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關係經營愛情提到結婚就害怕?關係心理學:給恐懼婚姻者的七個建議

提到結婚就害怕?關係心理學:給恐懼婚姻者的七個建議

255,324FansLike
119,979FollowersFollow
7,421SubscribersSubscribe

人的成長是一個失去的過程,結婚也讓我們失去了其他的人生選項,然而正是承擔了確定的責任,能使我們發揮更強大的力量。其實,不論結不結婚,只要是你的選擇即可。

  1. 很多人不能容忍不確定性,但其實確定性同樣令人恐懼
  2. 害怕確定的人生,可能是我們還沒有學會承擔責任
  3. 面對恐婚,我們該怎麼辦?

「我和我女朋友共進晚餐,桌上擺著精美的瓷器,餐廳裡有輕柔的小提琴聲。燭光搖曳著我們的身影,我們談論著彼此的一天,計劃著週末,氛圍融洽。」

夜色漸晚,臨近尾聲,我發現她似乎欲言又止。猶豫了一會,她笑著說:

「我差點以為你今晚會求婚。」

「我的世界突然靜止,呼吸卡在喉嚨,手掌開始出汗,嘴也變得乾燥。」

她開始掩飾自己的失望,而我,只能故作輕鬆地一笑置之。我沒有辦法告訴她,一想到要結婚,我就緊張和恐懼⋯⋯

「渣男?結婚是你的惡夢?」我第一反應就是開始罵他,然而,在聽他努力地表達完自己有多愛對方,以及對婚姻的各種擔憂之後,我好像有點能理解他了。

其實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恐婚。「談戀愛可以,結婚不行」,似乎正在變成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但是,恐婚的人到底在恐什麼?恐婚是因為不夠愛嗎?結婚或不結婚,該如何選擇?今天我們來聊聊這件事。

圖片轉載自pexels

很多人不能容忍不確定性,但其實確定性同樣令人恐懼

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人們普遍對不確定性是難以容忍的。因為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我們會想像各種未知的威脅,由此產生巨大且持續的焦慮感(David, 2021)。

但實際上研究發現,我們同樣也不喜歡「確定性」。Lauren(2005)指出,如果我們對某件事的「確定性結局」有了充分瞭解(不論事實上還是想像中的),都會降低我們的幸福感和行動動機。Wilson(2005)曾做過一項實驗:

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們觀看了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電影結束後,所有人被告知了兩個後續版本(一真一假,但都是happy ending)。其中,一半的參與者明確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另一半參與者則毫不知情,然後研究人員讓所有人都閲讀完故事的真實結局。

結果發現,與已知結局的人相比,不知道結局的人不僅表現出更強烈的閲讀動機,而且獲得了更強烈、更持久的快樂。也就是說,不確定性可以提升生活幸福感,增強行為動機,而確定性反而會讓人覺得沒意思。

確定性會讓我們感覺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其他可能性

其實人的成長和發展,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婚姻也是如此,它會讓我們失去選擇其他伴侶的機會、失去選擇在哪個城市生活的機會、失去自由就業的機會等等。

而這對我們來說,是失去了無數個「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ves)」。

「可能的自我」被定義為重要的人生目標的擬人化代表,它被描述為一個人如何看待他或她的潛力和未來,不僅僅包括了我們當下所追求的目標,也包括了所有我們期許的未來(Markus& Nurius, 1986)。

失去可能的自我,就意味著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和生活動力。

婚姻難道就是具有確定性的事情嗎

事實上,婚姻也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確定。Kamali(2020)指出,親密關係,尤其是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在婚姻中兩個人之間的互動、共同經歷的事情、以及應對方式,都會讓關係產生變化。

通常來說,一段婚姻會經歷這 5 個變化發展的階段(Hendrix, 2007)

  1. 浪漫愛情階段(激素持續上頭,雙方對彼此還充斥著熱烈的浪漫愛情);
  2. 自我保護和幻想破滅階段(激素退去,問題開始暴露);
  3. 承諾性階段(基於承諾,開始探索解決和磨合的方法);
  4. 創造性轉型階段(發揮自身潛力、學習新知識,創造二人專屬相處模式);
  5. 穩固的愛(最深層的連結與安全感)。

這些階段並不是自然地發生轉變的,需要我們完成相應的「任務」,才能順利進階。所以說,在每一個不同階段,我們都還有很多可以去探索和成長的空間。

婚姻並不會阻礙我們對人生的探索,甚至可能有助於自我實現(Selcuk, 2016)。

伴侶的新鮮觀點會刺激我們原有的世界觀,激發我們對世界的全新認知。而且在深入彼此的過程中,我們會獲得一種「我們」的身份感,由一個人的探索變成兩個人的冒險,不斷豐富對世界/宇宙的認知、對自然的理解、對藝術的追求等等(Kernberg, 2011)。

