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關係經營親情影評《一家之主》:重新想起自己名字的母親

影評《一家之主》:重新想起自己名字的母親

255,324FansLike
119,979FollowersFollow
7,421SubscribersSubscribe

我很幸運的看過上一版的《一家之主》,故這次看正式版特別覺得有趣,在呈現手法上可以說是錯縱複雜,你可以看到導演王希捷的功力所在,就先不說其中有一場鮑起靜飾演的女主角,媽媽蘭心上下樓梯忙進忙出的戲表明了蘭心是如何緊湊的被家庭需求,而這場戲的另一種版本就出現在後來的《媽的多重宇宙》裡,只是《媽的多重宇宙》比較懂商業操作,直接放在第一場戲,確保觀眾能了解女主角秀蓮的處境,《一家之主》正式版則採取蘭心在火車上的開場,而非之前從蘭心做微縮模型開始,後者這場戲被移到了第二段,而前者既是夢境還加上了不在場的母親與蘭心的對話,這段對話在原版裡是放在後面的,正式版則重複了兩遍,或許是為了加強觀眾的印象,當然第二次就是媽媽和蘭心的對話,而這段對話則在後面蘭心的夢裡。

近期先有《媽的多重宇宙》,後有《奇異博士:瘋狂多元宇宙》兩部都與母親相關的電影,在這兩部電影裡,雖然方式略有不同,但我們都可以看到身為母親的女性穿越宇宙,換句話說,一種思考另一種生活的誇張版比喻,而這個月也有另一部電影的母親在思考另一種生活,那就是本來該在去年或前年上映,卻因疫情延宕的《一家之主》。

圖片轉載自Lizard的海底影院

混亂的電影結構

覺得很亂嗎?是的,《一家之主》就是一部結構上比《媽的多重宇宙》還有《奇異博士:瘋狂多元宇宙》更多重更瘋狂的電影,隨著劇情推進,虛實交錯越來越多,你必須看到最後才會發現到底什麼是虛還有什麼是實,因為本片還有夢中夢的設計,而夢中夢的夢還是充滿象徵性質的情節,比如王希捷在片中要使用夢境迂迴的表達母親意味著什麼,母親意味著回應欲求的職能,你要便當、要錢、要房子,媽媽都給你,媽媽最終所索討的不過是愛,而在片中這以玫瑰花象徵,而這愛就算刺人,她們也甘之如飴。

或許也是如此,2020年第一眼看完《一家之主》時,老實說這並不是一部讓我喜歡的電影,除了是這部電影第一眼看下去你就會覺得實在是太燒腦,光是片中夢境形式的展開就有很多種方式,有活見鬼的白日夢,還有在行走途中進入的回憶場景,以及如前所述的夢中夢,以及一些被置入的蒙太奇,我們完全可以理解蘭心的精神狀況不太好,也完全可以理解開頭那個似《宿怨》裡女主角擺弄的微縮模型以及《捉迷藏》的多頭畫所暗示的心理狀態,這些都埋下了伏筆。

圖片轉載自Lizard的海底影院

女性的處境不需要刻板印象的男性來烘托

你可能會開始覺得做為電影相當有趣,至少2022年我這次再看突然覺得本片在這方面可以說達到了國片關於神遊、夢遊的新高峰,但被設定為客群的婆婆媽媽能不能看的懂我則仍相當懷疑,當然這只是次要問題,好電影從來就不怕有人看不懂,除非你想拍的是好萊塢電影,還拍的讓很多人看不懂才是問題。

其次就是,當初我雖然理解母親這個角色,乃至於女性在片中必須被突出,但是過於廢柴的男主人,以及一眼看起來過於社會化而滑頭的女兒男朋友在第一印象上就給我很差的感覺,因為我真的很討厭男性在女性獨立的故事裡被描述成很明顯的混蛋,濱口龍介這一點就做的相當好,他嘗試指出那些模糊地帶以及那些尚未被社會所指認的,毀了其作品裡女性的男性陰暗面,而這不意味則那些男性要以一種刻板印象的方式被描繪,老實說我更想要看到的除了前述的描繪外,電影還需要解答何以女性在這種糟糕處境下還不離開的原因。

