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實踐公益書評《背離親緣》:生了和自己完全不一樣的孩子?這是趟互相救贖的旅程

書評《背離親緣》:生了和自己完全不一樣的孩子?這是趟互相救贖的旅程

255,324FansLike
119,979FollowersFollow
7,421SubscribersSubscribe

如果我有一個小孩,學會說話後卻有大半年一句話也不說,在家愛拿被子把桌子包起來,自己一個人躲在黑漆漆的角落,到了學校唸裡成天搗亂,常常被老師叫去學校處理各種問題,作業不寫一堆考試會零分。老實說,我還真不知如何是好。

如果自己的小孩有閱讀障礙症呢?如果自己的小孩是聽障呢?如果他們是侏儒、唐氏症、思覺失調、罪犯……呢?這是真實的故事,就有個人患上閱讀障礙症,他母親沒有放棄他,天天陪他努力學習閱讀,他長大後成了位大作家,可是因為那樣的努力,他父母卻因他是位同性戀而痛心,無法諒解為何性向就無法改變。

我們這個時代,物資生活豐裕了,加上少子化,親子關係和我小時候大大不同了,我大部分身為父母的朋友,放在小孩身上的心思,遠超上一輩吧。很多朋友的焦慮,很大一部分是想要給孩子更好的環境,讓他們更完美地長大。可是,沒有人身下來就是完美的,可是有些缺陷就是特別顯著,那些父母和孩子之間,要怎麼辦呢?

圖片來源/pexels

有其父就一定必有其子?

患上閱讀障礙症的大作家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就陷入一個認同的大問題。他在他的巨著《背離親緣: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Far From the Tree: Parents, Children and the Search for Identity)中,窮盡十年時間,針對三百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進行深入且多次的拜訪,他們有聽力正常的父母生出聾人後代、芭蕾舞者生出侏儒女兒、華爾街寵兒生出唐氏症寶寶、異性戀父母生出同性戀、平庸的父母生出神童、慈愛的基督徒父母生出連續殺人犯,以及自閉症、殘障、跨性別、思覺失調(舊譯:精神分製),甚至因姦成孕生下的孩子……

書名原文「Far From the Tree 」,因為西方有個諺語「蘋果落地,離樹不遠」( The apple doesn’t fall far from the tree),意即「有其父必有其子」。可是,就是有些蘋果掉到離樹頗遠處。《背離親緣》就是探討這些掉到另一個世界的果實,背離了父母的預期和想像。因為有這些離樹遠的果實,這些父母也因此走入完全不同的人生,他們有異於常人的生活。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又如何尋找自我的身分認同?

無法傳承的垂直身份

這些離樹甚遠的果實與親代之間有重大差異,沒有從垂直的血緣關係遺傳到相同的外型、能力、智商或性向,因此也無法從傳承自親緣關係的「垂直身分」獲致身分認同。他們很多必須從同儕之間獲致「水平身分」,才能尋找到身分認同。水平身分反映了隔代遺傳的基因、隨機突變、孕期影響,或是孩子和家中長輩相異的價值觀或喜好。垂直身分是社會對他們的認知,水平身分是他們對自己的認知。「水平身份」的認同是很強大的,有些人甚至還以「水平身份」為榮呢。可是當這兩種身分認知出現巨大鴻溝,父母和子女之間要怎麼才能才能橫渡這條如深淵般的惡水?

