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自我成長生活對病人而言,鼓勵的言語可能讓他更難受

對病人而言,鼓勵的言語可能讓他更難受

你是否曾經使用過「對抗病魔」等這類的詞彙來形容那些正在承受癌症等絕症病痛折磨的患者,甚至擅自地為他們掛上了「抗癌鬥士」的稱號呢?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見,一般人乃至媒體都非常喜歡使用這一類說法來鼓勵生病的病人們。

人們會說出這些話無非是出自於一番好意:雖然無法實際分擔病人正在承受的苦痛,但還是希望能透過言語帶給病人力量,讓他們可以更勇敢地去對抗病症。但曾有研究指出,病人長期接收著這些鼓勵容易變得更加焦慮和悲觀,連帶照顧者也會受到影響,進而造成反效果。

圖片來源:Pexels

人們的期待是助力還是阻力

新聞媒體在報導關於絕症患者的故事時,經常會有意無意地使用像是「堅強」等正能量的詞彙,強調患者個人意志力在抗病過程中的作用。這不免暗示著人們,患者將會因為堅定的毅力和無畏病痛的勇氣重新獲得健康的身體,反之,若未能康復則可能是他們的意志力不足。

這種對於病患的敘述並不完全正確。求生的意志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應該是配合醫生所制定的流程來治療,病痛並不會只因為患者的努力就能得到痊癒。也因此,當人們都將治療的重點放在患者的努力時,對患者的傷害或許會比我們一般想像的還要來得大──患者在配合著治療和承受病痛的同時,也要回應那些人們賦予自身的期待。而當治療過程碰上瓶頸時,患者往往會更容易陷入自責和愧疚的情緒漩渦當中,糾結著是因為自己的努力還不夠,才會讓那些相信和支持自己的人們失望。

媒體過度地放大凸顯患者個人意志力的言語,這無非是在給予患者和其親屬們壓力。那些言語已經成為他們治療路上的阻礙了,何來助力之說?

圖片來源:Pexels

與病魔纏鬥不是勝負分明的戰爭

曾有一名32歲的結腸癌患者表示過,長期接收著人們大量的抗癌鼓勵,導致他一度無法安心地和自己珍視的人們一起享受生活,因為這會讓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病痛「戰鬥」。而他目前也暫停了參加大部分的家庭活動。

除了強調患者的意志力,也有的人喜歡將患者和絕症之間的關係以「戰爭」來概括,像是稱呼那些罹患癌症的患者們「抗癌勇士」。病人依照醫生的指示配合治療,沒日沒夜地承受著病痛的侵擾,將這些過程形容成戰爭,除了會讓大眾對病症更加恐懼之外,也讓患者承受著必須「獲勝」的壓力。

既然是戰爭,那必然會分出勝負。將患者治療疾病和承受病痛的過程比喻為一場戰鬥時,其背後的含義也會變成:如果治療過程不順利,或病情未能得到好轉,那疾病將成為這場戰爭勝利的一方,而患者則成為了戰敗者。等待著戰敗者的,就只有成為病魔的俘虜。

圖片來源:Pexels

激昂的加油聲比不上單純的擁抱

那麼我們該怎麼向癌症病人表達我們內心的鼓勵和支持呢?其實目前仍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方法,但部分醫師建議可以將治療過程客觀地描述成是一趟「旅程」,或是可以單純的提供陪伴。

最重要的是,人們必須意識到面對長期的痛苦和折磨,脆弱才是人性的常態,單純的擁抱永遠都比慷慨激昂的加油聲要好上太多。
最後,這段話是來自一個乳癌晚期媽媽的自白:

當你沒辦法一直保持積極的態度,或是度過了焦慮的一天,你總會覺得自己讓身邊的人失望了。儘管你專注在日復一日的治療中,但心裡總覺得這些痛苦無濟於事。

我想說的是,我既不勇敢,也不鼓舞人心,只是想過著自己已經擁有的美好生活。



本文經由歐美亂供授權重新編撰

實習編輯:振威

核稿編輯:Xenia / Shiuan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斷捨離的居家法則:極簡不是空,而是對生活和自己溫柔

