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實踐文化什麼是元認知?原來高手都是這樣思考的

什麼是元認知?原來高手都是這樣思考的

255,324FansLike
119,979FollowersFollow
7,421SubscribersSubscribe

我發現能稱為高手的人,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給相同的客觀資訊時,他們都能藉由蛛絲馬跡,推敲出背後的邏輯。好消息是,這種思維方式被稱為「元認知」,是能經由後天培養鍛鍊的。「元認知」你可以理解為”思考你的思考過程”。用更簡單的方式來解釋,如果把你的腦袋想成是一台電腦,元認知就是你的作業系統。一開始大家都是Windows98,然後也會安裝一些基本的軟件,像是小畫家,記事本等等。不過有一些人,他在使用這些軟件的同時,他注意到了,右下角有個小小的【系統升級】提示。他就慢慢的讓電腦系統升級,從Windows98,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7,Windows8,Windows 10…… 

這樣不斷的迭代自己的思考模式。而當同樣安裝新的軟件,比如Photoshop。使用Windows98和Windows10這兩個不同系統時,操作軟體的性能差距就會是天翻地覆的改變。不管是Photoshop,或是小畫家、記事本這些不同的軟件,都像是你讀進去的新知或是書籍。只有當你提升了思維系統,從Windows 98 更新到 Windows 10,你對於那些軟件的應用程度,才會大大提升。
就像是有些聰明人,你給他同樣一本書,他在書中所能體會到的感悟可能會是你的十倍以上。

一、思考你的”思考過程”

我知道你看到這裡時,你還是會不太明白具體到底是什麼意思。就是,你要開始去意識到你的思考過程。你可能會突然有某種感悟:「阿 ! 原來是這樣啊,這道理挺簡單的,為什麼我以前沒想到呢?」我們本身活在川流不息的思緒中,每分每秒都在思考,這帶來的壞處就是你很少會有意識地察覺到,你在思考,就像你很少意識到你正在呼吸一樣。意識到你在思考,是提升元認知的第一步。

起作用的方式其實很簡單:
1.原來我是這麼想的嗎?
2.我這麼想難道是不對的嗎?
3.我應該要這麼想才對

舉個例子:
像是你不喜歡路邊乞討的乞丐,當有乞丐跟你乞討時,你湧出了厭惡的情緒。你要辨別出這個情緒來,這跟你的信念起衝突了,接著你要找出這個信念。為什麼我不喜歡他跟我乞討呢?因為我不喜歡”他好手好腳的,卻放棄工作,而要求別人的施捨”。這就是你內心的信念所在。你的信念是”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報酬”,接著你要去思考你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嗎?還是有可能其實是錯誤的觀點?你有沒有忽略到哪些事實?

像是大環境大政策的影響下,導致他這個年紀,雖然努力過了,卻還是找不到工作,會不會可能不是他的問題,而是環境的問題?付出努力了,是不是還要加上大環境,運氣等因素,才能獲得報酬,就這樣透過思考一步步修正原有的信念,那麼你之後遇到乞討的人也不會太過抵觸了。這是一個自己進化的過程,沒有人能幫助你。首先你要先辨別出你的感覺來,如果你有起情緒反應,就一定是那件事情跟你的信念有所衝突到。

你需要先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若是這種感覺是真實的,那你為什麼會忽略了這個事實?你錯過了什麼?
那麼從現在開始,你應該如何思考?如何判斷?如何行事?
你還需要糾正的是什麼?

二、不同選擇,造就不同成就

有些人一直做正確的選擇,而有些人一直在做錯誤的選擇。
要做正確選擇的前提,就是能判斷出事情的優先級——什麼更重要,什麼最重要。所以,你必須要對”事情的本質”有確切的認知,能衡量每件事情背後的價值是多少,這樣才有辦法在兩者間做出比較。
我舉個例子,今天你生日,有人要無條件要請你吃牛排,但是他要你在夜市牛排和高檔和牛之間選一家。如果你去網路上查的話,你就知道說高檔和牛價位是四五千,夜市牛排價位是兩三百,當然要選貴的吃。
但是問題是偏偏現實中很多概念都是抽象模糊的,並不像牛排這類有明確標準可供你參考,你很難衡量出哪個價值是比較高的。比如注意力、時間、金錢,這三種抽象的概念,你要怎麼知道他們之間到底哪個價值比較高?你是要用注意力換時間,還是要用金錢換時間,還是要用時間換金錢呢?你腦中沒有清晰定義和認知的話,你就無法做出正確判斷,會一直在做虧錢買賣。