2001年,安德魯‧所羅門從長期憂鬱症的泥淖中走出,寫成了《正午惡魔》(The Noonday Demon)這本回憶錄,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背離親緣》榮登今年各大年度好書榜,也絕對是我今年的十大好書榜,這本書在歐美獲得的榮耀和獎項之多,我都已經無法在此全部列出了,因為算一算至少有近卅個!讀了《背離親緣》,更難相信安德魯‧所羅門患有閱讀障礙症,因為《背離親緣》 原文版就厚達 976頁!而中文版上冊,也有 448 頁。他在 TED 有非常受歡迎的演講:

苦難蛻變珍珠

安德魯‧所羅門不僅採訪了三百多個家庭,為寫這本書他也閱讀了大量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人類學、遺傳學和醫學的文獻。《背離親緣》 書中,有大量的佳句,例如「養兒育女,絕不是完美主義者的遊戲」、「愛自己的孩子,其實是種想像力的練習」、 「不願接受變異子女的不幸家庭,家家相似;努力接納的幸福家庭,各有各的幸福」、「珍貴的並不是苦難本身,而是我們對苦難如同珍珠般的包容」等等。

安德魯‧所羅門用開放、好奇、平和,不帶偏見,不刻意注重政治正確,還帶着幽默感和真誠的方式訴說這些家庭所經歷的艱難。在訪查過程中, 他見識了父母最深沉的身心煎熬。很多人一開始為生下那些孩子而晴天霹靂,質疑自己是否能勝任父母的角色。他們痛苦地掙扎徬徨,在生與不生、親自養育還是送至安置機構之間猶豫。

可是對孩子的愛戰勝了一切,他們其中許多人憑藉著對孩子的情感,激發出內在無與倫比的各種潛能,用想像力、創造力以及愛的能力,為孩子爭取了生存空間,尋找到生命的尊嚴和價值,從而重新發現為人父母的重大意義。最後他們甚至對此滿心感激,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會讓父母經歷痛苦的蛻變,但也讓父母更瞭解自己。

每個存在即是意義

《背離親緣》總共探討了十種類型,每種都問了一套獨特但又彼此相關的題目,全部加起來就呈現了孩子有水平身分時,父母所遭遇的一連串五花八門的問題。每個主題他都發現已經有極佳的學術研究,有些集結了幾個較小的主題(一般談身心障礙、發展遲緩或天才的書籍),但從沒有人像《背離親緣》這樣,討論包羅萬有的疾病與身分議題。

雖然只讀了上冊,但《背離親緣》每讀一章,就像在讀一本相關的書,都有新的體驗,《背離親緣》並不是要把問題簡化成簡單明瞭的道理,《背離親緣》 的篇章內容非常豐富,讓我們能夠看到那些離樹頗遠的蘋果的各種面向,每一顆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又有著相同的情感需求。整本《背離親緣》就像是十本內容豐富的好書,但又因為《背離親緣》 是以一本書來探討,所以其中融會貫通的哲理,又比十本書還深廣,難怪會轟動整個書市!

我們華人過去的傳統觀念,孩子是父母的財產,百善孝為先,因為生命是父母賜與的,所以兒女對父母有更大的責任,孝順父母是天經地養的;可是對西方人來說,孩子並不是父母的私產,父母生下孩子前,並沒有經過孩子同意,他們才對孩子有更大的責任,既然決定要生下孩子,養育孩子是天經地義的,而兒女是對自己負責。

台灣,以及亞洲先進現代化國家,愈來愈往個人主義的方向發展,衝撞過去的傳統倫理觀念,今天父母和兒女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親子認同關係呢?其實,在我們這樣的亞洲後發性現代社會,不同輩之間恐怕也存在著不同的水平身分認同,因為畢業教育和社會觀念已經天差地遠了。然而,在《背離親緣》提到的各種案例,卻是生下來就無法改善的。

安德魯‧所羅門身為同志,他在尋找身份認同的過程中讓父母驚心憂慮,雙方皆飽受折磨。他進行這項研究的初衷之一,是要藉由探查其他與眾不同的家庭,試圖瞭解這樣的傷害究竟是源於個人、家庭,還是社會?而令他意外的是,他寫作《背離親緣》 過程中,竟然也治癒了他心中大部分的傷痛。他學會寬容,一開始他想瞭解的是自己,到最後他瞭解的是父母。父母總是在愛中原諒他,而他最後也在愛中原諒了父母。

