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實踐文化隨波逐流的顏質標準:你喜不喜歡自己可能更重要

隨波逐流的顏質標準:你喜不喜歡自己可能更重要

文/赫琋

人究竟是如何理解外貌的?

小時候,我對自己的外貌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我並不覺得自己好看,但同時也不覺得難看,在我的概念裡,我就是個長相普通,嗯,或者偏中下的人?至少我當時是這麼認為的。
到了青春期,上了國中,正是情竇初開的時候,我卻感覺我好像想錯了。
咦,好像變得有點受歡迎(?)進入一種告白無往不利的開卦狀態,喜歡上一個人的時候,告訴他,然後,就,在一起。對,就是如此詭異。這時候我對自己外貌的概念開始有些動搖了,心中疑惑著:「難道說,我比自己想的好看嗎?」
不過這個時期,因為我沒有接收到任何關於外貌的評價,而且中二屁孩的戀愛也不會是什麼很真切的東西(吧,所以也就止於困惑的程度。
到了高中,我開始獲得確切的外貌評價,疑惑化為了確信。「啊,那,我猜大概是中偏上吧。」開始有了這種意義不明的自覺。講到這也許讀者們心中已經忍不住想吐槽:「這到底是什麼炫耀文?!」但先別急著關掉,鋪墊到這裡是有理由的。

圖片來源:Pexels

人是無法自行產生對外貌的自覺的

或許你們已經發現了一件事,那就是我對自已外貌的理解,源自於他人對我的評價。或者更精確地說,是從異性對我的評價來的。很狹隘吧?我回溯過往的經驗時也感到不可思議,為什麼僅僅靠這些人,我就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呢?或許是因為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異性怎麼看自己就是那麼重要吧。

以前不曾多想,覺得既然還是存在多數偏好,那應該還是會有一定的標準吧,即使不靠別人,也多少能夠抓到自己的位置。但細思量之下發現了有趣的地方,那就是不透過外界的資訊,人是無法自行產生對外貌的自覺的。假設今天世界上只有一個人,那顏值的概念就不會存在,啊就只有一種,此人只能同時是最好看也是最難看,沒有之一。

圖片來源:Pexels

隨波逐流的顏質標準

它沒有絕對的標準,會隨著時代變動、隨著文化不同,當然,每個人的標準也不會是一樣的。這大概就是人為什麼會有容貌焦慮吧,就像過去曾有許多人追求紙片,後來則流行起了蜜大腿。大眾偏好是流動的,而我們只有一個自己,難道要在一個不穩定的標準後面追著跑嗎?

後來覺得,喜歡自己,是一件更實際的事情。
人還是活得舒服就好,追著那些虛的東西太累了,還是躺平吧(威~)
看著鏡子裡的自己,自問是否喜歡這個樣子的你,喜歡的話,那就好了啊。
我們因為他人的評價而做出的改變,可能未必會為自己帶來想要的結果。
但為了讓自己更喜歡自己的那些努力,永遠不會騙人。

本文授權轉載自 赫琋

小人物編輯部:Lori hsieh
核稿編輯:Xenia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溫暖中孕育、終至破殼而出 – 西子灣裡的小水坑,夕陽裡的陪於

「酩酊大醉/渾身濕透/脫掉膠鞋/裸足奔跑/破殼而出」 這是冰島樂團Sigur Rós其中一首歌的歌詞。 歌的名稱是Hoppípolla,冰島文翻成中文是「彈跳水坑」。

誰跟你小人物:每個人的故事,都是我們的事

如果,現階段的你想要被記錄下自己的時光片段,不論是特別的日子、特別的計畫,或者是事業上的不同階段,小人物都很希望可以跟你聊一聊。

信仰與征途:背上後背包,追逐媽祖婆的足跡

在這場土地與信眾的盛宴裡,人們不分老少、不分職業,肩並肩行走著,目的就是陪著媽祖婆走完遶境的這段路途。遶境現場讓人感受到濃厚的信仰氛圍,街頭巷尾張燈結綵,人頭湧湧。信眾們穿著傳統民俗服裝,手持香燭、鮮花和香火,虔誠地跪拜祈禱。隨著鑼鼓聲響起,緩緩移動的媽祖轎隊讓人肅然起敬。遊行隊伍裡的藝陣表演,例如舞龍、舞獅、扮戲等,引領著群眾,敲鑼打鼓地告訴地方民眾:「媽祖已經來到此處。」

當代擇偶:你的對象已放入購物車

現代人擇偶的方式越來越理性:對交往對象的評價數量越來越大、條件越來越豐富、品味越來越深化、標準越來越明確、想像也越來越完美,就像消費市場中不斷升級的產品品味,已經失去過去那般單純的感性。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大約翰全麥烘焙:用生活的步調證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一份,對於愛、對於家庭 一份,對於堅持、對於努力 一切,從紐西蘭開始,學習體驗對於自然、健康、純淨的一切 2004年創立於宜蘭的大約翰全麥烘焙,帶著在紐西蘭的經歷回到家鄉,開啟了一段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經營之路。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從無到有,建構扎實世界觀:《人選之人》導演林君陽專訪

林君陽執導的《人選之人》上映不到一週就衝上台灣NETFLIIX收看榜第一名,並受到韓國議員的關注推薦。以「台灣選舉文宣幕僚」為全劇焦點的設定,但不如真實世界狗血的作品,到底如何成功吸引觀眾目光的呢?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下)

出版《男人的愛情研究室:談一場不追不求的戀愛》及《自信力:13堂關於事業、情感、人際關係的自信課的Mr.P,將在本文和讀者分享自身的婚姻觀:當真愛來敲門時,不是從利益為考量,而是因為信任,而決定成為共度一生的夥伴。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上)

本文筆者Mr.P,專為學員打造自信提升課程,以生活作為切入,帶學員在溝通上、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人際之間有著獨樹一幟洞察力的Mr. P也分享了他對婚姻的見解,從常見的婚姻迷思切入,探討婚姻的目的。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善用通訊軟體,替親子關係增溫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雖然「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面對傷痛,揭開疤

近期紅遍台灣的首部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創新題材看見台灣政治方面的議題,角色們貼近生活與選舉時事,並展現了在選舉其中的衝突、合作等寫實生活的問題,而其中「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不僅是全劇的經典台詞,更帶出了觀眾共鳴的去看見社會狀況。

少子化衝擊下,高房價問題有望趨緩嗎?

台灣房市在百年大疫的挑戰中逆勢成長。2021到22年中,全台灣共有35萬件房子被買賣轉。榮景另一邊,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嚴峻的少子化。而少子化帶來的首購族減少,是否會影響房價,讓我們分析一下。

向《關鍵少數》學習:放下恐懼,在AI浪潮中尋獲新機

當AI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浪潮,恐懼、排斥、焦慮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唯有直面害怕的源頭,將焦點放在如何利用AI增強能力、如何更進一步掌握科技,人機共存的未來才得以展開。

打造一部自然真實的台劇:《人選之人》編劇簡莉穎、厭世姬專訪

簡莉穎擁有多年的劇場編劇經驗,而厭世姬是網路知名插畫家,兩人選擇以「文宣幕僚」作為編劇主題,表面上呈現出台灣獨特選舉文化的熱鬧、荒謬、緊湊,但實際在故事面則涵蓋了性別平權、家庭與工作的平衡、職場性騷擾、理想與務實的矛盾等等議題。這一切的緣起,都跟兩人的生活經驗有關。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