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圖好煩,不想讀也不想回」 「我爸媽每次傳來的訊息我都很不懂……不知道怎麼回。」 「很討厭爸媽在LINE上面碎碎念,不回又不行!」
-這是許多孩子的心聲
「每次傳給孩子的訊息,都被已讀不回,不知道到底是有沒有看到?」 「以前我小時候,都會講電話,現在用貼圖這樣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網路通訊軟體那麼多種,到底要跟小孩用哪種比較好溝通?」
-這是許多家長的心聲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除了家庭溝通的戰場從餐桌轉移至通訊軟體上,教養議題也常延伸至手機使用規範、媒體識讀與科技冷漠等。
「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透過LINE聯絡,能真的讓家庭關係更親密嗎?
根據研究調查結果,十八歲以上子女普遍與父母使用「通訊軟體」聯絡,接下來依序為手機通話、社群網站、手機簡訊,頻率最低的則是網路視訊;且相較於父親,子女更頻繁跟母親透過各種管道與母親連繫。
而另一份問卷調查388位「沒和父母同住」者則顯示,發現親子空間距離越遠、子女離家時間越長都越少聯絡,可見數位工具或許能協助我們拉近親子距離,但或許仍無法翻轉我們真實的空間與時間差距。另外,也發現家中子女數目越少,親子反而越常聯絡。
研究發現,現代人生活少不了智慧型手機,台灣人也更傾向使用LINE作為溝通管道,不僅用於工作使用,日常的家庭溝通與家務討論也常見於LINE上交辦,帶來的影響有好也有壞!
優點在於文字溝通能在不方便面對面聯繫感情時更能感情增溫,透過聲音、照片、影片,產生「虛擬同在」的效果—就好像對方隨時都在身邊般親近,也降低面對面的壓力感。缺點則是隨時都有訊息提醒、手機幾乎無法離身,也形成另一種的緊張感。
不同年齡層各有適合的對話模式
如何善用Line(等通訊軟體),讓科技變成縮短物理距離的幫手?「家庭階段」是其中一大關鍵!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在家庭關係中有不同的需求。
- 青少年家庭|了解小刺蝟心情,找到擁抱小刺蝟的方法
當家中的小天使逐漸變身成『講一句,堵三句』,像個不定時炸彈隨時爆氣的刺蝟,或許不是孩子真的想當個刺蝟,而是青少年階段有著需要「自我空間」好好探索自我、發展自我認同的需求。
此時期適合運用現代青少年熟悉的數位媒介,以及群組中自然產生的「朋友對話」氛圍,可以降低上對下的威權感受,減緩青少年對於家長意見的「反抗感」。
延伸閱讀:參考每下愈況的青少年親子關係?半數青少年覺得爸媽無法溝通
延伸閱讀:青少年到底在想什麼?看青少年的身心發展階段
- 空巢期家庭|展翅高飛卻仍然有依戀,飛走的鳥兒也能在手機裡回巢!
當家中子女上了大學、甚至出社會,可能飛也似的宣告離開家中,離巢期的子女的生活重心逐漸不在圍繞著父母轉,除了父母需要調適,子女也是!離巢時期家中剩下「長輩」相看兩無語,子女則常想「這周要回家嗎?回去會不會又不知道要講什麼?」
此時雙方就可以使用通訊軟體的優勢,打破距離的限制,例如:子女可說「今天比較早下班,買了最喜歡的晚餐配美劇!」、「你那邊有下雨嗎?我這邊下大雨好討厭」;父母也可分享日常生活與想念:「你要這周要回家嗎?你不回家我們都吃便當打發,有點想念媽媽的拿手料理」、「你爸今天又在沙發上睡著給電視看了(附上照片)。」
建立有效的溝通管道
相信不論世代、對象,大家一定曾經有過『溝通、溝通,常常有講沒有通』的經驗,不妨試試以下作法,為彼此的對話設立更明確的管道區分:
- 善用google行事曆等App紀錄父母的工作、子女考試、家族出遊等重要時刻家務分工可使用LINE的記事,或設立公告,避免忘記
- 家庭群組設立家人「公事」討論區,和日常交流對話區分對話框,協助彼此區分溝通的定位。謹慎使用轉貼與分享:對於來源不明的假訊息,或是沒有專屬感的長輩圖轉貼,對於雙方而言較不能產生正向的溝通,也無法拉近距離;因此在分享訊息時更應該謹記適量、適時、適合三法則,也可透過事件討論營造多向且多元對話,也在對話中增進對彼此的了解。
本文經雞湯來了授權轉載,由小人物進行下標以及微幅修訂。
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請參考原文。
作者/雞湯來了編撰團隊,陳怡雯、陳世芃、榮淑媚、羅仕翔、蕭子喬
參考資料:王嵩音(2019)。雖遠似近-親子關係維繫與溝通管道之分析。傳播與社會學刊,(47),55-85。doi:10.30180/CS.201901_(47).000
實習編輯:陳念渝
核稿編輯:Shi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