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 Tang,一位在墨爾本留學的中國大學生,半年前開始拍攝影片紀錄生活與人生思考,在最新一部影片裡他執行了一項挑戰,也就是在一個月內只用老人機生活與工作。
「手機集結了所有我想要的功能,但它也具備了所有我不想要的功能。而這讓我經常無意識地在上面花非常多的時間,因此我把手機換成老人機,」Harry Tang 在影片裡這麼說道。
老人機可以傳訊息,但是打字要打很久:可以拍照,但是畫質非常差,照片無法放大:它當然可以用來打電話,而這也是它唯一有用的功能。智慧型手機被設計和製造時,就是用來降低我們的專注力,並提升我們在使用智慧型手機的黏著度,因此,大部分的人在使用時都很容易被手機吃掉大量的時間與專注力,在這個專注力價值非常高的年代,智慧型手機帶來的危險被越來越多人認知與防範。
淺薄時代下,手機對專注力帶來的傷害
專精於個人生產力、同時任職於喬治城大學資工系副教授的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同時也是《深度工作力》、《深度數位大掃除》與《沒有Email的世界》等書的作者,他長期研究手機對深度工作帶來的影響,以及提倡我們應該要對這個淺薄時代的生活習慣做出改變。
卡爾.紐波特在他的著作《深度數位大掃除》中提出「數位斷捨離」概念,意即在三十天內斷掉所有可能會擾亂自己專注力的科技產品(社群軟體、影音串流與非必要的新聞媒體等等),在不影響生活與工作的前提下,制定一套嚴謹的使用策略。過了三十天之後,再慢慢一步步把這些數位工具納入生活中,並且有意識與有策略地使用這些數位工具,避免這些科技產品過度主導自己的生活與下班後的時間。
「我們必須有意識地使用這些科技產品,如果毫無限制地使用這些科技產品,我們將會落入手機設計者的圈套之中,我們很容易喪失獨處能力,沉溺線上世界,虛應現實互動,甚至多了更多緩慢累積的疲累能量。」《深度數位大掃除》書中所提倡的諸多方法,都是幫助我們能減少依賴手機的小小行動,諸如:別按讚、不帶手機出門、設定每日排定的回訊時間等等。
而 Harry Tang 的挑戰無疑就是在拒絕手機製造商所設下的陷阱,用實際行動去進行數位斷捨離,並拿回生活的專注力與主導權。
使用老人機一個月後,我的生活有哪些改變?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快速回覆』是工作的一個部分,那社交媒體和溝通軟體還是必要的。這樣的話其實可以另外開一個工作用的微信號,或是去使用一些網站的軟件,僅在上班的時候用電腦打開,這樣就可以在工作的時候不用手機,同時也可以讓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變得更清晰。」
換掉手機後,Harry Tang 的起床流程變得非常簡單,只要關掉鬧鐘就好,不會再陷入過去以滑手機開始一天的習慣。「後來想想其實非常可怕,以前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和晚上睡前最後一件事,都是在做降低我專注力的事情:滑手機。」
Harry Tang 也分享,換掉手機後讓他更重視現實中的人際相處,他發現自己關掉社群後,並不會焦慮,反而結交了更多更深刻和真實的關係。
「我用了一個月的老人機,這件事幫我養成了一個更好的手機使用習慣,未來在帶著這個新的習慣在使用手機的時候,我會知道我是在使用手機,而非手機在使用我。」Harry Tang 在影片結尾這樣說。
看完影片後,你是否開始反思自己的手機使用習慣?或許我們的工作、生活不一定能讓自己實踐相對極端的數位斷捨離,但我們是否能從生活中,有意識地減少手機使用時間,轉而更用心專注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