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的這三年裡,我們的日常生活受到諸多限制,無論是休閒娛樂或是生活方式的選擇,都大受侷限,當這些開銷減少時,可運用的購物資金就會增加,「報復性消費」這個現象從而形成,大眾開始藉由購物來獲得安全感和滿足感。
而為了因應此現象,各品牌開始推出線上購物、經營社群官網,並提升商品更新速度,讓消費者足不出戶也能輕鬆省力的花錢,而大家也將吃喝玩樂的錢轉而花在購物上,用購物來消解空虛、紓解壓力。
療癒心法:心靈療癒類書籍
曾逛過書局的人應該不難發現,近期暢銷排行榜上很大一部份都是「心靈療癒」類別的書籍,其中不難窺見現代人常面臨的心理問題,舉凡「認識自我」、「情緒管理」或「輕鬱症」皆是名列前茅的熱門主題。
例如常年霸榜的《被討厭的勇氣》,即使主題圍繞在艱澀難懂的「阿德勒心理學」,作者用對話的形式,將這些學問轉譯成較為淺顯易懂的生活指南,帶給許多人心靈的慰藉和成長。
每個人其實都有潛藏的憂鬱因子,但大部分人不願意、或者認為沒必要接受治療,這時透過相關書籍來療癒心靈,就成了最方便且省錢省時的方法。無論是透過作者的共情筆法寫出「我懂你」打進讀者的心房,或是以心理醫師、諮商師為招牌開導讀者,都是現在勵志類書籍慣用的公式,但在購書前,還是要謹慎辨別,究竟這本書是不適合你的「心靈毒雞湯」,還是對症下藥的良方。
療癒心法:藝術作品欣賞
無論是聽音樂、觀看影視作品,或是參觀展覽、觀看表演等,不少人將藝文活動當成療癒的方式,比如藉由聽音樂、看影片舒緩一整天的壓力,或通過觀看影劇來放鬆身心,甚至透過劇中人物的啟發,重新找回對自我的認同。
前一陣子熱播的致鬱/治癒系韓劇《我的出走日記》,劇中人物不僅讓許多人找到共鳴,更成為了某些人的人生劇,看到劇中人物獲得救贖、找到自我,心情也跟著劇情從黑暗走向光明,彷彿自己也被治癒了一般,且得到許多的成長和啟發。
另外,音樂、影片、廣播等也是常見的消遣活動,根據2020年文化內容策進院的調查,在疫情期間,17.9%的台灣民眾表示增加了聽音樂的時間,40.4%的民眾表示增加了收聽Podcast的時間,表示線上影音串流平台的使用量和普及度都大幅上升。因疫情爆發,許多現場音樂演出形式改成線上,因而帶動線上流媒的商機擴大,民眾的使用習慣也有所改變。
療癒心法:睡眠療癒—心理和生理狀態息息相關
睡眠是消除壓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睡眠品質的優劣直接影響了我們的情緒、工作表現和身心狀態。然而根據台灣自殺防治協會統計,每4人中就有1人具輕度睡眠障礙,隨著「失眠」成為許多人共同的困擾,睡眠商機也就順勢產生。
主打助眠功能的保健品、蒸氣眼罩全球盛行,床墊、枕頭、燈具等用品也陸續開發出更舒適、更好入睡的品項,例如運用獨家創新材質「記憶羽纖」設計出的「未來枕」,以及前段時間網路聲量高漲且十分熱銷的「眠豆腐」床墊。睡眠專家吳家碩醫師指出:「善用助眠香氛、和緩心情,營造入眠情緒。」不只是觸覺,嗅覺也同樣對助眠有幫助,況且近年來受疫情影響,人們宅在家的時間大幅增加,為生活的空間增添香味,不只可以愉悅身心,還可以有效提升專注度和幫助入睡。
療癒心法:寵物療癒—尋求陪伴,轉移生活重心
當你拖著沉重的身體回到家時,打開門就有小寵物像家人一般,溫暖的歡迎你回家,頓時就覺得一天的疲憊被緩解了許多。
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中,除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之外,第三層次就是「愛與歸屬」,我們都需要愛與被愛和被需要的感覺,寵物可以陪伴我們度過那些孤單、空虛的日子,也能成為我們生活的重心,讓我們與世界產生更緊密的聯繫。寵物和人的交流不如人與人相處來得複雜且難以掌控,且通常是付出就會有回報的,我們可以從和寵物的相處中,學習愛和付出,也可以得到療癒感和幸福感。
正是因為人們對寵物療癒的需求日漸增加,根據內政部統計,2021年時毛小孩的數量已超越幼年人口,未來也會持續增加,飼主每月平均花費5000元在寵物上,2025年時寵物相關商機可上看2400億元。但也有許多人無法飼養寵物,卻同樣渴望透過寵物來療癒身心,因此各式「貓狗咖啡廳」近幾年大受歡迎,許多咖啡廳、餐廳都以店貓、店狗為招牌,吸引更多顧客慕名而來,甚至也有專門給大家撸貓、狗的店。
靠消費無法真正解決空虛感
情緒低落時,可以先轉移注意力,由內在轉移至外在環境,找尋其他紓壓方法,比如散步、看海、聽音樂等等,等到情緒平緩後,消費的衝動或許就會降低許多,這時再去檢視情緒由何而來、與什麼原因有關,進而去檢討自己的不足或不適應,以及重新審視現在的生活方式和步調,究竟是否是你想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