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使用過「對抗病魔」等這類的詞彙來形容那些正在承受癌症等絕症病痛折磨的患者,甚至擅自地為他們掛上了「抗癌鬥士」的稱號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見,一般人乃至媒體都非常喜歡使用這一類說法來鼓勵生病的病人們。
人們會說出這些話無非是出自於一番好意:雖然無法實際分擔病人正在承受的苦痛,但還是希望能透過言語帶給病人力量,讓他們可以更勇敢地去對抗病症。但曾有研究指出,病人長期接收著這些鼓勵容易變得更加焦慮和悲觀,連帶照顧者也會受到影響,進而造成反效果。
人們的期待是助力還是阻力
新聞媒體在報導關於絕症患者的故事時,經常會有意無意地使用像是「堅強」等正能量的詞彙,強調患者個人意志力在抗病過程中的作用。這不免暗示著人們,患者將會因為堅定的毅力和無畏病痛的勇氣重新獲得健康的身體,反之,若未能康復則可能是他們的意志力不足。
這種對於病患的敘述並不完全正確。求生的意志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應該是配合醫生所制定的流程來治療,病痛並不會只因為患者的努力就能得到痊癒。也因此,當人們都將治療的重點放在患者的努力時,對患者的傷害或許會比我們一般想像的還要來得大──患者在配合著治療和承受病痛的同時,也要回應那些人們賦予自身的期待。而當治療過程碰上瓶頸時,患者往往會更容易陷入自責和愧疚的情緒漩渦當中,糾結著是因為自己的努力還不夠,才會讓那些相信和支持自己的人們失望。
媒體過度地放大凸顯患者個人意志力的言語,這無非是在給予患者和其親屬們壓力。那些言語已經成為他們治療路上的阻礙了,何來助力之說?
與病魔纏鬥不是勝負分明的戰爭
曾有一名32歲的結腸癌患者表示過,長期接收著人們大量的抗癌鼓勵,導致他一度無法安心地和自己珍視的人們一起享受生活,因為這會讓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病痛「戰鬥」。而他目前也暫停了參加大部分的家庭活動。
除了強調患者的意志力,也有的人喜歡將患者和絕症之間的關係以「戰爭」來概括,像是稱呼那些罹患癌症的患者們「抗癌勇士」。病人依照醫生的指示配合治療,沒日沒夜地承受著病痛的侵擾,將這些過程形容成戰爭,除了會讓大眾對病症更加恐懼之外,也讓患者承受著必須「獲勝」的壓力。
既然是戰爭,那必然會分出勝負。將患者治療疾病和承受病痛的過程比喻為一場戰鬥時,其背後的含義也會變成:如果治療過程不順利,或病情未能得到好轉,那疾病將成為這場戰爭勝利的一方,而患者則成為了戰敗者。等待著戰敗者的,就只有成為病魔的俘虜。
激昂的加油聲比不上單純的擁抱
那麼我們該怎麼向癌症病人表達我們內心的鼓勵和支持呢?其實目前仍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方法,但部分醫師建議可以將治療過程客觀地描述成是一趟「旅程」,或是可以單純的提供陪伴。
最重要的是,人們必須意識到面對長期的痛苦和折磨,脆弱才是人性的常態,單純的擁抱永遠都比慷慨激昂的加油聲要好上太多。
最後,這段話是來自一個乳癌晚期媽媽的自白:
當你沒辦法一直保持積極的態度,或是度過了焦慮的一天,你總會覺得自己讓身邊的人失望了。儘管你專注在日復一日的治療中,但心裡總覺得這些痛苦無濟於事。
我想說的是,我既不勇敢,也不鼓舞人心,只是想過著自己已經擁有的美好生活。
本文經由歐美亂供授權重新編撰
實習編輯:振威
核稿編輯:Xenia / Shi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