「我們分享的案件在韓國也是特別的大型案件,引起韓國社會高度關注跟批判,不適合以偏概全的批評韓國。我們認為各種案件會累積社會意識,可以因此透視文化而分享。」
今年8月,在半地下屋淹死一家三口事件後,首爾政府宣布要讓半地下屋「完全走入歷史」,然而這個計畫需要二十年的時間實現。
關於半地下屋的歷史,最早可回溯到1967年。當時南北韓關係緊繃,於是南韓蓋起半地下屋,目的是作為防空洞。1970年代,首爾人口暴增。為了應付外來人口,半地下屋開始供人居住,且出現了客廳、房間等如同一般房屋的格局。初期的半地下屋其實只有1/3露在地面上,直到1984年,規定才放寬為1/2浮出地面,正式成為所謂「半地下」。
2010年,首爾發生了一場嚴重水災,九成的災情都集中在半地下房屋地帶。此後,首爾政府祭出了「淹水地區不可蓋半地下屋」的法規,然而已經蓋好的就沒法可管。2020年電影《寄生上流》上映後,半地下屋的議題再度得到政府重視。政府全面清查半地下屋的人口,並且給予抽公有住宅的權利以及租屋補助金,意圖鼓勵住戶搬離半地下屋。
台灣沒有半地下屋,因此台灣人應該不太能理解半地下屋內部的情況。半地下屋因位在地面之下,環境潮濕易生蟲害。沒有窗戶導致室內空間不透風,採光差容易使住在裡面的人心情抑鬱。單一出口的設計,對於各種天災人禍都是最不妥當的逃生動線。台灣的地下室大多都是停車場,可以憑此想像住在裡面的感受。
目前全韓國95.8%的半地下屋都集中在首爾,約有二十萬人,大多都處在經濟拮据的情況。無論是隻身前往首爾打拚,或是身為家中經濟支柱而被迫帶著家人住進高薪的首爾,這些住戶的共同點已然使半地下屋和貧民窟畫上等號。地面上與半地下房屋租金的落差,以及後續的生活費用,對於這些人來說又豈是政府補助能夠輕易彌補的。
韓國學者對於首爾政府的政策有三大疑問。其一,「補助方案對清寒家庭真的有幫助嗎?」政府雖然預計一個月補助二十萬韓圓,為期兩年,卻似乎無法保證兩年後這些人便能負擔起搬到地面上的一切。其二,「如果半地下屋屬於某人房產?」有些半地下屋住戶最初是直接購入房屋,學者懷疑政府是否有辦法說服他們放棄自己的財產。其三,「靠出租半地下屋為生的人們是否也應補助?」這些沒有房租以外收入的人們十分排斥政府的行為,政府如何實施補償也是學者們的一大疑問。
首爾政府欲讓半地下屋消失是個好的施政方向,但種種措施是否能發揮實際效益,又是否能涵蓋所有現實衍生出的問題,外界目前仍有所疑慮。
實習編輯 王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