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專題海苔熊:面對內心的恐懼,直接面對或繞路而行都是種方法

海苔熊:面對內心的恐懼,直接面對或繞路而行都是種方法

我認識一個「害怕賺錢」的人。我第一次跟她談起這件事情的時候,開玩笑地說:「妳不喜歡賺錢,那要不要把妳手上的Case都給我?」奇怪了,怎麼會有人「害怕賺錢」?細究之後,才發現原來她對於金錢有一種特殊的情結⋯⋯

墨蘭從小在眷村家庭長大,家裡面行軍事化管理,父親非常嚴格,母親百依百順,家裡面的經濟都是靠父親,父親喝醉酒回來會衝進房間把大家都打一頓,甚至連在洗澡的時候都可能會被破門而入。

墨蘭有一陣子很害怕,甚至還去五金行買了可以栓門的鎖弄在廁所浴室的門上,但爸爸畢竟是練家子,一掌還是把門推開,門栓和螺絲都掉到地上⋯⋯。從那天以後,不僅吃飯、睡覺都很害怕,連洗澡都一隻腳踩在門上才能洗。

家暴是恐懼和壓抑的複製。圖為韓劇《黑暗榮耀》中,遭受家庭暴力的「阿姨」姜賢南。(圖片來源:Netflix 黑暗榮耀)

內心的恐懼遠遠大於實際的傷害

如果你過去有類似的經歷,並且連滾帶爬地活到了現在,大概你也會給當時的她一個建議:「趕快經濟獨立,離開家裡。」

這個方法至少可以減少傷害,但第一個條件是需要時間才能夠達成的,墨蘭一直到大學二年級,都要靠家裡的支撐才能夠支付學費等等,就算是辦就學貸款,也要爸爸簽名、看爸爸的臉色;打工可以補貼生活費,可是大學的房租以及雜費還是得跟家裡拿。有一年暑假她回家,一開門看到地上都是水,還有在地板上跳來跳去的珠鱗(金魚的一種),滿地的水草和破裂的三尺缸,還有一個怒氣沖沖的爸爸,她本來轉身就想關門離開回學校宿舍,但看到在沙發上哭泣的媽媽,就跟梁靜茹借了勇氣,衝上去抓住爸爸的衣領大吼:「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們、為什麼!!!」

神奇的是爸爸沒有動手,只是很冷冷地說了一句:「沒有為什麼,就是因為我生你養你、我是你爸!你這麼有種,就不要拿我的錢,在外面餓死也不關我的事!」

金錢、權力與父權壓制結合而成的恐懼,容易使人在生活中聯想及複製,任何事都可能籠罩在其陰影之下。(圖片來源:公視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貓的孩子)

原來比憤怒更可怕的是漠然。

那天以後,她再也沒有拿過爸爸的一分錢。一個人兼三份打工,最苦的時候一個禮拜吃一條吐司、一條泡麵,我剛認識她的那段時間,去逛超市她還會跟我分享哪一家泡麵的CP值最高。

家暴遺傳循環

每個週五晚上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候,因為那時我們打工地方的老闆,會請我們去吃南機場夜市的米粉湯當作宵夜,每次點都一整桌,花枝沙拉貴爆,但我們三個人就吃了三盤。當時的老闆也是軍人退伍,長得一副像鍾馗的樣子,可是面惡心善,人很nice,心裡面根本住著一個海綿寶寶。

「同樣是軍人,為什麼差這麼多?」她問我。

「一碗米粉湯養百種人,身分跟個性不一定有直接關聯。有的人因為個性選擇了適合的職業,有的人因為職業所以戴上了某種面具,還有一些人,面具戴上去之後,就忘記要怎麼拿下來了。或許你爸爸是最後一種?」我說,那時候我還不認識榮格說的Persona,現在想想年輕的我真的是睿智(?)

後來她媽媽跟爸爸分居,才輾轉從媽媽口中得知,原來爸爸小時候也生長在一個家暴的家庭,當初父親也是被爺爺打到離家,還有一次躲在大水溝裡面過夜,全身都被蚊子咬,那時候奶奶在水溝找到他,第一件事情不是安慰,而是責罵:

「你知不知道,你這樣讓我們多丟臉!下係下井!不想回來就不要回來!」這段話就像是Covid-19病毒變種,在他心裡面存下轉化,再吐給他女兒墨蘭。

小時候遭受家暴創傷的孩童,長大也可能成為家暴的施暴者。(圖片來源:REDIME)

上面這樣的故事你可能在很多地方都看過,但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很震驚的一件事──那是我第一次在課本以外的地方看到「家暴遺傳循環」(當然也有機會在某一代停下來)。

而且我萬萬沒想到,這一段經歷會影響到墨蘭和錢的關係。

家暴的陰影,讓「金錢=被控制」的印象深刻連結

「我開始做設計之後,除了公司的Case之外,還會有一些朋友的『幫忙』,也會有一些什麼演講活動之類的邀請我去分享,但我從來都不跟他們收錢,並不是因為我覺得這個專業不重要,而是因為我很害怕,如果我收了他們的錢,我就要被控制了。」