圖片轉載自Lizard的海底影院

二刷之後:傳統意義上的一家之主

不過看了第二次後,至少在寇世勳飾演的爸爸那邊我稍微比較過關了,因為至少導演還有去描繪這個角色的可憐之處,他是個不得子女愛的男人,子女寧願親近母親而非他,而這個男人退休前只有事業,退休後則只剩下跟家人炫耀過往帶來的朋友圈多厲害的能力,於是後面女兒意外帶給他的VR讓他又想去做事業,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男人多麼可悲,特別是那一場他妹妹來這邊要他父親畫賣錢,順便拉投資生命園區的戲,我第一次看只著重在蘭心像條狗被使喚卻又不被感謝還被家人認為理所當然的展演,第二次看就發現原來這男人,也就是所謂傳統意義上(但非本片所指的,母親的)「一家之主」有多可悲。

當然讓我這次看更喜歡這部片的原因是因為片中母親一直糾結的「買房」做為主線究竟有何意義,雖然同樣很迂迴,但如果我們知道女兒的都更案,也就是去設計那一人一間的房屋除了代表女兒的自我實現外也代表她對家的想像(相反地,在本片裡爸爸對家的想像就是工作室加旅館,他基本不考慮其他人,所以他說只要給我買間工作室,我的空間都可以給你們,給我留張床就好),女兒想像的是家應該每個人各項需求的總和,而且其他人不會互相侵佔,也就不會有爸爸尿尿在馬桶上沒擦這種事,所以柯佳嬿飾演的女兒才說等蓋好房子你們一人可以住一間,她基本沒有「大家得一起住」的概念。

圖片轉載自Lizard的海底影院

關於房子用途的隱喻,從未替自己想過的媽媽

但蘭心不是這樣,隨著劇情推進,蘭心的朋友還會丟出這個問題給她「你這個房子到底是為誰買的?」因為蘭心總是一邊看房子一邊想像這可能會是誰的房子,是可以帶媽媽一起來住的?還是送女兒跟女兒男朋友,讓他們成家的?又或者是給丈夫當工作室的?還是讓美國回來的兒子和媳婦一起住的?又或者,一棟大家都可以住的房子?

當「一棟大家都可以住的房子」這個終極的理想出現時,劇情也逐漸給我們展示她的精神的每況愈下,她的現實開始崩裂,白日夢越來越多,甚至觀眾也相信她被理財專員給欺騙(而片尾女兒說理專有來電問她有沒有興趣去做新投資代表我們前面以為的她被騙的情節是假的)我們可以發現這終極理想與她的精神狀況息息相關,這正是她對母親職責的想像。

同時注意到了嗎?她從頭到尾都沒考慮過這棟房子若是為自己而買該是如何。

因為這棟房子就是她的隱喻,如同開場她對於手做房屋的審視其實就暗示著一種自我審視。

審視自己究竟哪裡還做得不好,不夠周全。

圖片轉載自Lizard的海底影院

母親到底是

於是與其說本片是在讚頌母親,不如說是對母親的想像產生了質疑,母親為何會像一棟房子,所有空間,所有時間都要被佔有,什麼需求都要包辦給住戶?並且被使用著而不被感激?其本身存在卻不是為了自己存在?

於是我們便能理解為何導演必須再拉出一段她與母親去旅行的橋段,當然我們後面會知道這是她的一場夢,實際上她母親早已經因為身體狀況沉眠,而她睡在旁邊,但重點在於因為觀眾會想那到底是誰灌輸給她這個關於母親的想像呢?到底是誰在她腦子裡灌入「什麼需求都要滿足家人」的指令呢?