劉潤說過:你所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你對這個世界認知的變現。
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之外的錢,除非你靠運氣,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最後往往會由於實力不足而虧掉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腦中定義”是不清晰的,就無法比較什麼更重要,什麼最重要,自然就無法做出選擇。就算一時好運作出了正確選擇,在長時間來看,他做出錯誤選擇的機率還是比較高的,會把賺到的錢都吐回去。

三、跳出重複錯誤的泥沼

你可能有注意到了,為什麼很多事情都跳不出泥沼?像是一直遇到渣男、一直找不到心儀的工作、一直要心煩婆媳關係,每次發生的鳥事都似曾相見。就是因為你的信念都沒更新過,所以你的潛意識就會操控你,一直不斷的讓你重複一樣的人生。
在2500年前的古希臘,這種持續更新思考模式的批判性思維是蘇格拉底參與討論和表達的方式。他們藉由不斷拷問人心的提問,逼著自己思考自己的”思考過程”是否合理。用一套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去驗證結論是否站的住腳。
另外,觀看別人的內容,也是個感受”自己思考方式”的好方法。每個人的文字就是每個人的想法。當你在讀別人文字的時候,就是在拿別人的思維方式和自己做個對比。看看哪些方面和你想的一樣,哪些方面和你想的不同?為什麼他是這樣想?這個過程其實就是鍛鍊元認知的過程。

也就是說,你在讀書的時候,你不僅要讀文字和文字所闡述的道理,你更要注意的是作者的思考方式。

作者的思考方式和你的有什麼不同?
● 不同之處在哪裡?
● 如果作者的思考方式可行的話,那自己的思考方式要做什麼調整?
● 如果作者的思考方式可行的話,那自己的思考方式要做什麼調整?

讀科學書的人很多,但最終只有少部分人,讀懂了科學家的思考方式,最終成為科學家。
讀書或者是吸收知識,其實是像一面鏡子一樣,他映照出來的,是你的信念所在,當你看到不認同的觀點時,你都要格外的珍惜,因為這可能就是你提升自己思考方式的一個機會。

元認知FAQ

元認知是什麼?

你可以理解為思考你的思考過程
就是,你要開始去意識到你的思考過程。
 
就是你可能會突然有某種感悟:阿!原來是這樣啊,這道理挺簡單的,為什麼我以前沒想到呢?
怎麼起動思考能力?

起作用的方式其實很簡單:
 
1.原來我是這麼想的嗎?
2.我這麼想難道是不對的嗎?
3.我應該要這麼想才對

首先你要先辨別出你的感覺來,如果你有起情緒反應,就一定是那件事情跟你的信念有所衝突到。

你需要先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若是這種感覺是真實的,那你為什麼會忽略了這個事實?你錯過了什麼?

那麼從現在開始,你應該如何思考?如何判斷?如何行事?

你還需要糾正的是什麼?
沒優化思考方式會怎麼樣?

會踏入重複錯誤的泥沼

像是一直遇到渣男,一直找不到心儀的工作,一直要心煩婆媳關係,每次發生的鳥事都似曾相見。

就是因為你的信念都沒更新過,所以你的潛意識就會操控你,一直不斷的讓你重複一樣的人生。


本文授權轉載自Domyweb多米
編輯:Garen
核稿編輯:Xenia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那些看不順眼的YouTuber,每個都過得比你好。

理科太太這幾天因 #諮商筆記 課程《療癒人生,改變自己》被炎上。我沒資格討論,但我只能說「好幸運」,還好理科太太不是靠健身來療癒自己的。這些人氣網紅的頭腦聰明、富有行動力,若他們決定考張健身證照當健身教練,不出一年,被淘汰的,可能就是我了…

【專訪】「AI 界李白」蔡宗翰:是助力還是阻力?文科人如何利用Ai技術?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 AI)在 21 世紀的今日已大量運用在生活當中,近期掀起熱議的聊天機器人 LaMDA、特斯拉自駕系統、AI 算圖生成藝術品等,都是 AI 技術的應用。多數 AI 的研發秉持改善人類生活的人文思維,除了仰賴工程師的先進技術,更需要人文社會領域人才的加入。

書評《背離親緣》:生了和自己完全不一樣的孩子?這是趟互相救贖的旅程

書名原文「Far From the Tree 」,因為西方有個諺語「蘋果落地,離樹不遠」( The apple doesn’t fall far from the tree),意即「有其父必有其子」。可是,就是有些蘋果掉到離樹頗遠處。《背離親緣》就是探討這些掉到另一個世界的果實,背離了父母的預期和想像。因為有這些離樹遠的果實,這些父母也因此走入完全不同的人生,他們有異於常人的生活。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又如何尋找自我的身分認同?

