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珊.葛倫伯克 臺灣商務印書館
家庭生活到底會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呢?心理學家們一直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持續研究超過五十年了。而雖然不同研究者研究家庭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我們有基本的共識:親子關係的品質是最重要的關鍵。
孩子會與整個家庭成員發展依附關係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充滿溫情,關心孩子,而且能察覺他們的需要,並且願意花時間與孩子互動、幫助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心理會更健康。相對地,如果父母的態度冷漠而疏離,不可靠,而且沒有一貫性,管教孩子的方式太嚴苛或是太縱容,這樣長大的孩子更容易產生情緒及行為問題。
在極端的情況下,家長不當的養育方式甚至可以稱為虐待—包括身體虐待、性虐待以及情緒虐待—這些待遇可能對孩子造成長期的破壞性影響。
二十世紀中期,兒童精神科醫生兼精神分析師約翰.鮑比以及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開始研究嬰兒與母親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從這個時期起,研究者就開始注目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關係。現在我們不再認為孩子只會與母親產生依附關係;孩子往往會依附最照顧他們的人。他們也會與其他複數的人產生依附,而在孩子心中,這些人通常會有明顯的優先順序。除非孩子遭受嚴重的忽視(例如一九八九年西奧塞古政權崩解後,在羅馬尼亞孤兒院中的孩子),不然所有的孩子都會形成依附關係。
家長的反應,會影響孩子面對壓力的能力
然而,每個孩子依附關係的安定程度不同。有些孩子能與家長之間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因此他們能放心去探索周圍的世界,並在感到焦慮時尋求家長的安慰。也有一些孩子跟家長之間的依附關係並不穩固,他們對壓力與焦慮的反應能力較差。他們有可能會陷入極度的焦慮中,有時就算家長予以安撫也無濟於事;反之,他們也有可能對壓力幾乎沒有情緒上的反應,也不會去尋求家長的安慰。
少部分在幼年時遭受過創傷或忽視的孩子則對壓力沒有明確的反應模式。孩子有可能與父母雙方都有穩固的依附關係,可能對兩者都無法順利依附,也有可能他們只穩固地依附於其中一位家長,對另一位則不然。而單親家庭的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依附關係有可能很穩固,也有可能不穩固。於是學者試著去了解,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夠與家長建立穩固的依附關係,另一些卻不行。
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家長能迅速察覺孩子的感受,並對之作出反應,他們會更容易與孩子建立穩固的依附關係。但是依附關係不是一旦建立了就永久不變;在不同的狀況下,穩固的依附關係可能變得不穩固,反之亦然。
根據約翰.鮑爾所言,當孩子年紀漸長,他們會開始在心中建構親子關係的形象,這個形象不僅用來預測家長會如何對待他們,也會塑造孩子的自我認知。若孩子與家長有穩固的關係,他們會知道自己在有需要時可以仰賴家長,而他們也會有正面的自我形象。沒有穩固關係的孩子會覺得家長不可靠,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也較為負面。研究者相信,隨著孩子長大,他們對家長和對自己的看法,會影響他們跟其他人之間的人際關係。
如果在嬰兒時期,孩子至少跟一位家長建立穩固的依附關係,那麼他在幼稚園及學齡早期會有較好的情緒和社交表現。有穩固依附關係的孩子大多有一些特質,例如自我評價較高、在同儕之中人緣較好,在學校表現獨立等等。不過,嬰兒時期有穩固的依附關係,並不保證孩子一定會順利長大;而即使在人生最初幾年沒有穩固的依附關係,也不表示孩子將來一定會有心理問題。這些研究的結果告訴我們,穩固的依附關係是一項要素,它會提高孩子健康成長的機會;但同時,也有許多其他因素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本文授權摘自臺灣商務《有愛就是一家人:我們這個時代的多元家庭想像圖》
書名:有愛就是一家人:我們這個時代的多元家庭想像圖
作者:Susan Golombok
出版社:臺灣商務
小人物編輯部 Lori hsieh
核稿編輯:Xe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