圖片來源/pexels

在愛中找到救贖

本文一開始談到的那個孩子就是我自己。其實我從小就有亞斯伯格的症狀,在我成長過程中,充滿社交焦慮的各種痛苦。我小時候的自閉傾向,讓父母到處求醫和拜神問卜,小學根本無法適應校園生活到高中都是唸放牛班。這還不止,因為出生時缺氧缺了十幾廿分鐘,我有輕微腦性麻痺,動作不僅不協調,很多體育活動無法完成,手指還有輕微略形。中小學時被同學照三餐霸凌就算了,也受到不少老師歧視。

記憶中最痛的一次,是初中三上打字課時,因為輕度畸性的手指,無法以正確的方法用傳統打字機打字,就用兩根手指打,老師看到時我時,我解釋給她聽,她說沒關係。沒想到,她轉了一圈,十分鐘後又看到我用兩根手指打字,就發飆了在班上暴走,痛罵了我一頓。震驚覺得莫名奇妙下,我只好打電話問媽媽能不能寫信去學校免除我上打字課,老媽只丟下一句「不寫,你不是殘障」就掛電話了。我無法明白,為何她們會這樣不公平地對待我,當晚哭了一整晚,後來乾脆罷交打字課作業。沒想到,打字機在我上高中時就被電腦徹底淘汰了。

我一直不解為何老媽無法寫一封信給學校免除我上一堂不重要的課的惡夢。《背離親緣》讓我回憶起很多成長時期尋求認同的痛苦。儘管吃盡苦頭,我早瞭解人生是苦的,還好我佛慈悲,所以沒自暴自棄、自怨自艾一輩子。過去我對自己為何生成這部德性感到非常憤怒,但是苦盡甘來,那些痛苦的人生經驗,就像是歷劫歸來的豐富收獲。回首過卅幾年,我真要感謝我父母給我這樣獨特的身體,讓我有很多獨特的好故事可以打嘴炮,感謝他們努力養育我成人,給了我最好的教育!

《背離親緣》可以給讀者許多極為震撼的閱讀經驗,原來包容與愛,是人生最有挑戰性的功課!相由心生、煩惱即菩提,諸多的不完美,也能各自譜多美妙的生命樂章!

本文授權轉載自/【GENE思書軒】

編輯:Garen
核稿編輯:Xenia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那些看不順眼的YouTuber,每個都過得比你好。

理科太太這幾天因 #諮商筆記 課程《療癒人生,改變自己》被炎上。我沒資格討論,但我只能說「好幸運」,還好理科太太不是靠健身來療癒自己的。這些人氣網紅的頭腦聰明、富有行動力,若他們決定考張健身證照當健身教練,不出一年,被淘汰的,可能就是我了…

【專訪】「AI 界李白」蔡宗翰:是助力還是阻力?文科人如何利用Ai技術?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 AI)在 21 世紀的今日已大量運用在生活當中,近期掀起熱議的聊天機器人 LaMDA、特斯拉自駕系統、AI 算圖生成藝術品等,都是 AI 技術的應用。多數 AI 的研發秉持改善人類生活的人文思維,除了仰賴工程師的先進技術,更需要人文社會領域人才的加入。

