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實踐環境中地理論:經濟學告訴你,為何城市之所以為城市?

中地理論:經濟學告訴你,為何城市之所以為城市?

255,324FansLike
119,979FollowersFollow
7,421SubscribersSubscribe

你是北漂追尋自我的林怡姍?受夠職場險惡的陳嘉玲?還是「X!臺北」摔爛吉他的阿嘉?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明知臺北不好混,眾人還是搶進這修羅場?或許你更該問的是:臺北為何能發展成聚集各種資源的都市?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經濟研究所許文泰研究員,從「中地理論」與「共同冪次律」出發,驗證不同規模都市的分布規律與形成原因。從跨國研究回望臺灣現況,一起從經濟學視角探討區域發展關鍵!

圖|iStock
圖|iStock

都市都是怎麼分布的?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臺灣的兩大都會區:臺北、高雄,剛好位在臺灣的南北兩端,而臺中則落在兩者中間,規模再小一點的市鎮,如苗栗、彰化、嘉義等,又散落在三大都市之間?

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其他國家,像是美國的紐約與洛杉磯、日本的東京與大阪等,都是分布東西兩端的大都市,中間又發展出中小規模的市鎮。

事實上,幾乎每個大都市都有自己的腹地,腹地裡分布著數個中型市鎮,而中型市鎮的腹地裡又分布著更小的社區,形成一種循環往復的神秘現象。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許文泰研究員、日本京都大學森知也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Tony Smith 教授試圖解開上述謎團,他們證實了都市規模與分布位置存在一種規律。在介紹這項研究成果之前,讓我們先從關鍵的「中地理論」(central place theory)談起。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許文泰研究員 圖|研之有物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許文泰研究員
圖|研之有物

什麼是中地理論?

地理學中有個「中地理論」正是在描述都市規模與分布位置的關聯,關聯的源頭來自市場的供給與需求。

現代社會充斥琳琅滿目的商品與服務,但生產與銷售各項商品所需的租金、設備、研發、管理等固定成本卻不同,越高的固定成本就需要越大的市場來支撐。

某些商品甚至需要好幾座都市的市場來支撐,例如桃園國際機場的航空公司,乘載了臺灣大部分的旅客。

支撐各類商品背後固定成本所需的市場,就是大都市涵蓋的腹地範圍。通常還會有數個中型市鎮分布在大都市的腹地內,提供日常商品給周遭居民。而中型市鎮的腹地內也會有許多小社區,方便左鄰右舍隨時滿足日用需求。

這種都市包含腹地,腹地內又有市鎮的循環分布狀態,可視為一種空間上的「碎形結構」(fractal structures)。

綜上所述,一地能發展成大都市的原因之一是,該地具備多樣且獨有的商品與服務,能夠供應其龐大的腹地市場。

都市大小與腹地範圍示意圖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許文泰)
都市大小與腹地範圍示意圖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許文泰)

然而,原始的中地理論並不嚴謹,許文泰 2012 年發表在經濟學期刊(The Economic Journal)的研究成果是將中地理論以更加嚴謹的方式去闡釋,並推導出都市規模分配的重要現象:共同冪次律(common power law)。

2020 年許文泰等三位學者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的研究成果,更進一步從實際資料出發,看看現實世界是不是像理論一樣,存在共同冪次律。

科學解釋都市規模在空間中的分布

在說明「共同冪次律」之前,我們先來認識「冪次律」(power law)。

冪次律指的是,都市人口與都市規模排名的關係會接近以下數學公式:

ln(該都市人口)=  ln(最大都市人口)- a ln(該都市規模排名)

該公式的意思是,每當都市的排名乘以相同倍數時(例如第一名到第二名,第二名到第四名),人口都會減少一樣的比例。係數 a 代表都市人口受都市排名影響的強度,如果兩個區域內的都市規模分布符合相同的冪次律,就會有同樣的係數 a

聽起來挺繞口的,就讓我們以臺灣當例子來看看。下列圖表為 2019 年臺灣前十大都會生活圈,以人口密度大於 2000 人 ∕ 平方公里的連續地帶,且一塊連續地帶的總人口數多於 1 萬為劃分標準。