現在,我們基本瞭解了為什麼人會因為婚姻的確定性而恐婚。但關於「害怕確定」,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圖片轉載自pexels

因為不相信對自己人生具有掌控力而恐懼承擔責任

害怕確定的人生,表面上是害怕失去別的可能性,實際上是無法做出承諾:一方面,人們總擔心自己的選擇不是最好的,另一方面,這還意味著我們必須承擔選擇背後的所有風險。

比如婚後發現兩人不合適,你必須積極解決問題,而不能輕易拋棄對方(即使離婚,也需要深思熟慮)。

無法對某種確定的人生做出承諾,是沒有學會承擔責任的表現。

Blanton(1956)指出,承擔責任意味著一個人願意為自己的行為選擇承擔後果,而他也有與這個意願相匹配的能力或經驗。並且,這不是迫於外界壓力的,是主動的、自願的行為(Fromm, 2000)。

人們之所以會恐懼承擔責任,背後有一個相似的心理動機,那就是他們不相信自己對自己的人生具有「掌控力」(Hanan, 2021)。

比如,他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才會不斷擔心失去了別的可能性,他們害怕一旦選擇後,自己沒有辦法解決那些可能出現的風險,又不能逃避,所以遲遲不敢下決定。

這往往與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有關。自我效能指的是人們對於「自己能否能靠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去達成目標」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對「自己能夠達成目標」有著更強的信念,更傾向於接受挑戰、承擔起個人選擇的責任,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會不斷給自己設限,並以此來逃避責任(Bandura, 1999)。

學會承擔責任,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心理學家 Sebastian(2021)指出,一個人承擔的責任越多,就越能體會到內心的平靜、自由和自我賦權。

這是因為,承擔責任使我們能夠更好地覺察和專注於想要的東西,併為此制定規劃、努力實現,你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自我驅動力,因為那些你追求的東西是你真正的需求,而你正掌握著自己的人生。

不過,最艱難的階段,往往是你正在猶豫著是否要承擔責任的時候。

面對婚姻,進退兩難的情況不僅會讓我們自己心神不寧,陷入焦慮、憂鬱的消極情緒,還可能引起對方的懷疑,認為你對這段關係並不認真,爆發矛盾和爭吵。這對於關係來說無疑是有害的。

倒不如咬咬牙做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Sebastian 進一步提出,當你承擔責任的時候,不僅解決了當下兩難的困境,同時,你不會再因為自己錯過某個選擇而感到遺憾,也不會再覺得自己的人生是被外界壓力和旁人意見左右的,你重新獲得了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感,這反而會讓人變得輕鬆。

當然了,也不要覺得恐婚就都是自己的問題,有時候你的恐懼不是完全來源於自身,而是來源於你們的關係。

當兩個人還沒有深入瞭解彼此,沒有建立起緊密連結時,這段關係並不能給予你們充足的安全感,支撐你們邁入婚姻。

這時候千萬不要強求結婚,但也不要就因此覺得自己是不愛對方,甚至放棄這段關係。學會更開放和真誠地相處,逐漸瞭解和融入彼此,靜待關係到達 ready 的狀態。

那麼,關於恐婚還有沒有更「硬」更實操的乾貨呢?這不就來了嗎~

圖片轉載自pexels

面對恐婚,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和一些經驗豐富、擅長處理親密關係問題的諮詢師聊了聊,得到了一些超級有用的建議~一起來看吧!

建議一:梳理清楚自己的恐懼

「我們要解決自己的恐懼,首先就要知道自己恐懼的是什麼?害怕的點是什麼?可以試著在一張紙上,用列表的方式將自己的恐懼一條條列出來,然後再寫出自己可能從婚姻中得到什麼。你會發現自己確實有可能失去一些東西,但同時,婚姻也會為你帶來很多好處。」——心理諮詢師鄭晶晶

建議二:和伴侶進行溝通

溝通要遵循的真誠、開放、積極聆聽等基本原則我們不再過多強調,鄭老師重點提到,要針對你所恐懼和擔憂的事情,通過明確雙方在婚後生活中的權力和義務,完成一個「初步解決方案」。

舉個例子,如果你擔心的是自己在婚後失去和朋友相處的時間,你們溝通的結果可能是「以後每兩週裡,至少有一次和朋友單獨聚會的時間」。你們雖然不一定會百分百地按這個方案去執行,但對於婚前的恐懼是一個很好的寬慰。