「不拿錢我可以要做不做沒關係,要不要按照他們的想法修改也可以看我的心情,純粹就是幫忙的性質『做公益』,但如果我拿了錢,就算是一兩千塊,我也會覺心裡面很不安。」墨蘭說,我差點就要說出慣老闆的台詞:「那你可以隨便幫我畫一個Logo當我們podcast的頻道標誌嗎?」

「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去提款機領錢都還是會有一種很厭惡的感覺,尤其是去郵局的提款機,我會想起當年我在讀書的時候,每一次都要去郵局領錢來付房租。然後接著也會想起,我就是因為這幾張臭紙,才必須忍氣吞聲,一直受到控制。」她說,幸好現在因為防疫還有科技發達,大多時候都是用電子支付。然後我也才赫然驚覺,每次我們兩個一起出去吃飯、買飲料,如果商家不支援電子支付,她都是請我先付錢,然後事後轉給我。

面對創傷需要耐心和勇氣,一步一步慢慢走到出口。(圖片來源:Pixbay)

原來很多時候我們對於某件事情的抗拒,其實抗拒的並不是那件事情本身,而是那背後所牽連著的其他東西。直接面對那個「背後你害怕的東西」是一個方法,暫時不面對,繞路過去也是一個方法,生命總會找到自己的出口。


本文經海苔熊授權轉載,由小人物進行下標以及微幅修訂
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請參考原文

實習編輯:徐瑞鎂
核稿編輯:Shiuan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職涯諮詢超多種!兩大方向快速找到你最需要的服務

對工作和職場失去熱情,可能是內心聲音與外在環境產生了衝突。對於有職涯迷惘或職業倦怠的人們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來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再進一步分析比較需要的是哪方面的協助,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兒童也需要性教育,從繪本教材一起開始吧!

近年來性騷擾的被害者年齡逐年下修,有人就曾說「犯人永遠不嫌孩子小」,顯見兒童性教育的重要。而現在,繪本、課本、甚至Youtube頻道都已經出現許多兒童性教育的課程內容,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帶領孩子們學習,若父母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開啟性教育的話題,不妨參考看看,試著與孩子共同學習吧!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擁抱自己,把握7點讓高敏族的你更有自信

高敏感族群內心容易出現許多小劇場、經常小心翼翼觀察周遭反應,也容易被所處的環境影響。這些事無時無刻都影響著高敏感族群的內心,但其實,掌握幾個原則,高敏感族群也能看見另一份天賦。

大約翰全麥烘焙:用生活的步調證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一份,對於愛、對於家庭 一份,對於堅持、對於努力 一切,從紐西蘭開始,學習體驗對於自然、健康、純淨的一切 2004年創立於宜蘭的大約翰全麥烘焙,帶著在紐西蘭的經歷回到家鄉,開啟了一段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經營之路。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從無到有,建構扎實世界觀:《人選之人》導演林君陽專訪

林君陽執導的《人選之人》上映不到一週就衝上台灣NETFLIIX收看榜第一名,並受到韓國議員的關注推薦。以「台灣選舉文宣幕僚」為全劇焦點的設定,但不如真實世界狗血的作品,到底如何成功吸引觀眾目光的呢?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下)

出版《男人的愛情研究室:談一場不追不求的戀愛》及《自信力:13堂關於事業、情感、人際關係的自信課的Mr.P,將在本文和讀者分享自身的婚姻觀:當真愛來敲門時,不是從利益為考量,而是因為信任,而決定成為共度一生的夥伴。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上)

本文筆者Mr.P,專為學員打造自信提升課程,以生活作為切入,帶學員在溝通上、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人際之間有著獨樹一幟洞察力的Mr. P也分享了他對婚姻的見解,從常見的婚姻迷思切入,探討婚姻的目的。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善用通訊軟體,替親子關係增溫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雖然「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面對傷痛,揭開疤

近期紅遍台灣的首部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創新題材看見台灣政治方面的議題,角色們貼近生活與選舉時事,並展現了在選舉其中的衝突、合作等寫實生活的問題,而其中「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不僅是全劇的經典台詞,更帶出了觀眾共鳴的去看見社會狀況。

少子化衝擊下,高房價問題有望趨緩嗎?

台灣房市在百年大疫的挑戰中逆勢成長。2021到22年中,全台灣共有35萬件房子被買賣轉。榮景另一邊,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嚴峻的少子化。而少子化帶來的首購族減少,是否會影響房價,讓我們分析一下。

向《關鍵少數》學習:放下恐懼,在AI浪潮中尋獲新機

當AI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浪潮,恐懼、排斥、焦慮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唯有直面害怕的源頭,將焦點放在如何利用AI增強能力、如何更進一步掌握科技,人機共存的未來才得以展開。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