有沒有想過,為何我們擁有的物品那麼多,生活卻沒有比較輕鬆?買了那麼多號稱方便的物品,可家裡卻越住越不方便呢?物品越多,並一定讓人感覺越幸福。如果想要改變這一切,或許我們可以從「少物」開始。

Tiffany私宅臉部保養:許多知名品牌都是人名,那為何不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

Tiffany在成立自己的美容工作室To Tiffany前,曾更換過好幾次工作。這些工作的領域各不相同,她卻在輾轉中悟出了屬於自己的創業心法。

Sony攝影大賽冠軍是AI創作?我們該如何定義原創

Sony攝影大賽公佈了2023年度的獲獎名單,但一名獲獎者竟在頒獎現場當眾揭露自己的作品是由AI所創作的,並拒絕領獎,以要求大家正視AI對攝影創作的衝擊。

温咖啡老闆温秉錞,用幽默咖啡語錄將溫暖泡在咖啡裡

温咖啡是一家坐落在台北市松山區的咖啡館,以每日一句的咖啡杯語錄為其特色,句子詼諧的風格往往會使人們不禁會心一笑。而温老闆温秉錞則以咖啡師的身份承諾,雖然以語錄為特點,但他在咖啡本身的投入絕對不少於語錄。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大約翰全麥烘焙:用生活的步調證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一份,對於愛、對於家庭 一份,對於堅持、對於努力 一切,從紐西蘭開始,學習體驗對於自然、健康、純淨的一切 2004年創立於宜蘭的大約翰全麥烘焙,帶著在紐西蘭的經歷回到家鄉,開啟了一段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經營之路。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從無到有,建構扎實世界觀:《人選之人》導演林君陽專訪

林君陽執導的《人選之人》上映不到一週就衝上台灣NETFLIIX收看榜第一名,並受到韓國議員的關注推薦。以「台灣選舉文宣幕僚」為全劇焦點的設定,但不如真實世界狗血的作品,到底如何成功吸引觀眾目光的呢?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下)

出版《男人的愛情研究室:談一場不追不求的戀愛》及《自信力:13堂關於事業、情感、人際關係的自信課的Mr.P,將在本文和讀者分享自身的婚姻觀:當真愛來敲門時,不是從利益為考量,而是因為信任,而決定成為共度一生的夥伴。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上)

本文筆者Mr.P,專為學員打造自信提升課程,以生活作為切入,帶學員在溝通上、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人際之間有著獨樹一幟洞察力的Mr. P也分享了他對婚姻的見解,從常見的婚姻迷思切入,探討婚姻的目的。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善用通訊軟體,替親子關係增溫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雖然「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面對傷痛,揭開疤

近期紅遍台灣的首部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創新題材看見台灣政治方面的議題,角色們貼近生活與選舉時事,並展現了在選舉其中的衝突、合作等寫實生活的問題,而其中「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不僅是全劇的經典台詞,更帶出了觀眾共鳴的去看見社會狀況。

少子化衝擊下,高房價問題有望趨緩嗎?

台灣房市在百年大疫的挑戰中逆勢成長。2021到22年中,全台灣共有35萬件房子被買賣轉。榮景另一邊,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嚴峻的少子化。而少子化帶來的首購族減少,是否會影響房價,讓我們分析一下。

向《關鍵少數》學習:放下恐懼,在AI浪潮中尋獲新機

當AI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浪潮,恐懼、排斥、焦慮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唯有直面害怕的源頭,將焦點放在如何利用AI增強能力、如何更進一步掌握科技,人機共存的未來才得以展開。

打造一部自然真實的台劇:《人選之人》編劇簡莉穎、厭世姬專訪

簡莉穎擁有多年的劇場編劇經驗,而厭世姬是網路知名插畫家,兩人選擇以「文宣幕僚」作為編劇主題,表面上呈現出台灣獨特選舉文化的熱鬧、荒謬、緊湊,但實際在故事面則涵蓋了性別平權、家庭與工作的平衡、職場性騷擾、理想與務實的矛盾等等議題。這一切的緣起,都跟兩人的生活經驗有關。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