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人生會遭遇到的困境,閱讀中都有解答。」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站長,同時也是 Podcast 排在前10名的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瓦基(莊勝翔),從任職10年的台積電副理轉換跑道投身說書事業,他個人出版的第一本書,將他轉換人生跑道時的迷惘、思考與解方,並親身驗證(真的很理工男),也時常會引用他閱讀過的書籍觀點給予我們生涯解答,用字簡單,易讀好懂,《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推薦大家可以買來看看。
工作跟上班,有什麼不一樣?
我覺得整本書在談的一個核心概念是「自由」,是思考的自由、行動的自由、選擇的自由,這背後有自律的代價,有機會成本的代價,想好離手,也要留有後手,而書名《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則開宗明義先定義了,這佔據我們人生最多時間的「工作」跟「上班」有何不同。
瓦基認為,「工作」是主動的,可以透過創造價值獲得滿意的報酬,而「上班」則是被動的,把時間填滿跟交代的事情完成就收工;「工作」可以自主設計,「上班」則無法,因此這本書就是瓦基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將自己轉職過程中的反思、提問跟行動步驟書寫下來,我覺得是相當實用且值得珍藏的一本書。
做為一個協助運動員做生涯規劃的老師,我的生涯路徑跟瓦基剛好相反,從一個自由工作者跳回去企業擔任中階主管,閱讀這本書時我拿瓦基的提問真實的問我自己,其中有3個很棒的觀念,反轉了我對自己生涯的想法,深受啟發,簡單整理給大家。
反轉一:盤點找模式,持續記錄,勇敢拒絕
我知道自己跟瓦基一樣也是個工作狂,但瓦基在第五章談到「微型目標」時關於「盤點」的分享卻深深觸動到我。我是從2021年才開始寫文章,慢慢放到部落格跟專欄上做記錄,至今雖只有短短兩年,但成效明顯,也因此很能理解瓦基舉例《原子習慣》這本全球賣超過500萬本書的暢銷作家詹姆斯·克利爾時,我心中也是拍手叫好,不過,瓦基更專注在說明克利爾成名前,是如何盤點跟優化自己的,我超喜歡這個角度,也讓我再次沉澱思考。
《原子習慣》的作者克利爾是這麼做的:
1. 每週發表2篇關於習慣養成的部落格文章,每篇千字以上,持續3年。
2. 將部落格的內容重製,發表在FB、IG、Twitter,並記錄哪一些貼文獲得更好的回饋,更有共鳴,再更進一步發展成新的文章或是書籍內容。
3. 只接受關於建立和養成習慣的訪談跟邀約,果斷拒絕其他不相關的事。
很多時候我們看人往往都喜歡看那些亮麗的成就,被漂亮的數字、收入弄分心了,但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字,卻是「持續」、「紀錄」跟「拒絕」,我們都知道完成一件事需要時間,但我們願意「持續」多久讓想法真的發生(3年還是10年)?我是否透過「紀錄」可以不斷回頭反省覆盤自己的進度跟成果,然後用A/B測試的方式找出最適合我的解方?我是否敢「拒絕」那些不必要的事?