孩子與父親的距離:戴上母親的濾鏡,你真的認識自己的爸爸嗎

很常在靈魂之旅課談及家庭議題中,深入探尋母親對我們人格發展的影響,其實父親也同等重要,尤其對女兒日後在關係中會遇到的問題,有著密切相關的連結。但在談父親前,我們還有一層薄膜得先褪去,就是母親的影響。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在父權社會底下,我們幾乎是與母親較親近(從共生到分離),也因此與父親的關係多了一層距離。而這個距離有時候不是存在於父親與孩子之間,而是在於父親與母親之間。 最無奈的選邊站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與孩子這個三角關係中,孩子與其中一方產生較失衡的關係,比如依賴/被依賴、控制/被控制、需要/被需要等,就會形成同盟關係;而另一方相對來說,如果與同盟方產生關係對立(比如父母吵架),就會被迫而成為二對一的狀況。而這正是關係中權力爭奪的顯現,只是這裡爭的權是家庭中的位置,而孩子通常會是角逐之下的犧牲品。比如說,母親得知丈夫外遇,如果母親跟孩子訴說,那麼孩子會從母親的話語中感受到母親的無奈、難過、氣憤或委屈,因而被迫選邊站,認為父親是加害者而母親是受害者。那麼此時在認識父親的過程中,就加上了「母親的丈夫」這層濾鏡。再則,對孩子來說,當在母親與父親中要選邊站時,總是困難且煎熬的。既使對母親來說,他不是個好丈夫,但對孩子來說,他絕對是自己的父親,再糟、再壞也還是自己的爸爸。因此要一個孩子與母親站在同一國去對抗父親,這個代價會在孩子長大後在自己的關係中去付出。 長大後發現的那層濾鏡 我自己的觀察也發現,很多時候我以為的父親(既定印象),其實並不見得真的是他本人,而是透過母親而認識的他。簡言之,我看不慣父親的地方,正是母親所厭惡的;我喜歡父親的點,也是母親所認同的。而這就是內化母親對父親的感受,而成為自己對父親的價值判斷。所以我並不是透過自己與父親的相處去認識他,而是透過母親與父親的相處去認識母親的丈夫的。 這裡面的掙扎是,我也許認同母親,父親不是一個好丈夫;但同時我又無法與母親一樣去憎恨父親,因為他是我的爸爸。這就會造成一種心理上的矛盾:我本來應該被父母保護的,但卻因為父母的衝突而遭受恐慌,認為自己有責任去保護父母其中(弱勢)一方。要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得抱持著質疑的態度。尤其對自己深信不移的價值觀,更需要去懷疑、去質疑、去探索,因為這很可能不是真實的,而是長久下來被馴化的。 情緒勒索:都是因為你 有這樣的遭遇的孩子會有一個問題:安全感的缺失及信任感的破壞。於是,對人及世界的信任便從此斷裂及崩毀。如果你是個母親,也許你會認為你並被沒有想要去影響孩子對父親的看法,但很多時候那發生在無意識裡。我舉個例子,有些母親在家庭中會想要占有存在感,她會嫉妒丈夫對女兒的偏愛,也會對女兒與丈夫的親近敏感,而有一種:「你爸爸就是只聽你的,完全不聽我的。」或是「原來你都站在爸爸那邊!」,母親的這種話的底層,其實是在說:「既然你在爸爸那邊,你就不可能和媽媽同一隊了;既然你不體諒媽媽,你就是壞女兒。」也因此女兒就可能會把自己抹去,成為照顧母親的丈夫角色,也成為體貼父親的妻子角色,唯讀失去了當一個孩子的角色。 很多以「為了孩子好而不離婚」為理由的母親,除了並沒有理清自己的需求及逃避害怕面對的難題之外,也會透露出另一種令人窒息的索求:「我都是為了你才這麼不幸,你以後絕對不能辜負我,要對我更好。」這種以丈夫的冤魂在向孩子索求的魔鬼合約,會一生都牽制孩子的幸福。身教之下,孩子學會犧牲自己,忽略自我需求及感受,以受害者的姿態利用這一點去向他人勒索回饋。看似是受害,但力道卻很加害。長期下來,這樣的孩子會學不好什麼叫愛自己。 愈是無法把自己愛好,則愈渴望獲得他人的愛,愈是往外去追求愛,則愈容易愛不對人。我常說這就是課題伴侶,他或她是來讓我們學習如何「愛好自己」的靈魂伴侶。因為「要不到」,最終才會意識到如何自己可以「長出來」。成長,是一條追本溯源的路,也是一條來來回回修通自己的路,人若沒有成長,就只會是變老而已。 本文授權轉載自心靈僻靜花園 編輯:Garen核稿編輯:Xenia