從中可發現,第一名的北北基桃人口數約是第二名高雄的 3 倍多,而高雄則是第四名臺南的近 3 倍,以此類推。當都市排名每乘以 2 時,都市人口大約會縮小至原先的 1/3。

2019 年臺灣前十大都會生活圈 註:人口密度大於 2000 人 ∕ 平方公里的連續地帶,且一塊連續地帶的總人口數多於 1 萬為劃分標準。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羅宇志)
2019 年臺灣前十大都會生活圈
註:本圖表的都會生活圈非縣市行政區,而是以人口密度大於 2000 人 ∕ 平方公里的連續地帶,且一塊連續地帶的總人口數多於 1 萬為劃分標準,顯示地理空間上的人口密集分布地區。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羅宇志)

共同冪次律就是上述冪次律現象,再加上前面提到的碎形結構,導致不同腹地內的都市規模分配都能發現相同的冪次律。

那麼為什麼需特地去驗證此現象呢?因為有些經濟學家並不這麼想。

位置很重要!都市的成長不只靠運氣

在經濟學中,對於都市規模分布的主流解釋是「隨機成長理論」。簡單來說,該理論認為每座都市的成長就像在擲筊,擲到聖筊就成長、擲到無筊就衰退、擲到笑筊就持平,因此大都市就像擲筊比賽的常勝軍,一直維持成長態勢。

然而,該理論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考慮到都市規模分布與規模經濟、交通距離、市場範圍的關係。按照隨機成長理論來看,很近的距離出現多個大都市,或是一大片地區只有小村落,似乎都是合理的現象,但現實通常不是如此。

「如何去反駁隨機成長理論,反而是這份研究最有挑戰性的地方!」許文泰躍躍欲試地說。

許文泰研究員透過實際案例研究,驗證了都市規模分布符合共同冪次律現象。 圖|研之有物
許文泰研究員透過實際案例研究,驗證了都市規模分布符合共同冪次律現象。
圖|研之有物

如何驗證共同冪次律?

究竟要如何具體驗證都市規模分布是否符合共同冪次律現象呢?

許文泰在發表於 PNAS 的研究中 ,選了 6 個地理面積夠大、人口夠多的國家作為研究對象,包含 4 個已開發國家(美國、日本、德國、法國)以及 2 個開發中國家(中國、印度)。以國家當中的高人口密度連續地帶來定義都市,並以這些都市之間的開車距離來決定腹地範圍。

首先,將整個國家分割成少數幾個大都市的腹地,並驗證每塊腹地內的都市規模分布是否符合冪次律。透過重複分割與驗證,確認更小腹地內的市鎮符合相同的冪次律,直到不能再分割出腹地為止。

以美國為例說明分割腹地的方式。每次都拿前三大都市來分割腹地,全美前三大都市為紐約、洛杉磯和邁阿密,可分割出 3 塊腹地。接著,在每塊腹地內再選出三大都市,如美國西岸可選出洛杉磯、鳳凰城和舊金山,而全國可分割出 9 塊腹地。依此規則分割下去,會再得到 27 塊腹地。同時,需驗證每次分割出的腹地內,都市規模分布是否符合相同的冪次律。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許文泰)
以美國為例說明分割腹地的方式。每次都拿前三大都市來分割腹地,全美前三大都市為紐約、洛杉磯和邁阿密,可分割出 3 塊腹地。接著,在每塊腹地內再選出三大都市,如美國西岸可選出洛杉磯、鳳凰城和舊金山,而全國可分割出 9 塊腹地。依此規則分割下去,會再得到 27 塊腹地。同時,需驗證每次分割出的腹地內,都市規模分布是否符合相同的冪次律。
圖|研之有物(資料來源|許文泰)

研究證實,不論哪個國家、或者每次取幾座大都市來分割腹地,都發現了共同冪次律現象。

換而言之,城市的規模大小與分布位置具有規律性,背後的形成原因較符合「中地理論」指涉的規模經濟、交通距離、市場範圍等多元因素。

區域發展政策應針對地區優勢制定

許文泰從跨國研究回望臺灣現況,帶我們釐清都市規模分布的本質,也從經濟學角度對區域發展提出看法:

