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自我成長生活在AI裡自由:用科技解開動物的枷鎖

在AI裡自由:用科技解開動物的枷鎖

255,324FansLike
119,979FollowersFollow
7,421SubscribersSubscribe

ChatGPT的橫空出世,引發人心惶惶,大家都在擔心「人類會不會有一天被取代」?對此,ChatGPT的回答是:「人類不會被AI完全取代。人類更應該學會與AI共存,發揮自己的獨特價值,並利用AI的力量實現更加偉大的目標和夢想。」雖然人類可能「短時間內」不會被AI取代,但是面對層出不窮的動物虐待新聞,人們開始思考——該如何用「科技」取代動物。

原不在《王牌冤家》劇本中的紐約大象遊行。(圖片來源: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大象遊行走入歷史

2004年,電影《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用一個「OK」解釋了什麼叫做想忘也忘不了的愛戀。電影中,男女主角金凱瑞(Jim Carrey)和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在紐約街頭巧遇了大象遊行的隊伍,這一幕,看似是電影裡宛如超現實的安排,實際上是有百年歷史的玲玲馬戲團(Ringling Bros. and Barnum & Bailey Circus),剛好來到紐約例行舉辦的夜間嘉年華傳統,電影劇組意外捕捉到的畫面。

然而,這項持續了三十多年的大象遊行(Elephant Walk)傳統,隨著日益嚴格的動物保護法令以及世人逐漸意識到的動物權利,2016年玲玲馬戲團宣布讓所有的大象退休,包括停止所有「疑似」不人道的動物表演。隔年,玲玲馬戲團正式解散,可以和大象一起逛街的魔幻時刻也走入了歷史。

過去,以動物作為娛樂表演的節目,已不再符合普世價值。也不禁讓人省思,馬戲團所提供的驚喜和視覺饗宴中,動物表演是真的必要嗎?

透過全息投影與擴增實境轉型的現代馬戲團

早從1990年開始,因動保意識的抬頭,許多馬戲團開始逐步停止使用野生動物進行表演,但真正做到「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第一個讓馬戲團改頭換面的,是成立於1976年的德國馬戲團Circus Roncalli。

受到美式足球超級盃中場表演的啟發,團長伯恩哈德保羅(Bernhard Paul)突發奇想地將全息立體投影技術(Hologram)運用到馬戲團上。

從2019年開始,Circus Roncalli便與專門製作擴增實境的Augmented Reality公司合作,以1:1的比例投影,將栩栩如生的動物表演投影在寬32公尺、高5公尺的螢幕上。

在Circus Roncalli的表演中,觀眾可以看到大象、斑馬,甚至是金魚,即使這些動物都不是「活生生」的實體,但至少這一切將不會再有任何「血淋淋」的傷害。

Circus Roncalli的全息投影馬戲團(影像來源:Optoma EMEA

NO!禁止在巡迴表演中使用動物!

根據動物法律保護基金的數據,截至 2022 年,美國已有八個州禁止或限制在巡迴表演中使用野生動物:

  • 羅德島州 (Rhode Island) —— 2016年起,禁止使用牛鉤(bullhook)。
  • 伊利諾伊州 (Illinois)——2017年起,禁止在巡迴演出中使用大象。
  • 紐約——2017年起,禁止在巡迴演出中使用大象。
  • 新澤西(New Jersey)——2018年起,禁止在巡迴演出中使用野生和外來動物。
  • 夏威夷(Hawaii )——2018年起,禁止在巡迴演出中使用野生和外來動物。
  • 加利福尼亞州(California )——2019年起,禁止在馬戲團使用所有動物,狗、貓和馬除外。
  • 科羅拉多州(Colorado)——2021年起,禁止在馬戲團和其他巡迴演出中使用大象、大型貓科動物、熊和其他動物。
  • 肯塔基州(Kentucky)——2022年起,禁止在馬戲團中使用瀕危物種,在集市上使用外來動物,包括禁止騎大象。

不只是美國,法國也通過了《反虐待動物法案》,預計於2026年起禁止鯨豚展演,2028年起禁止馬戲團動物表演。

於2016年解散的玲玲馬戲團。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印度神廟的科技化信仰

馬戲團可以沒有動物,但是印度的寺廟可以沒有大象嗎?