孩子與父親的距離:戴上母親的濾鏡,你真的認識自己的爸爸嗎

很常在靈魂之旅課談及家庭議題中,深入探尋母親對我們人格發展的影響,其實父親也同等重要,尤其對女兒日後在關係中會遇到的問題,有著密切相關的連結。但在談父親前,我們還有一層薄膜得先褪去,就是母親的影響。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在父權社會底下,我們幾乎是與母親較親近(從共生到分離),也因此與父親的關係多了一層距離。而這個距離有時候不是存在於父親與孩子之間,而是在於父親與母親之間。 最無奈的選邊站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與孩子這個三角關係中,孩子與其中一方產生較失衡的關係,比如依賴/被依賴、控制/被控制、需要/被需要等,就會形成同盟關係;而另一方相對來說,如果與同盟方產生關係對立(比如父母吵架),就會被迫而成為二對一的狀況。而這正是關係中權力爭奪的顯現,只是這裡爭的權是家庭中的位置,而孩子通常會是角逐之下的犧牲品。比如說,母親得知丈夫外遇,如果母親跟孩子訴說,那麼孩子會從母親的話語中感受到母親的無奈、難過、氣憤或委屈,因而被迫選邊站,認為父親是加害者而母親是受害者。那麼此時在認識父親的過程中,就加上了「母親的丈夫」這層濾鏡。再則,對孩子來說,當在母親與父親中要選邊站時,總是困難且煎熬的。既使對母親來說,他不是個好丈夫,但對孩子來說,他絕對是自己的父親,再糟、再壞也還是自己的爸爸。因此要一個孩子與母親站在同一國去對抗父親,這個代價會在孩子長大後在自己的關係中去付出。 長大後發現的那層濾鏡 我自己的觀察也發現,很多時候我以為的父親(既定印象),其實並不見得真的是他本人,而是透過母親而認識的他。簡言之,我看不慣父親的地方,正是母親所厭惡的;我喜歡父親的點,也是母親所認同的。而這就是內化母親對父親的感受,而成為自己對父親的價值判斷。所以我並不是透過自己與父親的相處去認識他,而是透過母親與父親的相處去認識母親的丈夫的。 這裡面的掙扎是,我也許認同母親,父親不是一個好丈夫;但同時我又無法與母親一樣去憎恨父親,因為他是我的爸爸。這就會造成一種心理上的矛盾:我本來應該被父母保護的,但卻因為父母的衝突而遭受恐慌,認為自己有責任去保護父母其中(弱勢)一方。要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得抱持著質疑的態度。尤其對自己深信不移的價值觀,更需要去懷疑、去質疑、去探索,因為這很可能不是真實的,而是長久下來被馴化的。 情緒勒索:都是因為你 有這樣的遭遇的孩子會有一個問題:安全感的缺失及信任感的破壞。於是,對人及世界的信任便從此斷裂及崩毀。如果你是個母親,也許你會認為你並被沒有想要去影響孩子對父親的看法,但很多時候那發生在無意識裡。我舉個例子,有些母親在家庭中會想要占有存在感,她會嫉妒丈夫對女兒的偏愛,也會對女兒與丈夫的親近敏感,而有一種:「你爸爸就是只聽你的,完全不聽我的。」或是「原來你都站在爸爸那邊!」,母親的這種話的底層,其實是在說:「既然你在爸爸那邊,你就不可能和媽媽同一隊了;既然你不體諒媽媽,你就是壞女兒。」也因此女兒就可能會把自己抹去,成為照顧母親的丈夫角色,也成為體貼父親的妻子角色,唯讀失去了當一個孩子的角色。 很多以「為了孩子好而不離婚」為理由的母親,除了並沒有理清自己的需求及逃避害怕面對的難題之外,也會透露出另一種令人窒息的索求:「我都是為了你才這麼不幸,你以後絕對不能辜負我,要對我更好。」這種以丈夫的冤魂在向孩子索求的魔鬼合約,會一生都牽制孩子的幸福。身教之下,孩子學會犧牲自己,忽略自我需求及感受,以受害者的姿態利用這一點去向他人勒索回饋。看似是受害,但力道卻很加害。長期下來,這樣的孩子會學不好什麼叫愛自己。 愈是無法把自己愛好,則愈渴望獲得他人的愛,愈是往外去追求愛,則愈容易愛不對人。我常說這就是課題伴侶,他或她是來讓我們學習如何「愛好自己」的靈魂伴侶。因為「要不到」,最終才會意識到如何自己可以「長出來」。成長,是一條追本溯源的路,也是一條來來回回修通自己的路,人若沒有成長,就只會是變老而已。 本文授權轉載自心靈僻靜花園 編輯:Garen核稿編輯:Xenia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re Articles