圖片轉載自Lizard的海底影院

我們本來會以為是她的母親,事實上,在回憶與夢境之中,我們就看到蘭心是如何跟著母親去市場採買,而本應沉眠且身體狀況不佳的母親卻無論是在回憶與夢境都是容光煥發,簡直就是母親典範的化身,但在夢裡,蘭心最後與母親對質時,母親卻告訴她,是蘭心自己選擇結婚,選擇成為一個母親的,只是她忘了自己曾經做過這樣的選擇,並且在潛意識裡怪罪母親當年沒稱讚自己,讓自己選擇不去留學。

「你的天要有多高是你說的算,你要有多高它就有多高。」

於是《一家之主》的價值辯證竟然在這裡又上升了一個層次,它並沒有停留在女人的所有糟糕處境與悲慘命運都是因為男人塑造或掌控的環境而導致的,相反地,它,做為一部女導演探討女性生活,母親生活的電影,竟然說出了這樣的話語,以致於蘭心後來醒悟原來自己並非因為其他人而放棄做自己主人,而是因為自己的緣故。

圖片轉載自Lizard的海底影院

而這也是為什麼在這段戲後不久,放入了這次看還是有些尷尬的在迷失中「想起自己名字」的戲,想起名字意味著重新對自我的支配,於是《一家之主》不只是一種對傳統男人掌權的諷刺,還可以解讀為對自我的再支配,母親的身體是母親的房子,可以但沒有義務為其他人所用。

這也是為什麼《一家之主》結尾,乍看一切沒變,至少蘭心沒有跟老公離婚,但她卻確實坐上了一家之主的位置,坐在那個被老公長年佔據的沙發,因為她現在懂得,自己可以跟家人說不,如果老公還是女兒不懂感激的話,如同她可以不接兒子的電話,不接受兒子「因為你比爸更容易懂我所以要接受我要求」的情緒勒索,她不再是一個像一棟房子般,回應他人需求,因而被分割成四分五裂,只為他人居住而存在的容器。

圖片轉載自Lizard的海底影院

總的來說,《一家之主》是一部值得嘗試的作品,它有點混亂,有點多重,也有點瘋狂,而非表面上那般單純為母親謳歌的作品,如果你喜歡《媽的多重宇宙》、《奇異博士:瘋狂多元宇宙》,甚至前陣子《咒》那對母親議題的探討,又想享受母親節氛圍,不要錯過聲勢較弱的本片。


本文授權轉載自Lizard的海底影院

編輯:Garen
核稿編輯:Xenia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那些看不順眼的YouTuber,每個都過得比你好。

理科太太這幾天因 #諮商筆記 課程《療癒人生,改變自己》被炎上。我沒資格討論,但我只能說「好幸運」,還好理科太太不是靠健身來療癒自己的。這些人氣網紅的頭腦聰明、富有行動力,若他們決定考張健身證照當健身教練,不出一年,被淘汰的,可能就是我了…

【專訪】「AI 界李白」蔡宗翰:是助力還是阻力?文科人如何利用Ai技術?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 AI)在 21 世紀的今日已大量運用在生活當中,近期掀起熱議的聊天機器人 LaMDA、特斯拉自駕系統、AI 算圖生成藝術品等,都是 AI 技術的應用。多數 AI 的研發秉持改善人類生活的人文思維,除了仰賴工程師的先進技術,更需要人文社會領域人才的加入。

書評《背離親緣》:生了和自己完全不一樣的孩子?這是趟互相救贖的旅程

書名原文「Far From the Tree 」,因為西方有個諺語「蘋果落地,離樹不遠」( The apple doesn’t fall far from the tree),意即「有其父必有其子」。可是,就是有些蘋果掉到離樹頗遠處。《背離親緣》就是探討這些掉到另一個世界的果實,背離了父母的預期和想像。因為有這些離樹遠的果實,這些父母也因此走入完全不同的人生,他們有異於常人的生活。這些與眾不同的孩子,又如何尋找自我的身分認同?

