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自我成長生活斷捨離的居家法則:極簡不是空,而是對生活和自己溫柔

斷捨離的居家法則:極簡不是空,而是對生活和自己溫柔

看到陽光灑落,讓人感覺溫暖舒適;聞到咖啡飄香,讓人感覺活力滿滿;聽到優美樂音,讓人感覺放鬆愜意。那麼,當你回到家中,打開大門的那一剎那,你的感覺又是如何呢?

你知道自己的家有多少物品嗎?你還記得每個抽屜、櫃子、箱子裡都裝了哪些東西嗎?有沒有想過,為何我們擁有的物品那麼多,生活卻沒有比較輕鬆?買了那麼多號稱方便的物品,可家裡卻越住越不方便呢?

物品越多,並一定讓人感覺越幸福。如果想要改變這一切,或許我們可以從「少物」開始。

家裡的物品變多之後,我們不一定會覺得快樂。(圖源:幸福文化)

少物,卻豐盛有餘。看似不足,其實樣樣富足。

看到「少物」一詞,也許會讓人覺得「這樣生活不會很匱乏嗎?」、「我又不是喜歡極簡的人」、「我家東西應該不可能變成少物!」那麼,我們不妨換個方式來敘述:「用比以前少的物品,過比以前好的日子。」

仔細思考就會發現,當我們開始實施減少物品的行動後,非但不會因此感到缺乏,反而可以體會到種種的富足。

當家中的物品減少以後,我們需要花在清潔、維護物品上的時間會變少,而被不重要的雜物佔據的空間也都將被釋出。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餘裕較以往多出不少,也就可以將它們投注在真正重要的事物如家人、朋友們身上。這些難道不就是通過少物而換來的種種方面的富足嗎?

少物並不是整理追求的目的,它只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在實施少物之後,你也會感受到這股魔力的。

實施少物以後,物品雖然變少了,但我們可以得到更多種種的富足。(圖源:幸福文化)

透過整理「由外而內」了解自己

整理的目的,即是藉由檢視每樣物品,來釐清它們與使用者的關係,因而更了解自己,需要或不需要,適合或不適合。而這些眾多的物品,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常用或重要的物品

這類型物品常常都會使用,在生活中佔有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手機、錢包、保溫壺、水杯、電腦、衣服包包等。另有一些雖不常用,但卻是重要且須小心保管的物品,例如護照、存摺、印章等。

2.備用物品

這類型物品通常是第1類物品的重複,只是準備接替或更新,例如衛生紙、尿布、過季衣物、備用寢具等。

3.多餘或閒置的物品

這類型物品雖然完好,但因為是過分囤積或衝動購物下得到的,又或者是別人的贈物,自己卻用不到,所以已經失去它原有的功能,變成閒置的雜物,例如免洗碗筷、沒在用的電器餐具、不穿的衣服鞋子、不喜歡的紀念品等。

4.垃圾或廢棄物品

壞掉、過期的食物,待修的電器,破損的衣物寢具等,以及囤積在陽台的紙箱、塑膠袋或廢棄物,這些物品已經無法再使用,可以直接捨棄。

透過整理出需要和不需要的物品,可以間接地了解自己。(圖源:幸福文化)

每個人的家都有這四類型的物品,但擁有的數量不同,就會構成完全不同的居住型態,假設在空間大小固定的狀況下,我們運用後頁的圖示,可以了解「人」、「物品」與「空間」的關係。

整理的第一步,即是辨別自己的住家是何種型態,並誠實面對是什麼原因導致物品的囤積,透過「區分」捨棄不需要的物品,再以簡單有效的收納原則,讓物品有適當的家,物品適得其所後,加入喜歡的收納用品,增添住家的美感,進而持續達到簡約清爽的目標。這樣的過程可以說是「由外而內」的了解自己。

沒有需要挪來挪去的雜物,悠閒的時間變多了,一目瞭然的空間,更有餘裕打造心靈沉靜的生活。



可以陪伴時用心對待,需要道別時坦然放手

在不同階段的整理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無法割捨物品的時候。丟棄早已被遺忘的無用之物,對我而言並非難事。然而,在面對某些明知不會使用的物品時,卻常有捨不得的感覺。於是我試著記錄下來,分析丟不掉的原因,大致上有這三類:

1.因為當初購買時充滿憧憬,所以丟不掉

當不鏽鋼大炒鍋帶著「我要好好練習廚藝」的期許進入家門,但因為不會控制火候又懶得練習,最終變成一直記得它但卻每次都略過不用的物品,並且看到它就衍生愧疚感,這類物品還真不少。

2.因為很難請出家門,所以丟不掉

像是工作室的綠色小沙發和嬰兒床都屬這類物品,如此龐然大物當然不可能被遺忘。明明沒在使用,但只要想到清除它們必須花好多時間精力,就乾脆拖延不處理。日子一久,這些大塊頭雜物,還會呼朋引伴吸引許多雜物堆在它們身上,一看到就心生厭煩。

3.因為曾經投注過心力,所以丟不掉

學生時期的筆記、論文,工作時的獎杯獎狀,懷孕時的媽媽手冊皆屬這類物品。因為證明著曾經的嘔心瀝血,因為代表著曾經的豐功偉業,因為紀錄著曾經的得來不易,明明知識已經記在頭腦裡,工作也早已轉職、小孩快到上學年紀了,還是留戀過去,捨不得丟。而且這類物品通常體積也不大,就更順理成章的被留下來了。

釐清自己為何無法果斷割捨某些物品,在整理的過程中我們自己也在成長中。(圖源:幸福文化)