書評《真正的快樂處方》:運動解決焦慮與憂鬱,提高專注力

為什麼事情沒有想像中糟糕,焦慮和壓力還是讓你每天焦躁難安?為什麼注意力不集中?為什麼年紀越大記憶越差?安德斯韓森,作者可說是國民醫生,在瑞典的地位與《真確》作者漢斯.羅斯林相當,在瑞典主持的節目播出時甚至會出現街道清空的現象,現在就讓我們一探究竟這本書的神奇魔力吧! 焦慮和壓力原是為了生存而演化的能力 遠古時期的人類生活在野外,是需要獵捕食物與時刻注意自己變成獵物的危險,而緊張情緒帶來的腎上腺素及高度集中度正好能讓捕獵時的人類更容易存活,只是在這五百年間,人類所處的環境已大大改變,導致大腦發育已跟不上演化的速度,我們比起過去只在狩獵時感到壓力,現代人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感受壓力,佔據半份薪水的房貸、套牢在680的台積電、遲遲不答應求婚的女友....... 杏仁核與額葉皮質醇的戰爭 為了找到解決這兩種感覺的解藥,就得先了解大腦背後運作的方式,大腦兩邊各有一個杏仁核,控制著我們是否該為這件事逃跑或戰鬥,緊張和焦慮其實就是杏仁核一直在發出警告,例如:快點跑啊或快點進攻?所以我們感到恐慌和緊張其實是杏仁核在作祟,幸好大腦內也有兩個煞車機制去緩和刺激所引發的恐慌,分別就是額葉和皮質醇,只要提高額葉活躍度和皮質醇的濃度,其實就能拉長收到警訊和發生恐慌的時間差。像是在跟你說,等等吧!我們再想清楚一點,這套模式看似非常完美,但緊張和焦慮正好會耗損這兩套煞車機制,所以容易陷入越焦慮就越是焦慮的無限迴圈之中, 多巴胺:幫助大腦維持注意力 為什麼我們做任何事情都無法專心呢?早上八點,坐在辦公桌上,開始心無旁騖的一天,解決未完成的專案、完成客戶交辦的事項,這是我們腦補的理想畫面;但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昏昏沈沈的抵達公司,慢悠悠地吃著早餐邊滑著手機上的社群軟體才是實際情況。當我們手上最重要的事情無法讓我們產生足夠的興趣時,我們往往會試著找出更讓我們感興趣的事物,也就是更快獲得刺激的誘惑,在醫學上有種症狀就叫作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被稱作ADHD,它並不像其他症狀足夠被定義清楚,所以在資訊遍地可得的現代化社會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站在注意力不集中的位置上,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醫生還會為症狀嚴重的病患開立藥物,就是維持大腦內多巴胺(dopamine)的濃度,多巴胺是用來刺激你的大腦該做這件事或不該做這件事,而ADHD患者大腦內多巴胺濃度低於一般人以至於他們得不斷去尋找新事物來感覺到足夠多的刺激。 記憶力怎麼會隨著年紀衰退 為什麼小時候學什麼都很快,老了之後就開始健忘了?你有過這樣的感慨嗎?經過腦科學的實驗證明,這樣的說法是百分之兩百的正確,大腦會在我們出生之後,不間斷的萎縮及成長,發育新的腦細胞適應新的環境,移除用不掉的腦細胞,就是因為這個過程,所以一個人在幼年時期無法接觸到某個語言的話,長大後即使學會了,也很難像母語般流利,這個成長和萎縮的拉鋸戰,會在25歲時開始逆轉,這時開始,每年我們的腦容量就會減少0.5%,隨著腦容量的變小,用來記憶的器官:海馬迴也會跟著一起萎縮。 