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亞洲四小龍的南韓與台灣,不只在近代歷史發展上有相似的軌跡,產業經濟也高度重疊,因此長年以來,雙方都視彼此為競爭者,在運動、文化或者經濟領域上互相較勁。不過,在相互競爭的背後,台灣和南韓的年輕人,都同樣遇上了就業環境困難的情況。
南韓「全拋世代」與「超商加盟主」
據統計,南韓在2020年約有66萬名20到39歲的「休息人口」,並首度超越40歲以上群體。「休息人口」意味著具備工作能力卻不工作的人,這些人過去多半是正在準備考試或者求職中,然而近期受到產業發展趨緩的影響,不僅工作崗位減少、薪資也不理想,許多人就乾脆放棄工作閒置在家,也不進行社交或者思考婚姻與生育,成為「全拋世代」。
加盟超商,翻身創業做老闆
不過,也有一些年輕人,他們在就業困境中,找出了另一條路。他們不選擇進入公司體系替人工作,而是選擇加盟超商,創業成為店主。這一方面是因為超商加盟在技能與資金都屬於低門檻、好上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超商企業也樂見年輕人加盟,希望他們利用對時下的流行觀察,促進年輕世代的消費。
然而,這些以「追求工作平衡」為目標,而選擇第三條路進行超商創業的年輕人,在實際的經營上仍可能遇到高工時和過勞的情況,生活狀態與工作付出是否能真正平衡,或許是南韓這一波「超商加盟風潮」能否延續的關鍵。
台灣「躺平青年」與「自由工作者」
而在台灣,也大量湧現了25至29歲的「躺平青年」,佔了約整個世代的4成。這些自嘲「我就爛」、「提前退休」的年輕人,受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影響,幾乎都具有大學以上的學歷。但這些大學、碩士、甚至可能是博士級的年輕人,因為受限於學歷品牌貶值、產業空洞化(廠商、公司為降低生產成本,將原本設於國內的廠房轉移至生產成本便宜的國家,或者聘請移工)、低薪等,最後選擇放棄工作在家中當個「躺平青年」。
case by case,工作自主安排
這些「躺平青年」過去大多具有較為流動的工作經驗,比如派遣、約聘、臨時性的相關工作,並不一定完全「躺平」。他們之中有些人在過去的職場經驗中,習得相關的技術,或者藉由線上課程進修,在數位科技及接案平台、外送平台的蓬勃發展中,同樣以生活與工作平衡為目標,轉型為在家SOHO、自主接案的「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
據行政院主計處2019年的統計,自由工作者與自僱者的人數已達81萬9千人,與2008年的65萬人相比明顯有增加的趨勢,顯示工作零碎化、彈性化的思維也正在改變市場的就業結構,逐漸出現由受僱勞工轉為自由業的工作新浪潮。
「自由工作者」真的自由嗎?
但成為「自由工作者」,似乎並不如想像中如此美好。不只浮動的收入無法提供經濟上穩固的安全感、少了辦公室同事,人際交流也難以深刻長久、更不用說所謂的「自由工作」,在沒有任何福利保障的情況下,需要極度自律,付出更多時間與心力。
比如與外送平台合作的兼差外送員,看似可以自由決定接單工作的時間,但其實工作跟休息的時間難以區隔。與外送平台業者之間也不屬於僱傭,而是承攬關係,不在勞基法範圍,發生意外時無法獲得相關保障。
而全職的影音自媒體創作者,也面臨有類似的問題。除了必須有足夠的耐心與資本,熬過最一開始賠本、沒收入且沒沒無名的時候;影片的企劃拍攝和剪輯,也都必須一人包辦,工作時間比休息時間長;同時還必須有一定面對負評的心理抗壓與公關的能力。尤其根據不同產業及型態,自由工作者得建立一套個人化的工作時程表,如果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和方向,是難以做到的。
工作職涯,生存與生活的總和
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以及「怎麼樣過生活」,一直是人們內心真正探尋的問題,並隨著經濟高速成長、發展逐漸趨緩後,基本生存條件已不再能滿足人們對內在的好奇。因此或許可以認為,無論是工作目標還是職涯方向,其定義從來都是隨著環境與時代的不同而改變,上個世代的標準無法規格化地套用於下個世代。
在南韓,年輕人們以超商加盟,嘗試擁有自己的事業;而在台灣,成為自由工作者的趨勢也正在增加,凸顯即使是跨國境、跨文化的情況下,年輕世代對於工作的想像,更重視的是「自我實現」的價值。面對既存的工作職缺與就業市場,南韓與台灣年輕人不約而同的實踐出「比起埋頭努力,更願意努力對方向」的思維,在更好的生存與更好的生活之中,持續探索著屬於自己的可能性。
撰文/編輯:徐瑞鎂
核稿編輯:Shi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