瓦基建議:「當我們在盤點的時後,試著尋找模式而不是故事。只有一個人能成功的策略不代表什麼,能讓100個人成功的策略才是真的重要。」
抓住每個人不同故事背後的實質,套用模式,我們才有機會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掌握原則,才能從最根本的地方延伸應用。
反轉二:活下來是最重要的,活得夠久,夢想才打造的出來
有時候追逐夢想跟自由感覺很理想化,那種「不自由,毋寧死」的領悟,在看到自己的薪資條後,眼淚卻不爭氣的掉下來。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像是離職、投資、創業、成家,感覺做了就一去不回頭,這時後,瓦基介紹了來自矽谷新創教父保羅·葛拉漢 (Paul Graham) 的見解,套用在我們生涯的選擇上,我覺得也很有意思,就是問自己:
「如果照現在的開銷跟既有的資金水位,你最終有機會達到你的目標嗎?你是會活下來,還是會死亡呢?」
其實很多新創公司的創業者,自己往往不知道公司還可以運作多久,只是一直心想若可以繼續募得下一輪的資金就好了,但如果募不到呢?就直接倒閉。這其實就是預設死亡。
我自己的個性其實就偏保守,但看到瓦基在《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書中的提醒,卻讓我覺得,保守讓我避免走上了「預設死亡」的道路。有想法很好,但生活要過、家庭要顧,活下來或許才是第一要務,有時候破釜沉舟的決心很英勇,但如果真的把退路也封死了,其實並不一定會讓人奮勇向前,很有可能會畏首畏尾,甚至一生庸庸碌碌,一事無成,就更別說夢想了,畢竟,所有夢幻的工作都不是一夕之間被找到的,而是存活得夠久,用行動、實驗、檢查、改善,逐漸被你給打造出來的。
「永遠要讓自己,隨著時間累積,選擇可以越來越多,而不是越變越少。」
我很珍惜這個提醒,過去12年擔任講師工作,現在進到傳產大型餐飲集團,路徑跟一般人不同,但我也不斷在往自己的目標持續創造努力,只有活下來,才能笑著回望自己努力的痕跡。
反轉三:仰望自己的北極星,也要誠實面對自己現實的10道難題
北極星指標 (North Star Metric) 指的是一家企業「唯一重要」的指標,這個指標指引著全體員工朝同樣的方向邁進。例如 Facebook 的北極星指標是「每月活躍用戶」,Spotify 的北極星指標是「聆聽音樂的總時間」,Airbnb 的北極星指標是「訂房的總日數」,Uber 的北極星指標是「每月搭乘數」。任何一家公司在訂定目標時,所有的行動都要有助於推動朝向北極星指標前進,才有執行的價值,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觀點。
前面提到《原子習慣》的作者克利爾,他的北極星指標是「電子報訂閱人數」,透過電子報導流到社群平台的貼文,並且每一則貼文也都連結回去訂閱電子報,這個北極星,必須要是你完全可以控制的數字,不該是受別人採訪的次數、或是社群貼文的觸擊率,因為有很大一部份不在你可掌控的範圍內,有了北極星,我們就不會瞎忙,也就能夠專注在做高品質、高產出的那些「最好」且「最重要」的事情上(例如每週寫一篇文章)。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最後第 296~302 頁,有 10 個他在轉職前跟爸爸溝通的,他們為了避免情緒性回應的 10 道難題,閱讀這本書且讀到這段時,我有意識的跟自己完一個遊戲,就是先不看瓦基的回應,我自己寫下 10 個對這些問題的簡要回答,再回頭跟瓦基對照,其中關於新舊工作的銜接,收入,跟轉換時機這三的問題 (第5、7、8三題),真的讓我思考與計算良久,但我覺得,這 10 個問題,在轉職前看似是父親對兒子的刁難,現在來看,卻像是一把解剖刀,將華麗的夢想剖開,看見最內心現實的問題,也只有這些問題自己先有答案,你才能帶著正確的心態,勇敢前行。
▲閱讀書籍時,我同步書寫下自己閱讀心得的心智圖(左),跟工作轉換的10道難題問答(右),很有啟發
美國作家霍華德•舒曼 (Howard Schuman)曾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別問這世界需要什麼,要問你自己,有什麼事能讓你充滿生命力,然後就去做吧!因為這世界需要的正是充滿生命力的人。」
這句話真的令人熱血沸騰,很多時候要想獲得自主人生,關鍵都不是外在環境,而是我們有沒有找到讓自己充滿生命力的事情,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有愛我的家人、父母身體健康、生活自主、工作每天都很開心,我有沒有辦法拿這份幸運,再去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我想,投身在體育圈並專注於運動員生涯規劃,持續點燃自己的火焰,持續分享整理從運動員身上學習到的美好,就像是別人跟我借火點蠟燭一樣,他有了光明,而我也不會變暗,可以為世界帶來更多的光,就很美好。誠摯推薦《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這本好。
本文經曾荃鈺授權轉載,由小人物進行下標以及微幅修訂。 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請參考原文。
實習編輯:張欣喬
核稿編輯:Shi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