運動是根治的辦法 解決壓力和焦慮 腦科學的研究發展使我們發現,只要散步二十分鐘,就能為大腦的煞車機制抹上潤滑劑,這種效果還能維持二十四小時,而且只要增強運動強度,效果就會更上一層,好處還不只這些,運動時身體的反應與緊張焦慮時的反應一樣,我們會感覺到心跳加速、呼吸變得急促,所以當我們運動時感受到這種生理變化,最後卻是帶給身體正面的影響,這樣大腦就會慢慢發現,原來當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時不一定都是壞消息,那當我們下次再遇到壓力時,大腦就不會再做出如此大幅度的警告,就像是在訓練我們的大腦,別為了這種生理反應而做出壞結果的預測或不理智的行為,而且比起這些,建立美好的體態或許是個讓我們開始運動的好誘因,當我們面對壓力時,煞車系統之一的皮質醇會出現濃度下降的情況,這會影響到我們平常燃燒脂肪的效率,而運動正是提高濃度最自然的方式。 怎麼專心 多巴胺的濃度提升我們也可從運動中獲得,一項數百人參與的實驗中,只要一個人開始跑個五分鐘,大腦內的多巴胺濃度就會開始提升,提升的比例還會依著運動的強度而有所不同,隨著運動結束後,這種高濃度還能維持一整天,所以你如果在白天需要更高的注意力,那在起床之後做個有氧運動是個不錯的決定,它可以使你有更高的專注力也更容易感到幸福的事物,如果暫時無法這樣做,在工作時站著也是個溫和的替代方法。 如何長記憶 有個辦法,而且也是唯一的辦法,運動是目前唯一一個可以讓大腦分泌一種保姆細胞,這種細胞可以保護大腦及海馬迴不再萎縮,一項數千人的參與的實驗顯示,只要每週三次,每次超過三十分鐘,這些人的腦容量及海馬迴竟然增加了1-2%,而且運動時會讓海馬迴的供血量提升,這恰好是我們轉換記憶時所需要的能量,假設一個場景,你剛學完彈一首歌,五分鐘內再彈一次大概都沒什麼問題,但三天之後呢?基本上我們會忘得一乾二淨,這就是我們沒有把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的問題,而運動所提供給海馬迴的高供血量正是能提升這記憶轉換的成功率。 運動治百病 除了以上這幾種情況,憂鬱更是不少人會遇到的問題,憂鬱症就像ADHD一樣是個很難定義清楚的疾病,現在醫學界所知道的,就是這些患者腦中神經傳導細胞比一般人更少,這些人會對於本來有興趣的東西忽然興致缺缺會把每件事都往最糟糕的方向去想,於是抗憂鬱的藥品出現就是為了提供神經傳導細胞的濃度,可是這些藥品卻不見得對全部人都有效,主要是因為我們不確定這些患者,到底是缺少哪一種傳導細胞,而運動卻能避開這種問題,當心率開始改變,大腦就能判斷出是缺少哪一種並給予補充,一項追蹤半年的實驗,每週運動三次的分為一組,吃抗憂鬱藥的分為一組,結果這兩組的改善情況是一樣的,而且研究更顯示當追蹤期為三年,運動組的復發率比吃藥組還少一半,你可能會想為什麼運動可以改善這麼多問題,我們卻毫不知情,答案就在錢身上,那些製造抗憂鬱藥品及抗焦慮藥品的公司每年有數十億美金的預算可以行銷,但關於運動改善大腦的研究可以說是零預算,所以才會讓我們不知道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即便是這樣子,那些正在服藥的病患也不要因為這樣而斷然停藥,吃藥配合運動才是更理想的組合,這會讓病情更快好轉復發率也會降低,承如上述所提到的,運動的確會為我們帶來莫大的影響,所以我們一定要維持運動的習慣,尤其是有氧運動。 運動的注意事項 ◉不要運動過量,當我們肌肉承受太多損害時,身體的血液反而會拿去治療肌肉而不是用在改善大腦 ◉如果跑步太難,可以用散步來替換,但不能用重量訓練,因為這些實驗都是來自有氧運動,在還沒有證實重訓能改善這些狀況時,請用散步來替代 ◉坊間流行的記憶遊戲及記憶遊戲只能改善我們玩這款遊戲的能力,並無法讓我們的大腦變靈活,這本真正的快樂處方中提到維此哪種運動規律才能有效面對焦慮,談到記憶方法則談到如何把握運動黃金時期,利用運動前搜刮資訊在運動中學習,在運動之後進行記憶鞏固的方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j2DcdGCPs&t=47s 編輯:Garen核稿編輯:Xenia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re Articles