自新冠疫情肆虐以來,線上求籤、拜拜、點光明燈的服務,拉近了宗教信仰與科技的關係。而在印度,他們也試著透過科技改變,印度神廟長年以來虐待「圈養大象」的傳統宗教儀式。

象頭人身的象神甘尼許(Ganesha),是集智慧、財富及幸福之神,幾乎涵蓋了人生所有美好的祝福。因此,對於印度人來說,大象是一種吉祥的象徵。在印度傳統的獻祭儀式Nadayiruthal中,人們會將大象獻給廟中的神靈,牠們常被用於載廟方人員和神像遊街,在敬拜儀式時,更會被指示在神像前的地毯「跪下」,然後由廟方人員披上華麗的裝飾品。

早年因為飼養一頭大象非常昂貴,這項儀式只會在富裕家庭中舉行,如今,印度幾乎所有大型寺廟都有自己的大象。

據《印度快報》報導,印度約有2,454頭圈養大象,其中664頭是圈養的、85頭在動物園、26頭在馬戲團、96頭在寺廟;然而,印度大部分圈養大象都是非法,或未取得許可後轉運至別州。雖然大象是吉祥的象徵,但是這些被圈養的大象,受到的卻是諸多不人道對待。

為了馴化野生大象,人們會在「訓練」的過程中鞭打牠們,野生大象的生理需求也會被無視,不只是會被刻意挨餓,傷口也得不到妥善的照顧。因為受到人類虐待,導致大象的心理狀況出現異常,進而發生大象發狂、傷害,甚至是殺死人的情況頻頻發生。

根據遺產動物特別工作組(Heritage Animal Task Force)統計的數據,短短15 年,僅是在喀拉拉邦(Kerala)圈養大象就殺死了526人。

神廟裡的流淚大象。(圖片來源:FUTURE FOR ELEPHANTS

印度首頭機器象:拉曼

為了改善這樣的惡性循環,印度善待動物組織(PETA India)向南部喀拉拉邦的黑天神廟(Sree Krishna )捐贈了一隻名為拉曼(Irinjadapilly Raman)的機械大象。

身高3.2公尺、重800公斤的機器象拉曼,可以承載四人,頭、耳、眼、鼻和尾都可活動,而他的功用便是「代替」過去一頭又一頭,被無情對待的大象。

今年3月,拉曼首次上工,祭司Namboothiri也樂見這頭機器象的潛力:「我們非常高興能夠收到這頭機器大象,在未來我們不會再在寺廟儀式中使用任何真正的動物。」同時也呼籲其他寺廟將活體儀式使用的大象,找到非活體的替代物,此舉證實了追求信仰的虔誠和維護動物權利,並非背道而馳。

印度黑天神廟的機械大象拉曼(影像來源:officalPETAIndia)

「信仰真正的意義是慈愛神創造的所有生命。讓大象能夠在自然中生活,才是我們敬拜象神甘尼許的方式。」-祭司 Rajkumar Namboothiri。

科技真的能取代動物嗎?

拉曼並不是第一隻以科技取代真實動物。2020年,紐西蘭科技公司──邊緣創新公司(Edge Innovations)和來自加州的好萊塢特效團隊,結合電子動畫和工程設計,運用了原本使用在電影裡的技術,打造擬一隻真的「機器海豚」。

公司創辦人暨首席執行長孔諦(Walt Conti)表示,至今仍有上千隻失去自由的海豚,被用來向人們提供「體驗」活動。希望未來的主題公園也可以用這些機器動物娛樂大眾,藉此替代被囚禁的野生動物,讓牠們回歸大自然。

但,並非所有人都認為科技可以取代真的動物。例如,印度機器象「拉曼」的出現,引發參與節慶的信眾和大象飼養人的不滿,認為機器象的出現會扼殺喀拉拉邦豐富的宗教及文化遺產。此外,使用科技製作而成的動物,即使模擬得再像,也依舊只是冷冰冰的機器。

曾在迪士尼公司擔任副執行長兼創意總監,現為邊緣創新公司的電子動畫創意總監霍茲伯格(Roger Holzberg)表示,這項與善待動物組織(PETA)合作的計畫,就像是海洋版本的《芝麻街》。

紐西蘭的機械海豚,影像來源:Geo AR Games

《芝麻街》裡面的玩偶也並非是真實從在的生物,但這些角色展現的教育力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響了一整個世代,引導孩子們能以更廣闊的心去面對世界和感受他人。

世界的人文關懷已經普及至動物權利,現今的趨勢不再罔顧牠們應有的生存權益。人們拒絕成為商業表演的共犯,非人道對待的動物園或馬戲團將被民眾杯葛,殘忍的娛樂已經是過時的行為了。

借助科技的威力,我們能同享娛樂、信仰及教育意義依舊的文化,傳承生態保育的使命下,同時,不需要傷害或囚禁任何一隻動物。

本文經地球圖輯隊授權轉載,由小人物進行下標以及微幅修訂
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請參考原文

實習編輯:徐瑞鎂
核稿編輯:Shiuan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擁有法律人的完整履歷,卻踏上美食的征途:Liz的美食家自學之路

從小在美食家庭長大的Liz高琹雯,即使身為律師也始終對美食念念不忘,正值對未來感到迷惘的時候,她依循自己內心的渴望決心踏上「美食家之路」。讓我們跟著本文一起認識從個人部落格開始,成為多方位創業者的她吧!

