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自我成長生活出社會須知:進入職場前你需要擺脫的8種學生思維

出社會須知:進入職場前你需要擺脫的8種學生思維

很多初入職場的新鮮人,明明在學校表現都很優秀,應付課業也十分得心應手,但踏入職場後卻發現自己完全不適應,無法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出來,在工作上更處處碰壁、吃盡苦頭。

以下和大家分享一些典型的學生思維,都是職場新人很容易犯的小錯誤,大家趕緊來看看自己有沒有中招吧!

1. 被動接受安排,不主動爭取

初入職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有工作主動性。在學生階段,我們一般都是按部就班的完成老師交代的作業,所以很多新人初入職場,就會養成一種被動安排的工作思維,主管、上司安排做什麼工作就只做什麼工作。而實際上在職場中,積極主動地尋求工作機會是對自己的一種訓練,能夠讓自己有更多的機會去學習和成長,所有的上司都會更加青睞那些懂得主動爭取、主動學習的人。

Pexels

2. 所有事情都要準備好了才去做

很多職場新人都會覺得,所有事情都要等到自己完全準備好了才能去執行,所以當面對公司提供的新機會時,總是會以「我還沒準備好」為理由拒絕和逃避,但實際上,在職場上永遠不會有我們完全準備好的時候,很多時候的任務都是比較突發的,不會像學校裡,老師會提前告知我們考試的範圍和時間,給予我們時間去準備。職場中的考試基本上都是不會給我們充分的準備時間,而往往對我們提升最大的,也都是這些突如其來的機會。

3. 將情緒帶入工作中

情緒化工作應該是很多職場新人都會犯的一個錯誤,因為在學生時期,接觸的環境相對單純,而出社會後要面對的是複雜的職場環境,可能會受委屈、被誤解,可能會遭遇許多挫折,也可能需要處理許多人際關係,很多職場新人很難快速適應並且理性應對,常常帶著情緒去解決事情。

但其實當我們遇到挫折時,首先要做的是平靜的處理自己的情緒,不讓壞情緒影響工作,否則會讓人留下一種幼稚、情緒化的印象。我們可以有情緒、有個性,但這些往往都是要建立在我們的能力之上,而不是隨意的發洩自己的情緒,造成別人的困擾。

Pexels

4. 太過於謙虛

一直以來,我們都被教育「謙虛是一種美德」,所以在職場上許多人都會過度謙虛,把自己的姿態放得很低,以為這就是美德的體現。但有時我們也要懂得適度的表現自己,比如當主管發布任務詢問誰能來負責時,我們可以大膽爭取,而不是永遠都是默不作聲或者被動等待分配,這樣反而會導致別人沒有機會發現我們的閃光點。

5. 喜歡當伸手牌

在學生時期,「發問」被認為是一個優良、積極的習慣,因為這代表我們富有求知慾並且願意虛心接受他人教誨,但這就導致了許多職場新人一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就習慣直接去向他人請教。

實際上向他人請教也是需要技巧的,我們不能自己什麼都不思考、嘗試就去問,而是要帶著初步的想法去請教,這樣對方才會比較願意給予我們意見和指教。伸手牌的行為在職場上是十分不可取的,只會讓人留下無能、沒有想法、不夠成熟等印象,並且出社會之後,也沒有人有義務去替我們回答所有的問題,許多事情都是要優先依靠自己完成。

Pexels

6. 一個人埋頭苦幹

當我們是學生時,只要我們埋頭苦學,就能在成績上獲得一定的回報,這就導致了很多人會誤以為在工作上也只要自己埋頭苦幹就可以了,但實際上,在職場上一個人的能力是很有限的,一項工作的完成,往往都是需要各個部門互相合作協助的。在職場上我們也需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所以一定要學會團隊合作和求助他人,這樣才能將個人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7. 只執行不思考

在學生階段,可能很多人習慣了按照老師的指導去學習,學校會幫我們排好課表、安排考試與課程進度,老師會安排好每天的課程內容和作業,甚至連考試重點也會提前告知學生,我們只要按照進度、跟著老師的腳步學習就好。但是到了職場中,往往更加需要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老闆只負責交代工作,並不會告訴我們詳盡的解決方法和步驟,我們應該要有主動思考的能力,主動地去思考執行過程中是否會存在問題,遇到問題該如何解決,以及安排工作的進度與執行步驟,甚至思考如何讓效率和品質更好。

iStock

8. 透過降低身價爭取工作機會

很多學生無論是就學階段在找實習機會或是畢業找工作時,經常會有「只要公司能給我工作機會,我可以不拿薪資或者接受低薪」的想法,這種看似誠懇、討好公司的想法其實並不能幫我們爭取到一份好的工作,反而容易讓公司認為我們沒有判斷自己價值的能力,公司想要的人才是能夠提供與這份工作相匹配的價值的人,而不是免費、低廉卻沒有價值的勞動力,所以一定要學會建立自己的價值,用自身的價值去爭取工作機會,而不是降低自己的身價。