孩子與父親的距離:戴上母親的濾鏡,你真的認識自己的爸爸嗎

很常在靈魂之旅課談及家庭議題中,深入探尋母親對我們人格發展的影響,其實父親也同等重要,尤其對女兒日後在關係中會遇到的問題,有著密切相關的連結。但在談父親前,我們還有一層薄膜得先褪去,就是母親的影響。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在父權社會底下,我們幾乎是與母親較親近(從共生到分離),也因此與父親的關係多了一層距離。而這個距離有時候不是存在於父親與孩子之間,而是在於父親與母親之間。 最無奈的選邊站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與孩子這個三角關係中,孩子與其中一方產生較失衡的關係,比如依賴/被依賴、控制/被控制、需要/被需要等,就會形成同盟關係;而另一方相對來說,如果與同盟方產生關係對立(比如父母吵架),就會被迫而成為二對一的狀況。而這正是關係中權力爭奪的顯現,只是這裡爭的權是家庭中的位置,而孩子通常會是角逐之下的犧牲品。比如說,母親得知丈夫外遇,如果母親跟孩子訴說,那麼孩子會從母親的話語中感受到母親的無奈、難過、氣憤或委屈,因而被迫選邊站,認為父親是加害者而母親是受害者。那麼此時在認識父親的過程中,就加上了「母親的丈夫」這層濾鏡。再則,對孩子來說,當在母親與父親中要選邊站時,總是困難且煎熬的。既使對母親來說,他不是個好丈夫,但對孩子來說,他絕對是自己的父親,再糟、再壞也還是自己的爸爸。因此要一個孩子與母親站在同一國去對抗父親,這個代價會在孩子長大後在自己的關係中去付出。 長大後發現的那層濾鏡 我自己的觀察也發現,很多時候我以為的父親(既定印象),其實並不見得真的是他本人,而是透過母親而認識的他。簡言之,我看不慣父親的地方,正是母親所厭惡的;我喜歡父親的點,也是母親所認同的。而這就是內化母親對父親的感受,而成為自己對父親的價值判斷。所以我並不是透過自己與父親的相處去認識他,而是透過母親與父親的相處去認識母親的丈夫的。 這裡面的掙扎是,我也許認同母親,父親不是一個好丈夫;但同時我又無法與母親一樣去憎恨父親,因為他是我的爸爸。這就會造成一種心理上的矛盾:我本來應該被父母保護的,但卻因為父母的衝突而遭受恐慌,認為自己有責任去保護父母其中(弱勢)一方。要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得抱持著質疑的態度。尤其對自己深信不移的價值觀,更需要去懷疑、去質疑、去探索,因為這很可能不是真實的,而是長久下來被馴化的。 情緒勒索:都是因為你 有這樣的遭遇的孩子會有一個問題:安全感的缺失及信任感的破壞。於是,對人及世界的信任便從此斷裂及崩毀。如果你是個母親,也許你會認為你並被沒有想要去影響孩子對父親的看法,但很多時候那發生在無意識裡。我舉個例子,有些母親在家庭中會想要占有存在感,她會嫉妒丈夫對女兒的偏愛,也會對女兒與丈夫的親近敏感,而有一種:「你爸爸就是只聽你的,完全不聽我的。」或是「原來你都站在爸爸那邊!」,母親的這種話的底層,其實是在說:「既然你在爸爸那邊,你就不可能和媽媽同一隊了;既然你不體諒媽媽,你就是壞女兒。」也因此女兒就可能會把自己抹去,成為照顧母親的丈夫角色,也成為體貼父親的妻子角色,唯讀失去了當一個孩子的角色。 很多以「為了孩子好而不離婚」為理由的母親,除了並沒有理清自己的需求及逃避害怕面對的難題之外,也會透露出另一種令人窒息的索求:「我都是為了你才這麼不幸,你以後絕對不能辜負我,要對我更好。」這種以丈夫的冤魂在向孩子索求的魔鬼合約,會一生都牽制孩子的幸福。身教之下,孩子學會犧牲自己,忽略自我需求及感受,以受害者的姿態利用這一點去向他人勒索回饋。看似是受害,但力道卻很加害。長期下來,這樣的孩子會學不好什麼叫愛自己。 愈是無法把自己愛好,則愈渴望獲得他人的愛,愈是往外去追求愛,則愈容易愛不對人。我常說這就是課題伴侶,他或她是來讓我們學習如何「愛好自己」的靈魂伴侶。因為「要不到」,最終才會意識到如何自己可以「長出來」。成長,是一條追本溯源的路,也是一條來來回回修通自己的路,人若沒有成長,就只會是變老而已。 本文授權轉載自心靈僻靜花園 編輯:Garen核稿編輯:Xenia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re Articles