阿翰的魔幻舞台:用模仿的力量溫柔的反擊歧視與霸凌

在阿翰所創作的人物裡,包括算命阿姨廖麗芳、房東阿姨、西打、凜月等,這些角色不只神情手勢就像生活中在哪看過的人物,連聲音也模仿得惟妙惟肖。本文就透過回顧阿翰的創作生涯,邀請大家一起走進阿翰宇宙!

感受Youtuber又仁的百變魔力:用劇場人精神演活每一個女性

提到又仁,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畫面大多是他扮演「秀娥媽媽」,或者模仿其他女性人物的樣子。不過早在創作人物這些之前,又仁其實已經深耕劇場許多年,本文將透過介紹又仁的故事,一起了解他如何塑造這些女性人物。

青春無年齡:用曾寶儀過50的豐富人生為鏡,洞悉人生藏寶圖的秘密

綜觀曾寶儀的主持生涯,「情感豐富,同時理智清醒」可以說是她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她在主持工作之外也嘗試電影製作、全英文採訪、寫作出版、舉辦講座、經營Podcast等,稱她是「全方位」一點也不為過。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re Articles

聽什麼音樂,買什麼商品:從Uniqlo和無印良品歌單看音樂與消費的神秘連結

你是否曾經在商場中無意識地隨著音樂的節奏踏步,或在某首歌曲的旋律下決定購買某件商品?這篇文章將揭示音樂如何巧妙地操控你的消費慾望,從影響者文化到品牌策略,探索音樂與消費之間的深層關聯。

婚姻處方籤:離婚就是一段新的開始,何妤玟教你如何與一段關係好好說再見

在努力維繫婚姻關係中,何妤玟也學會了放手。「我很努力去爭取我想要的,但如果我找不到也爭取過了,那麼坦承的面對之後,我就會選擇好好放手。」這一段經歷不僅是對一段關係的告別,更是一個人生階段的結束,對過去的自己說出了那句深具意義的「再見」。

奮力浮出水面的YouTuber金魚腦:環保不需要厲害,只要持續就有力量

兼具環保、旅遊、生活的YouTuber金魚腦,以燦爛陽光的形象,親民的推廣環保議題,除了經營YouTube頻道外,還開了一家無包裝商店,期待自己的理念能在生活中落地生根,進而影響更多人。

從冰河之下奮力上游:「三條魚」詹喬愉,第2位成功登上聖母峰的台灣女性

從小就熱愛在戶外跑跳的詹喬愉,開始登山後也曾因意外墜落至冰河。雖然左腿神經受損,但憑著對登山的熱情、復健與山友的鼓勵,她終於成功挑戰兩座8000公尺的高山,成為台灣第二位登上聖母峰的女性。

「成功補習班」:正視青春的果實,藍正龍導演寫給年少時期恩師的一封情書

成功補習班於2023年9月上映,是導演藍正龍為了紀念生命中的恩師陳俊志而拍攝的,電影裡的故事交織著藍正龍的青春時光,同時也觸碰到親情、友情、愛情三的面向不同的愛,在義無反顧的青春中,找尋自己,同時也在連結著社會。

出道14年才拿下女主角資格,「小8」張允曦自認沒有白走的人生

張允曦以參加《全民大悶鍋》走紅,爾後投身紐約學習表演,期望有更多演出機會,但未如預期。然而,她的堅持和家人的支持讓她不放棄,終於在演藝生涯的第14年主演電視劇。

是演員、是潮模,也是網紅:不再迷惘的迷惘美,電眼女神「李優」

李優,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不僅在藝壇上以演員和畫家的身分嶄露頭角,更在網路上以網紅和潮模的形象受到大量粉絲的喜愛。她的歌曲「迷惘美」不僅在音樂界取得了出色的成績,更成為了她的代表作。擁有一雙被譽為「電眼」的大眼睛,李優的外貌和才華都讓她在各個領域都受到矚目,並且展現出了她獨特的魅力和不同於一般人的神秘氣質。

「街頭故事」李白:如何透過街頭似顏繪,治癒城市中的每一個心靈

19歲的大學生,因為想克服害羞內向的個性,在街頭擺起攤位,挑戰用似顏繪與1000位陌生人聊天對話,也打開了他收集故事的人生,這位收集故事的築夢者就是李白,他是「街頭故事」的創辦人,是一位圖文作家也是自媒體創作者。

在藝術與戲胞中栽種人生:最有號召力的90後網紅「張藝」

2016年因嘎嘎台合作推出的《植不起的實驗室》而開始有了知名度的張藝,在網路世代中,常不禁會讓人停下腳步細細品嘗他作品中的矛盾美感與細膩,但他始終不被任何身份所框架,並且一直在尋找自己。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