學校是我們進入社會前的實習場所,我們可以不停的失敗又重新出發,被允許犯錯又繼續學習,因為我們還是學生,因此有老師、家長會無條件的在一旁包容、幫助。但是出社會後,職場不如學校單純,大家打拼得不再只是成績、努力和知識,更重要的是情商、效率、技巧和智慧。

所謂「擺脫學生思維」指的不是將在學校時獲得的經驗和知識拋下,學生為了能適應學校環境而擁有學生思維,這並不是錯誤,也不需要因此被檢討,因為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屬於自己的思考模式和經驗,脫去學生的身分,進入職場成為社會新鮮人後,也會漸漸擁有一套新的思維模式,雖然無可避免的,成長都是需要自己一步步累積經驗、不斷學習而來的,但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借鏡,可以省去許多摔倒受傷的機會,也可以讓我們更快的適應新的環境和步調。


文章轉載自小紅書

實習編輯:Queenie
核稿編輯:Xenia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尼泊爾與悉達多教會我的事(上)

到尼泊爾這件事引起了家裡長輩的擔心,但我們要認清的是,我們不該只怪罪某個國家的危險,而是要有責任地保護自己。

尼泊爾與悉達多教會我的事(下)

「志工」需要理解到,你在幫助的不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而是和一個和你我沒有什麼不同卻又沒有交集的人,分享彼此的世界。這次的尼泊爾行提醒了我,這輩子一定要更謙卑地去服務世上的人。

「冷漠」反而是好事?要想好好生活,我們都要學會「適度冷漠」

當我們站在他人的立場體會對方的情緒,我們會感到自己被他人信任,產生一種崇高感,也加深我們和傾訴者的連結感,讓我們內心深處湧出一種獨特的快樂。但當這種同理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直到我們內心無法承受時,我們就會發展出一種「冷漠」來保護自己。

《奇蹟車站》:要學會擁有,必先學會接受失去

電影請來人氣動畫《你的名字》導演新海城十歲愛女新津知世,飾演女主角沙也加搭檔可愛白色柴犬露露。透過由《在咖啡冷掉之前》女星有村架純的旁白,交錯編織沙也加的現況與回憶片段。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深受氣候變化影響,吉里巴斯81%的家庭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吉里巴斯風光明媚,但也面對著種種困境。全國一半人口(估計為12萬)生活在首都南塔拉瓦(South Tarawa)。該國土地形狀狹長,猶如一個回力鏢,主島幾乎無法容納所有居民。吉里巴斯出生率高(每1000人有26名嬰兒),加上外島居民移居至南塔拉瓦,令當地出現城市化,過度擠迫加劇健康、社會及環境問題。

畢業生求職路途上的燈塔:趙浩宏與《職人》雜誌

迷惘是人生的常態,但為何孩提時的我們能將迷惘正向地轉變成「好奇」,從嘗試當中累積喜好與熱情,年紀漸長卻失去了熱情?《職人》雜誌創辦人趙浩宏認為,強調成績與考試的教育環境,讓學生過早地失去對學習的主權。透過《職人》,趙浩宏要培養人們對世界的好奇與熱忱,讓發光發熱的職人們為職涯提一盞燈。

擁抱自己,把握7點讓高敏族的你更有自信

高敏感族群內心容易出現許多小劇場、經常小心翼翼觀察周遭反應,也容易被所處的環境影響。這些事無時無刻都影響著高敏感族群的內心,但其實,掌握幾個原則,高敏感族群也能看見另一份天賦。

大約翰全麥烘焙:用生活的步調證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一份,對於愛、對於家庭 一份,對於堅持、對於努力 一切,從紐西蘭開始,學習體驗對於自然、健康、純淨的一切 2004年創立於宜蘭的大約翰全麥烘焙,帶著在紐西蘭的經歷回到家鄉,開啟了一段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經營之路。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從無到有,建構扎實世界觀:《人選之人》導演林君陽專訪

林君陽執導的《人選之人》上映不到一週就衝上台灣NETFLIIX收看榜第一名,並受到韓國議員的關注推薦。以「台灣選舉文宣幕僚」為全劇焦點的設定,但不如真實世界狗血的作品,到底如何成功吸引觀眾目光的呢?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下)

出版《男人的愛情研究室:談一場不追不求的戀愛》及《自信力:13堂關於事業、情感、人際關係的自信課的Mr.P,將在本文和讀者分享自身的婚姻觀:當真愛來敲門時,不是從利益為考量,而是因為信任,而決定成為共度一生的夥伴。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上)

本文筆者Mr.P,專為學員打造自信提升課程,以生活作為切入,帶學員在溝通上、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人際之間有著獨樹一幟洞察力的Mr. P也分享了他對婚姻的見解,從常見的婚姻迷思切入,探討婚姻的目的。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善用通訊軟體,替親子關係增溫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雖然「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面對傷痛,揭開疤

近期紅遍台灣的首部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創新題材看見台灣政治方面的議題,角色們貼近生活與選舉時事,並展現了在選舉其中的衝突、合作等寫實生活的問題,而其中「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不僅是全劇的經典台詞,更帶出了觀眾共鳴的去看見社會狀況。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