建議三:旅行或同居也是不錯的解決方法

「同居一段時間是一種可以模擬婚後生活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充分暴露你們可能的問題,並有機會及時解決。如果沒有辦法同居的話,長途旅行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旅行的過程中不僅涉及各種瑣碎的事情要處理,還可能出現突發性事件和情緒問題,不僅可以加深對彼此的瞭解,也是對婚後生活的有效模擬。」——心理諮詢師段菲菲

圖片轉載自pexels

建議四:養寵物

「養寵物是一種現實生活的介入,可以幫我們克服恐懼,逐漸學習和適應承擔責任。而且更好的建議是養狗,因為狗狗相對來說,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去照顧,比如它更需要你花時間去陪伴,要定期帶它出門等等。這對於那些恐婚恐的是生孩子的人,可能更有幫助。」——心理諮詢師梁明霞

建議五:多和過來人聊聊天

幾位諮詢師都有提到,多和有婚姻經驗的人聊天也有所幫助。但是,這不是說讓你隨便抓著個已婚的人就問,諮詢的對象也是有選擇性的。梁老師提到兩點,大家可以多加注意:

  • 第一,盡量找你認可的、比較佩服和欣賞的人。他們說的話對你來說更有信服力和可參考性,而且,即使是有一些關於婚姻不好的體驗,他們或許也能給到你有用的建議和自己的反思。
  • 第二,取樣要盡量多一些,至少你別只找一兩個人問吧。盡可能多地聽取關於婚姻的看法,可以幫我們形成更全面、更客觀的對婚姻的認知。

建議六:梁老師還建議,如果你屬於比較嚴重的恐婚情況,也可以求助於心理諮詢

有時候,恐婚可能只是一個表象,背後牽扯到原生家庭、個人成長方面的問題。可以通過諮詢,找到癥結到底在哪裡,解開它以後,很多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問題也能一併被解決。

建議七:不結婚,也是一種選擇

如果經過深思熟慮,你梳理清楚了自己恐婚的脈絡,你可以決定去「克服」它,也可以選擇接納它,不結婚。

段老師認為,隨著個體經濟獨立,養老配套不斷完善,婚姻可以不再是實際生活的必需品,像一個人自在地生活、長期同居關係、或者由價值觀相似的朋友間形成的互助社群,可能都會成為人們的生活形態。

重要的不是最後你選擇了哪種親密關係形式,而是你真正看清了自己的需求。

最後想和大家說的是,結婚或是不結婚,不論你做出了怎樣的選擇,重要的是你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獲得了充足的成長。我們會開始學著接受人生的某些確定性,學著為我們的每一個選擇承擔責任。

人生很長,你要面臨的難題可不止這一個。正是這種保持成長的狀態,才能陪伴我們面對未來各種風險和變數,更勇敢、也更自信地走下去。

————————————

參考資料|
Bandura, A., Freeman, W. H., & Lightsey, R. (1999).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Blanton, R. L. (1956). Responsibility: A Psychologist’s Point of View. Ky. LJ, 45, 284.
David,R.(2021).Our deep fear of the unknown not only scares us, but it can scramble our brains. Why does uncertainty make us so uneasy?.BBC
Fromm, E. (2000). The art of loving: The centennial edition. A&C Black.
Hanan,P.(2021).Fear of responsibility and its causes.Psych Mechanics.
Hendrix, H. (2007). Getting the love you want: A guide for couples. St. Martin’s Griffin.
Kamali, Z., Allahyar, N., Ostovar, S., Alhabshi, S. M. S. B. S. M., & Griffiths, M. D. (2020). Factors that influence marital intimacy: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iranian married couples. Cogent Psychology, 7(1), 1771118.
Kernberg, O. F. (2011). Limitations to the capacity to lov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92(6), 1501-1515.
Lauren,A.(2005).The Pleasure of Life’s Uncertainties.Psychology Today.
Markus, H., & Nurius, P. (1986). Possible sel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954-969
Sebastian,S.(2021).Responsibility, Freedom, Empowerment, and Mental Health.Psychology Today.
Selcuk, E., Gunaydin, G., Ong, A. D., & Almeida, D. M. (2016). Does partner responsiveness predict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 10‐year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8(2), 311-325.
Wilson, T. D., Centerbar, D. B., Kermer, D. A., & Gilbert, D. T. (2005). The pleasures of uncertainty: prolonging positive moods in ways people do not anticipat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8(1), 5.