謝馥如諮商師:結婚不是人生的必修課,婚姻不該是關係間的枷鎖

婚不婚看個人,結婚與否各有不同說詞與見解,當你質疑人類為何要結婚?又存在著為何不結婚?這情感層面的拉扯是正常自然的,因為你是情感的動物,過不了情字這條路。

【集眾人之力的年末盛典:社區共好的「鬆勢三日節」12月揭開序幕】

彰化社頭,這個台灣的織襪之鄉,一場由地方青年發起的盛會【鬆勢三日節】即將於年末拉開帷幕。這是一場結合傳統產業、社區共造、品牌經營的匯集之地,各式各樣的想像在這裡發生,共同要為社頭這個地方繪出一段充滿活力的週末。

雲玩家、雲讀者、雲觀眾,到底有沒有資格發表意見?

雲玩家讓人詬病的原因就在沒明明沒有接觸過遊戲,僅僅是透過影片、實況和評論就上網與其他人討論或是發表意見。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不懂裝懂」

走出翻拍即崩壞的魔咒,《航海王》真人版的不俗表現與未來發展

動畫《航海王》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觀眾們喜歡草帽小子一夥人的性格,也對他們在偉大航道的冒險感到熱血沸騰。而當作者尾田榮一郎宣佈要真人化時,許多人不免擔心會崩壞,不過如今卻似乎繳出不錯的成績。

AI翻譯當道:有了科技與人工智慧,我們還需要學英文嗎?

在AI還不風行的時代,翻譯是一項有系統的專業,學會第二外語對於探索世界如虎添翼。然而當科技發展至人類能不透過學習,僅操作即時翻譯AI就能使用第二外語時,則挑戰了學習本身的核心價值。

承載故事的人-劉冠廷:Be water 像水一樣清澈,有無限的可塑性

劉冠廷,以《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聖筊》入圍第58屆金鐘獎男主角獎,而近年來在台灣掀起一波「冠廷宇宙」使大家漸漸看見他背後的努力與對於演戲的每一分執著,他是一個承載故事的人,像水一樣,有無限的可塑性。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宮崎駿用一部《蒼鷺與少年》走遍我們的人生

「這是最後一部」在2013年時曾經表示自己不再投入長篇動畫的宮崎駿宣言,在後期被打破最後一步的發言,又開始製作新動畫。 而這次在2023年耗費多時完成的動畫作品,其風格和劇情的安排卻呈現兩極化的結果。

出道30年,從電視明星變為網路紅人之路:斯斯感冒膠囊御用明星「羅時豐」

你聽過「感冒用斯斯~咳嗽用斯斯~」的廣告嗎?在電視中唱著廣告歌曲的羅時豐出道時是台語歌手,卻不甘於被標籤定義,54歲的他現在甚至經營起Youtube,成功迎來演藝事業第二春。

連小勞勃道尼都認證,用瓦楞紙做出鋼鐵人的藝術家鍾凱翔

紙雕藝術家鍾凱翔從喜愛昆蟲的孩童時期開始,便以紙材探索創作,還成功做出1:1等比例的鋼鐵人模型。儘管受到質疑,他始終忠於自我,不曾改變作品的風格,而這份堅持不成功吸引了小勞勃道尼,也吸引了世界。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