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說我真的和什麼東西比較熟悉,大概就是書籍了吧?也不是說真的看了多少書,只是自己可能是少數幸運可以很早開始領略閱讀樂趣的人,而隨著長時間堅持下累積了一點東西吧!
而知道我喜歡看書的朋友常常會問到,「有什麼推薦的書籍?」「各領域私藏的書單是什麼?」等問題,我大多數時候也都是盡可能分享看到覺得很棒的書。但其實每個人適合的東西本來就不同,看書得到的體悟與滿意度也就會因人而異。就像同樣一塊衣料有人覺得像棋盤、有人覺得像稿紙而肚子餓的人覺得像綠豆糕(誤XD)。這就讓我思考到一個問題,有沒有什麼樣的標準是能夠橫跨各個領域的,只要有達到就能夠被稱為是一本「好書」呢?符合這樣標準的書,就算評價有可能是兩極,但整體來說所有讀者都能夠同意是本發人深省、有影響力的書呢?
現代人的時間與注意力,被過多的爆炸資訊壓縮的非常有限,因此講重點就變成一個很重要的工作。邏輯思維中的羅胖曾說過:「在寫書時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你真的有那麼多話想講、多到需要出成一本書來說明嗎?」說穿了,書籍本該是作者與讀者溝通事情或概念的橋樑,因此檢驗「好溝通」的準則同樣也能用來檢驗「好書籍」。
透過歸納法的篩選後,我得出對自己來說,構成一本好書的三大標準:
一、有清楚明確的主題且通篇不離題
一本好書應該要有清楚的主題,開宗明義地告訴讀者這本書到底想要講什麼,讓讀者對書本有正確的期待。
例如《見樹又見林》這本書就開門見山地說明了「是本幫助一般人認識社會學是什麼的書籍」。這樣避免了讀者花了老半天讀了好幾章節,才發覺書本要探討的事情根本跟他原本有興趣的主題毫無關聯。
二、符合邏輯的論述與脈絡而章節間環環相扣
一本好書要有符合邏輯的論述與脈絡,章節之間的關係環環相扣,而不會每一章節都各自獨立,讓讀者閱讀時如墜五里霧中。
例如《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就很順暢地先介紹了各個哲思學派對公平正義的想法,並後做出比較與結論,因此章節之間的脈絡就顯得十分明確。
三、富有創見,獨樹一格
一本好書應該要有創見,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可以是提出一個新的觀念,並以科學案例或社會觀察來證實;亦可反駁一個既有的想法而提出全新獨到的見解;亦或是,不需要提出匠心獨運的觀點,但可針對一個存在已久的疑問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或實踐方向。
例如哈拉瑞的《人類大命運》在探討關於現代人類的主題時,並不拘泥於單一問題鉅細靡遺的剖析,而是做出跨學科縱向層面的橫切;作者提出各領域的議題與探討,目的在於借用各領域的概念以推演未來思潮。不是深耕單一領域,而是透過縱向整合進而昇華出新的概念想法。
只要符合了以上一至多項,我就會將之歸類為「好書」。但文中的標準僅我個人觀點,也許你們心中也都有屬於自己的那套「好書」的評價標準!
其實一本好書最重要的是要讓讀者能夠從書中找到和帶走一些東西,也許是心靈上的成長,也許是專業能力上的提升,又也許是片刻的快樂。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從閱讀中獲得自己想獲得的,希望每個人都能從書中找到自己。
實習編輯:黃勤
核稿編輯:Shi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