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鐵路到了彰化一分為二,一條往山裡去,另一條往海邊走,被稱為「海線」與「山線」。
其中海線鐵道自1922年通車,迄今正好100年,到底這一百年來發生了什麼事,下一個一百年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讓我們一起一探究竟吧!
1917
1917年接管台灣的日本人開始了各項現代化的建設。雖然一開始是為了提高運送豐饒的台灣物資回日本本島的效率而有了建設專門用來運送貨物的海線鐵道構想,但也因此帶來了鐵路現代化的契機。然而地形豐富、族群眾多的台灣卻也沒讓日本人太容易完成建設,除了技術上的挑戰需要克服外,更是面臨地方仕紳、地主等群起反對。
[閱讀更多]
1925
在農業時期,苑裡鎮鄰近大安溪水源與得天獨厚的沖積扇使得這裡盛產的稻米遠近馳名。當時的大家,光是看到鐵道平面圖硬生生從稻田中間劃過,就無法想像這將會對自己賴以為生的地方產生什麼影響,於是奮起反對。卻沒料想,經過當時在日本人面前擁有話語權的地方仕紳各種奔走、協調後,火車站最後座落在當時並不特別發達的地區,卻也因此引發新一波聚落的成形。
1945
新的聚落就會有新的成長記憶。在新埔的村落裡,孩子們都是挨著鐵路長大的,對於土地貧瘠,只能栽種和地作物的村落來說,鐵路的興建所帶來的周邊工作無疑是更好的出路。許多人在這裡從黑髮到白髮,看著火車來來去去,自己也成了鐵路的一部分風景。
1955
鐵路把現代化發展帶進了這個與世無爭的小村落,也把漁村年輕人的視野帶向了世界。也許這些在鐵路旁長大的孩子,本來都會繼承上一輩的路徑,在小村裡過完一輩子,卻因為鐵路的到來而多了更多的可能性。年輕人紛紛選擇離開,前往未知的地方奮力一搏,但終究忘不了的是那雖貧窮卻滿足的小時光,那是自己的根。
1987
因著日治時期的軍事用地與後來的戒嚴時期管治海岸線等舉措、通霄海水浴場成了當時西部的人唯一能玩水的地方。不論這個地方的名字變更過了幾次,或者被用來當作多少種不同的前線要塞,一個地方會變得有意義的原因在於這片土地承載了多少人的回憶、產生了何種連結。而成為海水浴場,一定是乘載了許多人的快樂時光。
1993
所有的建設都脫不了軍事國防與交通運輸的考量。國道三號的興建,起初還帶著淨空時能作為戰備機場的打算。隨著工業化、汽車運輸的普及,還沒來得及在戰時派上用場的公路,直接取代了鐵路成為貨物運輸的主力,也讓原本因著鐵路興起而緩慢移動的鄉鎮人口,加快了流動的速度,也加快了城市的發展。
2022
漸漸的,鐵路的存在,從生存必須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那些在城市裡闖蕩過的年輕人,才知道更難能可貴的也許是海線的生活文化,於是紛紛選擇回鄉。對他們來說,鐵路已不是一種交通工具般的存在,而是一種情懷、生活哲學的展現,在這個物質過度豐富的年代,鐵路文化早已昇華成了另一種精神糧食。
地點:新埔社區活動中心
通霄、新埔、苑裡3個火車站及周邊
苑裡-郭芝苑故居:郭芝苑故事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