謝馥如諮商師:結婚不是人生的必修課,婚姻不該是關係間的枷鎖

婚不婚看個人,結婚與否各有不同說詞與見解,當你質疑人類為何要結婚?又存在著為何不結婚?這情感層面的拉扯是正常自然的,因為你是情感的動物,過不了情字這條路。

【集眾人之力的年末盛典:社區共好的「鬆勢三日節」12月揭開序幕】

彰化社頭,這個台灣的織襪之鄉,一場由地方青年發起的盛會【鬆勢三日節】即將於年末拉開帷幕。這是一場結合傳統產業、社區共造、品牌經營的匯集之地,各式各樣的想像在這裡發生,共同要為社頭這個地方繪出一段充滿活力的週末。

雲玩家、雲讀者、雲觀眾,到底有沒有資格發表意見?

雲玩家讓人詬病的原因就在沒明明沒有接觸過遊戲,僅僅是透過影片、實況和評論就上網與其他人討論或是發表意見。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不懂裝懂」

走出翻拍即崩壞的魔咒,《航海王》真人版的不俗表現與未來發展

動畫《航海王》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觀眾們喜歡草帽小子一夥人的性格,也對他們在偉大航道的冒險感到熱血沸騰。而當作者尾田榮一郎宣佈要真人化時,許多人不免擔心會崩壞,不過如今卻似乎繳出不錯的成績。

AI翻譯當道:有了科技與人工智慧,我們還需要學英文嗎?

在AI還不風行的時代,翻譯是一項有系統的專業,學會第二外語對於探索世界如虎添翼。然而當科技發展至人類能不透過學習,僅操作即時翻譯AI就能使用第二外語時,則挑戰了學習本身的核心價值。

承載故事的人-劉冠廷:Be water 像水一樣清澈,有無限的可塑性

劉冠廷,以《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聖筊》入圍第58屆金鐘獎男主角獎,而近年來在台灣掀起一波「冠廷宇宙」使大家漸漸看見他背後的努力與對於演戲的每一分執著,他是一個承載故事的人,像水一樣,有無限的可塑性。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宮崎駿用一部《蒼鷺與少年》走遍我們的人生

「這是最後一部」在2013年時曾經表示自己不再投入長篇動畫的宮崎駿宣言,在後期被打破最後一步的發言,又開始製作新動畫。 而這次在2023年耗費多時完成的動畫作品,其風格和劇情的安排卻呈現兩極化的結果。

出道30年,從電視明星變為網路紅人之路:斯斯感冒膠囊御用明星「羅時豐」

你聽過「感冒用斯斯~咳嗽用斯斯~」的廣告嗎?在電視中唱著廣告歌曲的羅時豐出道時是台語歌手,卻不甘於被標籤定義,54歲的他現在甚至經營起Youtube,成功迎來演藝事業第二春。

連小勞勃道尼都認證,用瓦楞紙做出鋼鐵人的藝術家鍾凱翔

紙雕藝術家鍾凱翔從喜愛昆蟲的孩童時期開始,便以紙材探索創作,還成功做出1:1等比例的鋼鐵人模型。儘管受到質疑,他始終忠於自我,不曾改變作品的風格,而這份堅持不成功吸引了小勞勃道尼,也吸引了世界。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