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家長可能需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樣的心理建設。
如果「你的論文不是你的論文」,那就建議不要隨便參選,因為對手絕對會抓著這點狂打,儘管這可能並不能完全代表你的人品與政治實力。
基於各種因素「你的國家不是你的國家」也可能是合理的。
但你可能沒有想過,居然還有「你的想法不是你的想法」這種事?!
在我小的時候,所有的事情都很明確。傷害別人是錯的、剝奪別人的生命是錯的,劈腿是錯的,外遇更是錯的。長輩是這麼說的,電視也是這麼演的,這一切似乎都沒什麼問題,就像女生和男生應該會喜歡不同的東西,喜歡和男孩子一起踢球、買玩具會選遙控車的我,也很男孩子氣,我自己也這麼認為。但隨著時代變遷,我眼裡的世界漸漸變成模糊的樣子:
- 原來沒有什麼性別應該要如何行事,這種想法被命名為刻板印象。
- 原來在感情裡有時候不願傷人的人才更傷人。
- 一些國家的安樂死開始合法,這使某些痛苦的人得到了解脫。
- 有些人外遇是因為根本離不了婚。
得知父親外遇的時候,年幼的我非常憤怒,「他怎麼能夠背叛我們的家庭?」,我一直懷著這種受到背叛的怨恨,並因此痛苦。母親也不斷反覆的,向我傾訴丈夫有多麼失格、婆家有多麼無理,更是加深了我對父親的不諒解。然而,成長過程中壓垮我的卻是跟母親的關係,在即將被家庭的矛盾壓垮之際,我開始向外尋求協助──諮商。結果,我在一次次的諮商中理解到的,竟是那些對父親的怨恨中,有很大部分根本不是我的情感。是因為我認為母親是受欺負的一方,身為女兒我應當站在她身邊支持她,也應該排斥她怨恨的對象,我才用很大的力道去表現我的厭惡。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是受到外界的影響才會產生某些想法,
可能是當時社會整體的價值觀,也可能是受到身邊的人影響,但當我們真正想要去梳理、釐清所有思緒的時候,
或許又會發現自己的想法並不全然是自己思考過後的結果。
我想那是因為反思自己的想法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這其實在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稱為「後設認知」。人一直都有能力去深究自己的思考歷程,並且嘗試修正裡面的偏差。雖然我個人就滿熱愛在自己的思路中debug,也推薦大家這麼做,但時時刻刻質疑自己的想法也很累人的(笑),建議適度就好。
其實,生活在現在這種資訊爆炸的時代,獲取資訊之於現代就不過是動動手指的事情而已,但從眾多的來源和觀點中,要如何擷取有用的訊息,又要怎麼決定自己應該相信什麼,之於現代人來說這就是最重要的課題。
當你可以隨時抽離並審視想法的全面性
即便是知識性的訊息,源於學術研究這種可靠的管道,也不會是100%正確,就算當時是正確,也有可能在未來被推翻。知識尚且如此,立場與觀點自然就更不好說了。
有趣的是,當人開始對所有事情的正確性存疑,就會慢慢走上一條神秘的道路,那就是你會開始相信「這世上所謂的正確很可能都是假議題」,特別是價值觀之類的概念,因為所有事情能不能導向好的結果,常常根本不是由規則決定的,而是視立場、角度而流動。
眼前的黑可能不是黑,你說的白又是什麼白?
所以我認為,無論是那種社會既定的觀念,還是出於可靠來源(如專家、學者等)的訊息,當我們靠自己好好的思考過後,所做出的判斷,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想法。「我思故我在。」實在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我一直到最近幾年才深深的感受到這句話的真諦,思考就像一種不斷建構自己的過程,因為願意去想、去思考,我們的存在才得以完整。
儘管我的方式,不見得能夠適用於所有人,偶爾我也會想,會不會能夠這樣看待事情,是從我的每一個學經歷,和人生中跨過的那些坎所煉成的。
但我想,把這些分享出來,也許有那麼些人會因此感到輕鬆點也說不定呢?
希望閱讀了這篇的你/妳能有所收穫。
本文授權轉載自 赫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