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因為發生了一件影響自己很深的事情,像是與深愛的情人分手、摯愛的親人離開了這世界;或是在非常關鍵時刻表現失常、聽到他人在背後惡意攻擊自己的言論、被上司當大家的面嚴厲斥等等。導致自己的情緒無止盡往下墜,強迫性的在腦中不停重演過往痛苦回憶,被內在批判與負面的聲音淹沒。
這都是因為我們用了「錯誤的方式」,在關注自已的思想、情緒、和感覺。當我們把所有注意力焦距在一件事情上,就像是把鏡頭拉到最近,導致我們看不見大局而失去了觀點,簡單的道理就是要把距離拉開才行。
作者從多年來的實驗結果中,一共整理了15種方法,
有效幫助我們在這種時刻把「距離拉開」,並且進行「正確且有效」的自我對話。
我在閱讀此書的同時,正好因為一些事跟重要的人大吵一架,
當下就搭配運用了書中的方法:
想像自己是牆上的蒼蠅
像旁觀者一樣觀看自己,並問自己看到了哪些原本沒看到的觀點?
想像同一件事發生在別人身上
你會怎麼建議他?
想像十年後而不是明天
你會如何看待此事?
在進行了這樣的自我對話後,我看見了自己的無理以及導致對方生氣的原因,很神奇的這讓我不再生氣,因此我主動向對方道歉並結束爭吵。為了讓大家能夠自行閱讀探索,其他方法就不再多作描述。
若你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不斷往死裡鑽、腦袋打結想不開、掉入情緒深淵出不來等,那你該看看這本書。我們都該學習如何好好控制自己心智的語言流,這實在太重要。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第一時間脫離情緒黑洞
藉由周遭環境,幫助我們脫離負面情緒的黑洞的3個方法:
① 在環境裡創造秩序
掉入情緒黑洞時,我們往往會感覺失控,這時可以藉周遭環境創造秩序,像是打掃你所處的空間、 擬定清單、安置周圍物品等,幫助自己獲得心理上的秩序,提升自己的掌控感。
② 多接觸綠色空間
待在綠色空間裡有助於大腦補充有限的注意力儲量,以及幫助對抗情緒深淵。
一個擁有90萬參與者的研究顯示,成長過程中最少接觸綠地的兒童,成年後發展出憂鬱與焦慮等心理疾病的風險,比其他人高15-55%。
③ 投入引發敬畏感的體驗
心生敬畏,能讓我們超越當下的憂慮,把自己的問題,放在更大的格局中檢視。
引發敬畏感的方法每人經驗不同,例如:看到讓人屏息的壯麗景觀、孩子成長的里程碑回憶、凝視一件出色的藝術品等。
與他人談論自己的負面情緒,光是只有「交談」與「聆聽」,其實並不會幫助我們以任何有意義的方式復原。
當我們陷入負面內在對話時,我們會想要與朋友談論自己的情緒,藉此獲得對方的支持與同理心,來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是這樣的行為,並不會改善我們的負面情緒。
當我們陷入負面內在對話時,我們會想要與朋友談論自己的情緒,藉此獲得對方的支持與同理心,來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是這樣的行為,並不會改善我們的負面情緒。
為了提供情感支持,支持者通常會想問清楚到底發生什麼事,鼓勵我們描述當時的感受,讓我們再一次的陷入負面思考,導致我們更沮喪難過。
為了不讓情緒無止盡的下沉,最重要的,還必須滿足自我的「認知需求」。
意思是,我們往往需要旁人幫助我們抽離,來釐清問題、看見大局,甚至是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而這些都不是單靠支持者的關懷與聆聽就能解決。
除了提供關懷與同理心,滿足對方的情感需求之外,支持者必須接著協助對方,認清自己的處境,以及提供能改變觀點的建議。
人在最激動的情緒高峰時,比較不願意調整自己的認知、或是重新看待這些感受,理智往往之後才會介入。
支持者必須能夠引導沮喪難過的人,從處理自己的情感需求,轉而面對較實際的認知需求,而這也是,能否讓低落者從負面情緒復原的關鍵。
因此大家可以想一想,你平常訴說的對象,在給予認同與理解後,是否會幫助你抽離事件,引導你尋找務實的解決之道?還是他們會過度焦距在事件本身,讓你更陷入情緒之中?
作者丨出版社丨出版年月份丨譯者
作者 Ethan Kross
出版 天下雜誌
出版 2021/06
譯者 胡宗香
本文授權轉載自 把書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