如果這些物品已經在家中占據太多空間,構成困擾,那我們就該想想法子來對付它們。帶有憧憬的物品就訂下計畫去使用它們,不要讓夢想變成幻想,也許能因此獲得新的技能、發展出新的興趣,甚至能因此瘦身成功呢!清除龐然大物沒有想像中的麻煩,也許身邊親友需要它們,再不然聯絡二手家具公司便宜出清,他們會火速前來搬運。

至於最後一項因為有其紀念價值,需要等待適合的時機,那就不要勉強自己,總會有機會的。某次整理書櫃時,我就很自然地丟了兩本媽媽手冊,因此清空了一小格抽屜。丟了手冊沒什麼感覺,但想到抽屜空空的就有點開心。

讓物品成為生活中的老師

捨棄物品並非失去,更多的時候反而是獲得。我們認知到自己並不需要它,或是它並不適合我們,我們因此更認識自己,面對選擇時的決斷力更加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們贏回了空間。

體會到捨棄物品時,我們並沒有失去它,而是讓它變成我們生活中的老師之後,我在整理的道路上,更能邁開步伐,勇敢的感受與接受。

「珍惜物品」並非緊抓不放,而是在可以陪伴的時候用心對待,在需要道別的時候坦然離開。



文章授權摘自幸福文化出版《家的樣子,你的樣子》
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請參考原書。

實習編輯:振威
核稿編輯:Shiuan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Tiffany私宅臉部保養:許多知名品牌都是人名,那為何不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

Tiffany在成立自己的美容工作室To Tiffany前,曾更換過好幾次工作。這些工作的領域各不相同,她卻在輾轉中悟出了屬於自己的創業心法。

Sony攝影大賽冠軍是AI創作?我們該如何定義原創

Sony攝影大賽公佈了2023年度的獲獎名單,但一名獲獎者竟在頒獎現場當眾揭露自己的作品是由AI所創作的,並拒絕領獎,以要求大家正視AI對攝影創作的衝擊。

温咖啡老闆温秉錞,用幽默咖啡語錄將溫暖泡在咖啡裡

温咖啡是一家坐落在台北市松山區的咖啡館,以每日一句的咖啡杯語錄為其特色,句子詼諧的風格往往會使人們不禁會心一笑。而温老闆温秉錞則以咖啡師的身份承諾,雖然以語錄為特點,但他在咖啡本身的投入絕對不少於語錄。

三個麻瓜:因演算法翻轉人生,也用努力不枉此生

創意有很多種,成為YouTuber也可以是其中一種。有這麼一個團體,她們因為演算法而翻轉原來的人生,也靠著努力不枉費此生,她們是三個麻瓜。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大約翰全麥烘焙:用生活的步調證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一份,對於愛、對於家庭 一份,對於堅持、對於努力 一切,從紐西蘭開始,學習體驗對於自然、健康、純淨的一切 2004年創立於宜蘭的大約翰全麥烘焙,帶著在紐西蘭的經歷回到家鄉,開啟了一段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經營之路。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從無到有,建構扎實世界觀:《人選之人》導演林君陽專訪

林君陽執導的《人選之人》上映不到一週就衝上台灣NETFLIIX收看榜第一名,並受到韓國議員的關注推薦。以「台灣選舉文宣幕僚」為全劇焦點的設定,但不如真實世界狗血的作品,到底如何成功吸引觀眾目光的呢?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下)

出版《男人的愛情研究室:談一場不追不求的戀愛》及《自信力:13堂關於事業、情感、人際關係的自信課的Mr.P,將在本文和讀者分享自身的婚姻觀:當真愛來敲門時,不是從利益為考量,而是因為信任,而決定成為共度一生的夥伴。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上)

本文筆者Mr.P,專為學員打造自信提升課程,以生活作為切入,帶學員在溝通上、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人際之間有著獨樹一幟洞察力的Mr. P也分享了他對婚姻的見解,從常見的婚姻迷思切入,探討婚姻的目的。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善用通訊軟體,替親子關係增溫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雖然「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面對傷痛,揭開疤

近期紅遍台灣的首部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創新題材看見台灣政治方面的議題,角色們貼近生活與選舉時事,並展現了在選舉其中的衝突、合作等寫實生活的問題,而其中「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不僅是全劇的經典台詞,更帶出了觀眾共鳴的去看見社會狀況。

少子化衝擊下,高房價問題有望趨緩嗎?

台灣房市在百年大疫的挑戰中逆勢成長。2021到22年中,全台灣共有35萬件房子被買賣轉。榮景另一邊,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嚴峻的少子化。而少子化帶來的首購族減少,是否會影響房價,讓我們分析一下。

向《關鍵少數》學習:放下恐懼,在AI浪潮中尋獲新機

當AI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浪潮,恐懼、排斥、焦慮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唯有直面害怕的源頭,將焦點放在如何利用AI增強能力、如何更進一步掌握科技,人機共存的未來才得以展開。

打造一部自然真實的台劇:《人選之人》編劇簡莉穎、厭世姬專訪

簡莉穎擁有多年的劇場編劇經驗,而厭世姬是網路知名插畫家,兩人選擇以「文宣幕僚」作為編劇主題,表面上呈現出台灣獨特選舉文化的熱鬧、荒謬、緊湊,但實際在故事面則涵蓋了性別平權、家庭與工作的平衡、職場性騷擾、理想與務實的矛盾等等議題。這一切的緣起,都跟兩人的生活經驗有關。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