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上帝視角模式打開:你的每個選擇,都可以是後設認知

從小到大,我們每天的每天都在做出不同的選擇,小至出門前決定要穿什麼?早餐吃什麼?如何抵達目的地?收到信要不要馬上回?這些大小不同的選擇,都是我們每天都像是在走不同的遊戲地圖,為自己開啟不同走向的遊戲腳本,進而引導至不同的結果。

後設認知對於多數人而言,仍是個陌生的名詞,公關人生相談室的這篇文章——由多重選擇建構的我們,如何把時間當自己的朋友?讓我初步知道了後設認知這個名詞,因為好奇,進而追求更深入的了解,也試圖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從小到大,我們每天的每天都在做出不同的選擇,小至出門前決定要穿什麼?早餐吃什麼?如何抵達目的地?收到信要不要馬上回?這些大小不同的選擇,都是我們每天都像是在走不同的遊戲地圖,為自己開啟不同走向的遊戲腳本,進而引導至不同的結果。

做出每個選擇的同時,我們都會得到相應的後果。而有時針對這些後果,我們若能將自己抽離當事者,以更高一階的視角來觀看,就能體現所謂的「後設認知」。

上帝視角示意圖,圖為模擬市民遊玩畫面 (圖片來源: Gaming Trend)

後設認知:就是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探討

文中提及「後設認知」的定義:把自己的思考當作思考對象。亦即比原來所認知的再高出一層次的認知,探討想法的本質,瞭解自己的思維過程,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光看文字敘述似乎過於抽象,如同繞口令般,舉個常見的例子說明或許會更容易理解:「今天已經很累了,明天再完成這件事吧。」在執行計畫時,我們常有各種原因拖延,若當下我們再進一步思考:「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即是後設思考的第一步了。僅是多一個步驟,聽起來並不困難,然而現實中卻常被忽略,那麼,該如何訓練自己後設思考的能力呢?

圖片來源 Pexels

我為什麼要學習新的思考方式?

  • 增進自我覺察的能力
    文中形容「後設認知就像是我們思考的 Google 街景,為我們拉開3D甚至是全景的圖像,讓我們對於自己曾經走過的職涯道路,以及尚未開展的人生道路,有更全面的視角,也更能在符合現實的狀況下,真正認識自己。」像是以俯瞰的視角在看世界,建立一套嶄新的思考架構,跳脫既有的模式,體認到內省與外觀的差異,理解每個當下的自己,學會接受現實,勇於面對不如預期的結果。
  • 換位思考,降低情緒用事的可能性
    我們或多或少會無意識的傾向以自身經驗做批判,遇到事情出錯時,將責任歸咎到他人身上,無法察覺自己的盲點。後設思考提供我們緩下來思考的空間,拉近「別人所覺知自己」與「自己所認知自己」的差距,站在客觀的立場看待自己的行為,以免因一時的衝動,蒙蔽了理智,才能顧及到事情發展的全面性,做出謹慎的決定。
  • 改善拖延症
    拖延症一直是個困擾我的難題,也曾聽身邊的朋友抱怨過,時常將事情拖到最後一刻才做,造成相當大的壓力,每每下定決心,要照安排好的行程表行事,卻又重蹈覆轍。

    研究指出,後設認知信念會直接導致拖延行為,或者因情緒混亂而間接導致拖延,因此後設認知信念可影響個體大腦系統功能及目前認知狀態。當我們要做某件困難或不熟悉的事情,在心裡盤算該從何開始、驅使自己去做時,就需要透過後設認知,優良的後設認知能力對於「行為改變」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

    後設認知使我們察覺自己是否在拖延,針對自己的行為提出疑問,阻隔拖延心態,也有助於我們克服分心的問題,專注在應該做的事情上,使我們做出更符合自己期望的行動,減少拖延症發生的狀況。
我們該如何改變自己的思考範圍? 圖僅為情境示意 (圖片來源: Style Caster)

要怎麼有意識地進行思考整理?

  • 隨身帶著筆記本,以便隨時寫下想到的重要事情,練習捕捉自己的意識,意識到自己在意識的是什麼,再針對內容進行分析。
陳 念渝
陳 念渝
桃園人,目前在新竹讀書。喜歡文字、喜歡旅行。
255,324FansLike
119,979FollowersFollow
7,421SubscribersSubscribe

Related Article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