謝馥如諮商師:結婚不是人生的必修課,婚姻不該是關係間的枷鎖

婚不婚看個人,結婚與否各有不同說詞與見解,當你質疑人類為何要結婚?又存在著為何不結婚?這情感層面的拉扯是正常自然的,因為你是情感的動物,過不了情字這條路。

【集眾人之力的年末盛典:社區共好的「鬆勢三日節」12月揭開序幕】

彰化社頭,這個台灣的織襪之鄉,一場由地方青年發起的盛會【鬆勢三日節】即將於年末拉開帷幕。這是一場結合傳統產業、社區共造、品牌經營的匯集之地,各式各樣的想像在這裡發生,共同要為社頭這個地方繪出一段充滿活力的週末。

雲玩家、雲讀者、雲觀眾,到底有沒有資格發表意見?

雲玩家讓人詬病的原因就在沒明明沒有接觸過遊戲,僅僅是透過影片、實況和評論就上網與其他人討論或是發表意見。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不懂裝懂」

走出翻拍即崩壞的魔咒,《航海王》真人版的不俗表現與未來發展

動畫《航海王》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觀眾們喜歡草帽小子一夥人的性格,也對他們在偉大航道的冒險感到熱血沸騰。而當作者尾田榮一郎宣佈要真人化時,許多人不免擔心會崩壞,不過如今卻似乎繳出不錯的成績。

AI翻譯當道:有了科技與人工智慧,我們還需要學英文嗎?

在AI還不風行的時代,翻譯是一項有系統的專業,學會第二外語對於探索世界如虎添翼。然而當科技發展至人類能不透過學習,僅操作即時翻譯AI就能使用第二外語時,則挑戰了學習本身的核心價值。

承載故事的人-劉冠廷:Be water 像水一樣清澈,有無限的可塑性

劉冠廷,以《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聖筊》入圍第58屆金鐘獎男主角獎,而近年來在台灣掀起一波「冠廷宇宙」使大家漸漸看見他背後的努力與對於演戲的每一分執著,他是一個承載故事的人,像水一樣,有無限的可塑性。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宮崎駿用一部《蒼鷺與少年》走遍我們的人生

「這是最後一部」在2013年時曾經表示自己不再投入長篇動畫的宮崎駿宣言,在後期被打破最後一步的發言,又開始製作新動畫。 而這次在2023年耗費多時完成的動畫作品,其風格和劇情的安排卻呈現兩極化的結果。

出道30年,從電視明星變為網路紅人之路:斯斯感冒膠囊御用明星「羅時豐」

你聽過「感冒用斯斯~咳嗽用斯斯~」的廣告嗎?在電視中唱著廣告歌曲的羅時豐出道時是台語歌手,卻不甘於被標籤定義,54歲的他現在甚至經營起Youtube,成功迎來演藝事業第二春。

連小勞勃道尼都認證,用瓦楞紙做出鋼鐵人的藝術家鍾凱翔

紙雕藝術家鍾凱翔從喜愛昆蟲的孩童時期開始,便以紙材探索創作,還成功做出1:1等比例的鋼鐵人模型。儘管受到質疑,他始終忠於自我,不曾改變作品的風格,而這份堅持不成功吸引了小勞勃道尼,也吸引了世界。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