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好像有一個小村落欸,我們去看看好不好。」一邊看著 google map 的我跟著騎車的子青說。
於是我們就突然來到了安康村 也是清邁府第一個「難民村」
1949年流離至此的國民黨軍人與眷屬
在地老師引薦我們和校長聊天,校長在這間學校已經待了20年,而4年前才成為這個學校的校長。校長告訴我們,這個村落的人都是來自於雲南的國軍與眷屬,1949年的戰爭讓他們流離到泰國的安康山腳滯留,而這一滯留就到了今天。
從茅草屋到瓦屋,見證了互助精神的可貴
「二二得四、二三得六……」我們經過安康村的學校 安康立德中學,聽到熟悉的中文,是老師在教學生數字怎麼念。也看到學校滿遍的繁體中文,聽泰文聽了很久的我們看到當然是超級興奮。
這間學校約有400個學生,是專門拿來教中文的,學生白天8點到17點會在另一邊的泰國學校學泰文,17:30-19:30再來這邊學中文(他們學生的學時好長阿)雖說是中學但也有國小和幼稚園。
而這間小學校之所以能來到今天,全部都是村民自己建造起來的。
「政府編列給我們的預算是$0,以前這裡都是茅草屋阿,透過村民的捐贈與協助,才改成瓦屋。而學生有很多都是繳不起學費的,我們也都會讓他們免費上學,貧窮不會一輩子貧窮,也許過了三四年之後,他們有錢了,就會在繳學費給我們,也是可以的。
不過我們來自雲南之所以能待在這兒,也不是容易的,當時的戰爭,讓我們流亡到這,1949年,泰國政府基於人道立場,才准許我們居留,我們是越來越後來才陸陸續續得拿到身分證,一直到今天。」
我們也已經很習慣這樣子自給自足的生活了
雖然未被政府照顧,但完全可以感覺校長對於政府並無太多怨言,而是懷著感恩的心能夠待在這個遺世又美麗的山腳。
「政府沒有提供資源,會讓你們遇上什麼樣的困境嗎?」
「我們村民跟村民之間,一直都是互相協助與幫忙,誰需要幫忙就給予,誰有能力就付出。大家感情都很好!因此我們也已經很習慣這樣子自給自足的生活了!畢竟在這間學校待了20年,從幾個人的茅草屋,看著它長成現在這樣……..」
樸實簡單的建造,沒有任何科技產品的輔助,透過自己村民金錢的資助,一間學校也可以活得好好的。如果今天政府未遺落這個小村莊,也許會看到更多好一點的建設與設備,但當下村民互助、善良與知足的心,就不會在此時此刻耀眼奪目的展現在我眼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