本文授權轉載自/womany女人迷 女人迷編輯/Emilie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不只是免費勞工:大學生實習工作的3大真正價值

在現代社會中,大學生常在畢業前進入職場中學習,然而實習的重點為何?是當公司的免費勞工?是正職前的敲門磚?實習這件事有許多不同的面相,而實習的價值,除了摸清真實世界的規則外,還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職場就是一齣重複的晨間劇:領悟職場生存之道,創造個人成功的必要劇情

開始工作意味著自己要在社會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戰鬥位置,用什麼方式經營自己、定位自己顯得非常重要,但大部分人都是在職場跌跌撞撞學習的。本文就整理過來人的經驗,向各位傳遞融入職場的訣竅!

性諮商師的翻譯學:剝開性關係背後的原話,我只是想與你好好生活

若是現在知道伴侶對性行為並不只是排斥、不願意,而是有許多困難,當困難被拋出來,就有可能有機會被處理,以一個可靠、有系統、能被幫助的心理位置,討論與被回應。伴侶性諮商師就是在這樣的關係討論中,能夠引導的存在。

【好孕論壇】有人不生,有人想生卻懷不上—關於生育,我們知道的都太少了

對於生育,我們所知的都太少了!妳想要有孩子了嗎?或者已在備孕的路上?還是被年齡追著跑而感到迷惘呢?不論是哪種狀態的妳,我們都應該要更清楚生育的路上會遇到的事情,及早準備、才能更好地掌握選擇的權利,做出人生的重大決定。 台灣最關注女性生育健康的媒體「若妳Avocado」即將在2023年1月7日舉辦「一起好孕成真」生育力論壇。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re Articles

謝馥如諮商師:結婚不是人生的必修課,婚姻不該是關係間的枷鎖

婚不婚看個人,結婚與否各有不同說詞與見解,當你質疑人類為何要結婚?又存在著為何不結婚?這情感層面的拉扯是正常自然的,因為你是情感的動物,過不了情字這條路。

【集眾人之力的年末盛典:社區共好的「鬆勢三日節」12月揭開序幕】

彰化社頭,這個台灣的織襪之鄉,一場由地方青年發起的盛會【鬆勢三日節】即將於年末拉開帷幕。這是一場結合傳統產業、社區共造、品牌經營的匯集之地,各式各樣的想像在這裡發生,共同要為社頭這個地方繪出一段充滿活力的週末。

雲玩家、雲讀者、雲觀眾,到底有沒有資格發表意見?

雲玩家讓人詬病的原因就在沒明明沒有接觸過遊戲,僅僅是透過影片、實況和評論就上網與其他人討論或是發表意見。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不懂裝懂」

走出翻拍即崩壞的魔咒,《航海王》真人版的不俗表現與未來發展

動畫《航海王》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觀眾們喜歡草帽小子一夥人的性格,也對他們在偉大航道的冒險感到熱血沸騰。而當作者尾田榮一郎宣佈要真人化時,許多人不免擔心會崩壞,不過如今卻似乎繳出不錯的成績。

AI翻譯當道:有了科技與人工智慧,我們還需要學英文嗎?

在AI還不風行的時代,翻譯是一項有系統的專業,學會第二外語對於探索世界如虎添翼。然而當科技發展至人類能不透過學習,僅操作即時翻譯AI就能使用第二外語時,則挑戰了學習本身的核心價值。

承載故事的人-劉冠廷:Be water 像水一樣清澈,有無限的可塑性

劉冠廷,以《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聖筊》入圍第58屆金鐘獎男主角獎,而近年來在台灣掀起一波「冠廷宇宙」使大家漸漸看見他背後的努力與對於演戲的每一分執著,他是一個承載故事的人,像水一樣,有無限的可塑性。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宮崎駿用一部《蒼鷺與少年》走遍我們的人生

「這是最後一部」在2013年時曾經表示自己不再投入長篇動畫的宮崎駿宣言,在後期被打破最後一步的發言,又開始製作新動畫。 而這次在2023年耗費多時完成的動畫作品,其風格和劇情的安排卻呈現兩極化的結果。

出道30年,從電視明星變為網路紅人之路:斯斯感冒膠囊御用明星「羅時豐」

你聽過「感冒用斯斯~咳嗽用斯斯~」的廣告嗎?在電視中唱著廣告歌曲的羅時豐出道時是台語歌手,卻不甘於被標籤定義,54歲的他現在甚至經營起Youtube,成功迎來演藝事業第二春。

連小勞勃道尼都認證,用瓦楞紙做出鋼鐵人的藝術家鍾凱翔

紙雕藝術家鍾凱翔從喜愛昆蟲的孩童時期開始,便以紙材探索創作,還成功做出1:1等比例的鋼鐵人模型。儘管受到質疑,他始終忠於自我,不曾改變作品的風格,而這份堅持不成功吸引了小勞勃道尼,也吸引了世界。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