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案管理籌備婚禮的上文後,接下來有三個要件要掌握。
正式開始後,請持續溝通,對齊眾人的期望
在公司的專案會議,通常都會邀請全部關係利害人參與kickoff meeting,透過簡報說明,這次專案的目標、時程、風險,來同步所有人的期待與解釋疑問,並讓每個人都清楚自己該做些什麼,才能共同完成,交付預計成果。
回到生活,我們不太可能邀請另一半、雙方父母、全體廠商坐在會議室裡聽你的簡報。本質上,無論是坐在會議室或是客廳,只要大家可以靜下心去彼此理解想法,就是我們想創造的溝通情境,只是在生活中,正常情況下,人都是以較感性的方式去談論事情。
以下是你可以善用的時機,以及你必須在談話中得到的重要資訊:
- 新人邀請雙方父母吃飯與提親:創造正式且慎重的環境,來得到重點承諾與期待。
例如雙方對於婚宴日期的大略期待、是否重視傳統禮俗儀式,在談論過程中,試著引導出具體資訊,例如有家長說,慢慢來就好,那麼你可以多詢問,是否在明年9-12月,天氣較涼的日子較好。另外,也盡量讓雙方允諾的事情談清楚,例如是否需要聘金、哪些儀式是一定要做的。但畢竟可能是第一次見面,建議不要一次談太多,若只能選一件事,那肯定是婚宴的大概月份,這是你評估整體時程可行性的關鍵。 - 新人一起去找對方家人吃飯:創造慎重但不會過於嚴謹的環境,可以討論細節,例如一起用農民曆看日子。
- 新人單獨去找自己家人吃飯:創造較無戒心的環境,可以多討論敏感議題,例如聘金數字
在這些重要場合前,做事前溝通,甚至是一些小串通,也可以讓整個討論更順利,更符合你的執行期待。
籌備過程中,隨時識別風險並擬定對策
在籌備階段,經常要面臨的風險課題是:非利害關係人發出的雜音。
本來已經決定好的事情,為何父母又突然打來改變決定呢?例如婚禮當天的儀式流程、雙方文定的六禮內容,有的需要花費更多金錢、有的是會打亂當天時間流程,當突然遭遇時,往往會讓人不知所措,更多的人,只會選擇憤怒或隱忍。
以常見例子來說,有很多家族親戚,會和你的家人耳語,像是別人家的婚禮都有什麼習俗,你們這裡怎麼沒考慮到,其實這些人都沒有任何惡意,那只是日常話題中的輕描淡寫而已,但聽在耳裡的婚禮主辦人,內心就有許多焦慮想法,很怕對對方家族有所虧欠。
這是華人社會長期的負面思想,在此不做多餘探討。
客觀而言,只要雙方都談定並接受內容,就已經做到最大的誠意了,另外關於一是習俗,因為根本沒有所謂的標準規格,加上每個人的民族信仰有所不同,即便相同,對於禮俗的解釋,也不可能一致,所以怎麼做,都會有人不滿意。
此時,你只要確定,新人雙方、雙方父母還有具影響力的長輩,透過溝通或是花費更多資源,盡力滿足即可。識別真正重要的聲音,並且幫助利害關係人過濾雜音,是你可以有效交付結果的關鍵之一。
善用工具與設計必要文件,確實追蹤進度
在籌備婚禮過程中,你肯定會忘東往西,然後被冠上不夠用心的標籤。其實日常生活還是持續運行著,你在公司的工作量不會因為你正在籌備婚禮而減少。再者,人類大腦是用來思考、決策的,不是用來儲存記憶的,所以你必須善用行事曆工具、文件,來時時掌握情況,提醒自己與參與人員在正確時機執行下一步。
以下有幾份文件是你該準備好的:
1. 婚禮任務清單與執行時程:列出所有執行項目、時間、與負責人,確保任務彼此的關聯性,隨時紀錄掌握進度
2. 婚禮預算表:列出所有花費與項目,在採購時做必要取捨
3. 賓客名單與喜餅發送名單:包括喜餅品項採購、收發事宜所需的清單
4. 婚宴流程時間表:具體寫下當天婚禮所需準備物品、人員、流程時間
文件設計了,就要在對的時機去檢視、並且採取行動。
共同面對婚禮,成為美好婚姻的基石
寫了這麼多,最後想分享,運用這種方法辦婚禮,其實是讓自己成長的好時機。
大多數人都不會有籌辦大型活動的經驗,而第一次主辦就是主持自己的重要日子,把婚禮辦好,也是邁向成熟大人的一步,請在婚禮辦完以後,再回顧以下三件事,看自己是否變得更好了:
- 時常盤點與反思,幫助你更清晰看待困難
- 有耐心持續溝通,作為排除困難的對策
- 重視兩人共同創造的成果,才是理想成果
看到最後,不知道心情上是更堅定還是更惶恐呢?
婚禮是兩個人結為連理的數十年中的其中一天,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其實很多人都會淡忘這一天到底發生了什麼、前面的籌備過程做了什麼,可是有些事情,如果確實做好,影響的層面是一輩子的。從兩個人共同決定婚禮的理想畫面、一起挑選廠商跟樣式、一起或是分工分別家人溝通,最後賓客給予的高度讚賞、自己看到照片成果的笑容,那是只有夫妻兩人可以共同體會的美好。
回到現實層面,想辦好一場婚禮,不管是預算花費或是時間心力投入,都是很龐大的,所以要辦,就把它辦到好吧。
掌握進度、跟另一半和重要關係人溝通,共同做出決策。
沒有最好的決定,只有大家都願意一起承擔的結果,這會是一場好的婚禮,更是美好婚姻的起點。
本文經昭彥老師授權轉載,由小人物進行下標以及微幅修訂。
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請參考作者專頁。
實習編輯:鄭巧筠
核稿編輯:Shi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