「我們常聽到『平衡區域發展』的口號,但是小市鎮不太容易因為投入建設,就變得與大都市旗鼓相當,大都市之所以是大都市有其根本理由!」

從中地理論來看,北中南各出現一個大都會區並不令人意外。關鍵在於,臺北、臺中、高雄的都市腹地涵蓋了北、中、南大批民眾的生活圈,能讓人們在適當的交通距離間,滿足其商品消費的需求,進而支撐了生產者的營運成本。

就經濟學觀點來看,在小規模市鎮投入建設,或許能方便居民通勤、創造人流並活絡地方經濟,但也應評估該建設是否為民眾所需,考量能否有足夠人流來支撐大型建設的長久經營。

區域發展的關鍵在於,不是在所有地方都有一樣的建設,而是因應各地優勢,打造因地制宜的產業政策,讓生活在各地的人都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生活在大臺北地區、曾在高雄當兵的許文泰,也分享對兩大都會區的觀察。臺北、高雄雖然聚集了豐富的資源、提供許多工作機會,但生活品質不一定比其他縣市好。

大都市面臨的房價與物價高漲、交通壅塞、環境汙染、人際疏離等問題樣樣不少,如同被施了難以掙脫的緊箍咒,更突顯了兼顧生活品質對大都市的重要性。

身為港口城市的高雄,相當適合發展石化產業,有利降低運輸原油、出口石化製品的成本,但首要任務必須解決高汙染、高碳排、高耗能等問題。圖為南臺灣石化重鎮林園工業區。 圖|純天然(數位島嶼)
身為港口城市的高雄,相當適合發展石化產業,有利降低運輸原油、出口石化製品的成本,但首要任務必須解決高汙染、高碳排、高耗能等問題。圖為南臺灣石化重鎮林園工業區。
圖|純天然(數位島嶼)
大臺北地區的通勤需求龐大,都會區內如蜘蛛網的高架道路成了聯通各地、疏解車潮的要道,卻也導致都市景觀欠佳、噪音與空氣污染、影響路邊建築採光與通風等問題。圖為臺北橋機車通勤盛況。 圖|Wikimedia
大臺北地區的通勤需求龐大,都會區內如蜘蛛網的高架道路成了聯通各地、疏解車潮的要道,卻也導致都市景觀欠佳、噪音與空氣污染、影響路邊建築採光與通風等問題。圖為臺北橋機車通勤盛況。
圖|Wikimedia

現在的你或許正在北漂中,擠在沙丁魚罐頭般的捷運、公車內讀這篇文章。可以確定的是,北漂的故事還會繼續上演,但經濟學為你揭露了劇本背後的運作邏輯,指出改善現況的可行方向。

本文授權轉載至:研之有物 更多資訊也請持續關注官網文章及動態
本文轉載:北漂故事還會繼續嗎?先了解不同規模都市怎麼形成

實習編輯:李柏儀
核稿編輯:Xenia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市容和拾荒者權益不是選擇題:萬華50年回收廠熄燈之下的法規爭議

以「光耀五金行」為主軸撰寫,寫出台灣最深刻的歷史景象。光耀五金行在萬華立足五十年,如今已熄燈,也因如此,創造出更多來自萬華的社會議題,如:拾荒者、土地整合、避鄰效應的問題浮現。期望人們能在看完文章後省思,省思現在所處的生活周遭,是否有更多不同的社會議題,等著我們主動關懷

台灣女性勞動史:從家中走入社會,除了教育,還得對抗傳統體制

現今的女性,在職場、家庭、社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百年前的今天,女性要進入職場工作並不容易。女性早期受到倫理道德綁架,更被傳統思想限制自由,直至日治時期,纏足陋習下令禁止,女性得以參與社會活動,開始有更多女性接受教育、接受專業培訓,接而得以翻轉地位身份。日治時期,已經有女教員、女醫生……高知識職業的出現,更為女性的地位及能力紮根。女性就業,是台灣走向現代化的指標。女子力的時代!

