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TT
一位女孩在自己的微博裡寫下:「許多人的愛情故事,就是從『非你不可』到了『不妨一試』。」
愛情就是找尋相似的自己嗎?
我身邊就有一對這樣的例子。男孩子是典型的鹽系男子,穿白襯衫和白球鞋,高挑而清瘦,聲音溫柔,女孩子則是同樣清新淡雅的穿著打扮,長長的直髮,笑容溫暖—這麼說吧,只要他倆一同出現,我們就覺得在看高顏值的日本青春偶像電影。
男孩曾經不止一次地跟朋友表達過「這輩子我就認定她了」的想法,感覺對方就是另一個女版的自己,「她能完整地複述出我曾經說過的話,輕而易舉就能把我埋在心底的情緒描述到位。她想去的地方我都願意陪她去,我在那一刻覺得只能是她,必須是她,我非她不可了」。男孩子是我所有的異性朋友裡最感性的人,也正是這異於常人的特質,使得兩人最初能走到一起。愛情不就是在對方身上尋找自己的影子嗎? 蔣勳在《孤獨美學》裡說,其實大部分的戀愛最開始都是愛上自己罷了。
想像與現實的衝撞
分手是女孩提出來的,但男孩解釋說其實已經有很多東西變了,比如他最開始喜歡上女生,是因為她總能把自己的生活過得精緻豐滿,就好像在她那裡永遠都沒有煩惱。可是在一起以後,卻發現女孩因為生性敏感而帶來的劇烈起伏的情緒和陰晴不定的脾氣。他曾說女孩是女版的他,同樣的敏感多疑,心思細膩,在親密關係中他和她都缺乏安全感。他試圖成為給予的一方,用行動和語言來安慰女孩那顆搖搖欲墜的心。可他發現,無論做再多的事,說再多的情話,女孩依舊懷疑他對她的愛,他漸漸看不到樂觀積極、如沐陽光的她,而是一個用無理取鬧的方式反覆求證的任性小孩。
「所以有時候,兩個太相似的人不要輕易談戀愛啊,因為就像是在照鏡子,照到優點的同時,也會照出更多共同的致命缺陷。」男孩感嘆著說。
「我後來才明白,也許兩人之間最和諧的關係並不是絕對的相似,而是互補,彼此有對方身上不具備的特質,這樣才能一直相互吸引。就像亞當尋求夏娃,是要找到自己失卻了的那塊肋骨,才能彌補自身的不完整。」
從非你不可到不妨一試:人生是很多相遇的堆疊
男孩說,分開這段日子覺得放鬆,像是重活了一次,以前有意無意要呈現給大家的登對連體嬰的形象終於鬆綁了,她不再像一個模範女友那樣總是圍著他轉,他也不用老當「別人家的男朋友」而給自己重荷的壓力。
而女孩似乎也一樣,開始學習爵士舞,更迭了衣櫃裡大多數的衣服,以前因為男孩喜歡最純粹的黑白灰,所以這變成了她衣櫃裡最多的顏色。直到分手後,她才知道自己膚色偏冷,其實最適合微暖的薑黃色。女孩在朋友圈發了一張旅途中的照片,一身明豔的她在摩洛哥的藍色小鎮裡笑得很開心,她寫道:「很多事後回想起來的重要片刻,大多緣自不期而遇,一個人或者和意外的『別人』一起,突然度過的。」
我突然有點明白,當初那莫名其妙的擔憂是什麼,是對絕對完美的畏懼。太過完美的人總讓人感覺不真實,太白璧無瑕的關係,總讓人覺得不安心。世界上有超過七十億人口,我們欣賞的特質、喜歡的面孔總能在不同的人身上重現,我們有太大的機率會遇見所謂的一見鍾情。而「緣分」有時候只不過是我們的一廂情願。「非你不可」是一種對宿命天真浪漫的執著,而「不妨一試」是經過人情歷練之後,對命運的坦然接受。
誠然,我們還是愛聽那些「非你不可」的故事,因為它總是充滿了青春的氣息。我們卻也在嘗試接受「不妨一試」,練習用更寬厚包容的心去理解命運的安排。在人生旅途中,先遇到誰,後遇到誰,大概總是寫滿了深意。
文章授權摘自悅知文化《願所有相遇,都恰逢其時》
書名:願所有相遇,都恰逢其時
作者:DTT
出版社:悅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