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下的情感關係:比起追求穩定,這時代的我們選擇讓關係更有意義

2022年的現在,臉書、Instagram、twitter等社群軟體讓人們有更多機會展現出自己的樣貌。而人際關係的經營,也不再僅是「面對面」才能成立,氾濫的交友軟體在智慧型手機時代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狩獵著人們的好奇,不斷進食一對對男女。 

當交際變得迅速且有目的性 

在交友軟體上,我們只需用手指在螢幕上左右滑動,就可以迅速配對到地球上的任何一個陌生人。這種不用耗費太多時間的行為,跟過去需要先見面認識彼此才能進一步發展成朋友與戀人的交際模式相比,簡直可說是毫不費力。但也因為認識他人的機會唾手可得,所有的情感關係於世人眼裡彷彿隨時可拋可棄——這個不行就下一個,「何必為了一株草放棄一整片森林?」 

拜這種新的交際模式所賜,現代人於網路世界的交際目的也變得更明確:找結婚對象、純約會、開放式關係、包養、一夜情……。我們變得不再需要於實際場合中花時間見面與了解雙方是否契合,只要在交友軟體上確認目的一致再見面即可。 

要說這種關係一定很速食嗎?不,但它的確很省時。 

更省時的交際模式:將心力花在對自身的關切 

李慶美(Kyung Mi Lee)在2020年的《耶魯每日新聞》中探討了千禧一代人們的情感狀態,並提到:「人們不喜歡長期關係,是因為他們更反省自己想要什麼樣的關係。」1 

相較於上一個世代的人們幾乎遵循著「以結婚為前提交往」的傳統交際模式,現代人放了更多心思在自己的需求上。伴隨著自身不同時期的需要(求學、工作),追求的對象也隨之不同。這種對自我加諸關注的探尋,是過去世代鮮少能看見的,這也讓當代的情感關係不總是維持在同一個框架內。而飛快的資訊也成了這種模式的助力,讓人們更容易在一場接著一場的交際中,用最快的速度搜尋到自身當下最想抓緊的對象。 

跟著資訊一起碎片化的情感關係 

如今,「網路」早已是人們無法被剝奪的生命要素之一。儘管過量的資訊使眾人無法一一消化,但也讓世人對「無法深入理解每則訊息背後的意涵」感到習以為常。 

當這種注意力被切得細碎的狀態反應到交往關係上時,就能解釋為何當代的人們可以不斷地隨著當下的需求更換對象──我們失去耐心、渴望能迅速獲得快感,意即儘速滿足當下需求的關係。 

在這樣的背景下,像「步入婚姻」這種相對穩定的關係便開始不是人們交往時的第一考量。人們花更多時間探索自己的喜好、理想的生活模式,且也因為疫情、社會經濟狀況、個人的家庭與職涯規劃,將婚姻的選項放得離自己越來越遠。「婚姻」變得不再是人生必須達成的目標,甚至變成一個因為需要穩定,而相對有壓力的選擇。 

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世代的人們不希望有穩定的愛情,而僅是表現出當更多的資訊和選擇湧入,使得自己不得不與周遭的世界貼合得更緊密時,會對婚姻更謹慎、考量得更多的狀態罷了。不僅是雙方對婚姻的理想是否相符,還要思考來自父母、社會、自身經濟等難以言喻的壓力。更讓人畏懼的是,我們再也不確定自己是否能負擔起婚姻關係中,當另一方想要一個孩子時的責任。 

「你猜你幾歲會結婚?」 

的確,比起費心經營一段關係,將重心放在自我價值的探索顯得更讓人滿足,也似乎更能贏得他人的讚美與掌聲。我們為此也費了更多心思討論自身的理想,遠多於對婚姻的規劃。但在人們的言談之間,偶爾還是能捕捉到對婚姻關係的想像:猜測身邊的人幾歲會步入婚姻、要朋友想像自己到底會生幾個小孩,或是幻想著真的「不小心」結婚了,婚禮到底會辦在哪。  

在這一層層稀鬆平常的玩笑話之下,掀開的多是對擁有一段穩定且長久關係的害怕:我們擔心著得時時刻刻與他人相處時,能否真正自在的自己。 

然而,就像隨著年紀增長對情感狀態有不同渴求一樣,當我們漫不經心的討論還未成形的未來時,那些快速飛逝的想法中,也許真的有那麼一個是對「婚姻」感覺不壞的想像。  

而也許終有一天,我們也不用再以「婚姻」作為穩定關係的代名詞,而是用另一種屬於這個世代的方式,勾勒出自己與他人相伴到老的景象。 

參考資料: 

Z世代對愛和性的看法是否更加務實? 

什麼是碎片化?而在這個碎片化時代,我們又該如何因應?

(實習編輯/ 小人物雜誌 Shiuan )

Shiuan
Shiuan
五年後要去冰島/喜歡少女時代(?)/推薦大家酪梨一定要沾醬油吃一次看看!
255,324FansLike
119,979FollowersFollow
7,421SubscribersSubscribe

Related Article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