比台灣大44倍的垃圾島!被洋流匯集的海洋污染物

美麗大海的遠方,我們不曾踏足的那處,有座比台灣大四十四倍的垃圾島,正在一點點侵蝕海洋生態。太平洋長期被副熱帶高氣壓籠罩,導致北太平洋環流系統是相對靜止的區域,而風、洋流、海水旋轉方向,導致垃圾集中,形成一座「垃圾島」。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正視這座明顯的島嶼呢?

少子化:到底誰不生小孩?東亞文化對未婚生育的不友善是關鍵

結婚,生育,兩者其實有很大的關係,台灣生育率逐年下降,這並不只是台灣,而是各高發展地區都擁有的問題。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不生孩子?教育越來越完善,導致學習的時間拉長,更多人對事業放重,結婚的年齡便越來越晚。亞洲人習俗婚育,不結婚不生育的習慣並非不好,卻逐年在降低生育率。結婚年齡上昇,生育數下降,連結的關係到底為何?點進文章來一窺究竟!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re Articles

謝馥如諮商師:結婚不是人生的必修課,婚姻不該是關係間的枷鎖

婚不婚看個人,結婚與否各有不同說詞與見解,當你質疑人類為何要結婚?又存在著為何不結婚?這情感層面的拉扯是正常自然的,因為你是情感的動物,過不了情字這條路。

【集眾人之力的年末盛典:社區共好的「鬆勢三日節」12月揭開序幕】

彰化社頭,這個台灣的織襪之鄉,一場由地方青年發起的盛會【鬆勢三日節】即將於年末拉開帷幕。這是一場結合傳統產業、社區共造、品牌經營的匯集之地,各式各樣的想像在這裡發生,共同要為社頭這個地方繪出一段充滿活力的週末。

雲玩家、雲讀者、雲觀眾,到底有沒有資格發表意見?

雲玩家讓人詬病的原因就在沒明明沒有接觸過遊戲,僅僅是透過影片、實況和評論就上網與其他人討論或是發表意見。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不懂裝懂」

走出翻拍即崩壞的魔咒,《航海王》真人版的不俗表現與未來發展

動畫《航海王》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觀眾們喜歡草帽小子一夥人的性格,也對他們在偉大航道的冒險感到熱血沸騰。而當作者尾田榮一郎宣佈要真人化時,許多人不免擔心會崩壞,不過如今卻似乎繳出不錯的成績。

AI翻譯當道:有了科技與人工智慧,我們還需要學英文嗎?

在AI還不風行的時代,翻譯是一項有系統的專業,學會第二外語對於探索世界如虎添翼。然而當科技發展至人類能不透過學習,僅操作即時翻譯AI就能使用第二外語時,則挑戰了學習本身的核心價值。

承載故事的人-劉冠廷:Be water 像水一樣清澈,有無限的可塑性

劉冠廷,以《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聖筊》入圍第58屆金鐘獎男主角獎,而近年來在台灣掀起一波「冠廷宇宙」使大家漸漸看見他背後的努力與對於演戲的每一分執著,他是一個承載故事的人,像水一樣,有無限的可塑性。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宮崎駿用一部《蒼鷺與少年》走遍我們的人生

「這是最後一部」在2013年時曾經表示自己不再投入長篇動畫的宮崎駿宣言,在後期被打破最後一步的發言,又開始製作新動畫。 而這次在2023年耗費多時完成的動畫作品,其風格和劇情的安排卻呈現兩極化的結果。

出道30年,從電視明星變為網路紅人之路:斯斯感冒膠囊御用明星「羅時豐」

你聽過「感冒用斯斯~咳嗽用斯斯~」的廣告嗎?在電視中唱著廣告歌曲的羅時豐出道時是台語歌手,卻不甘於被標籤定義,54歲的他現在甚至經營起Youtube,成功迎來演藝事業第二春。

連小勞勃道尼都認證,用瓦楞紙做出鋼鐵人的藝術家鍾凱翔

紙雕藝術家鍾凱翔從喜愛昆蟲的孩童時期開始,便以紙材探索創作,還成功做出1:1等比例的鋼鐵人模型。儘管受到質疑,他始終忠於自我,不曾改變作品的風格,而這份堅持不成功吸引了小勞勃道尼,也吸引了世界。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