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關係經營愛情《婚姻故事》:用運鏡帶領觀眾「離婚」一次 (下)

《婚姻故事》:用運鏡帶領觀眾「離婚」一次 (下)


上一篇帶領大家細細品味《婚姻故事》的鏡頭細節,這篇則帶領大家品味演員精湛的演出。

《婚姻故事》劇照,圖片來源:Netflix

以舞台劇手法展現兩人連結的結束

導演在電影中仍不斷安插妮可和查理的日常默契,像是妮可在第一次協調的場合,為身在異地不知道要點什麼當午餐的查理點餐。還有妮可為查理剪頭髮的那一幕,好像一切都有回到原點的可能性。

然而這樣的默契最終仍被枯燥乏味又爭鋒相對的離婚訴訟剪斷,在此之前,導演安插了一段突兀的戲碼:

兩人分別站在妮可新居的拉門兩側,一同將拉門關上的戲碼。兩人在推門的過程中對視,鏡頭交叉剪接雙方望著彼此的臉,以及最後讓門橫亙在彼此的臉上。

其實這一幕拿掉,也無阻劇情進行,導演應是有意透過如此帶有象徵意味的劇場式展演告訴觀眾,這兩個人之間關於「婚姻」的連結確實被他們兩人親手切斷了。

爾後開始有了兩造律師在法庭上的互相指控,以及前述的「世紀大爭吵」。

全劇步入尾聲時,離婚後妮可來到妮可家一同過萬聖節, Charlie 陰錯陽差的像是《鬼魅浮生》(A Ghost Story)想念著妻子的C一樣(而且 查理的名字也是C開頭),跟在和新歡幸福洋溢且證明自己的獨立導演能力的 Nicole 後面,他貧乏的一無所有。

在最後的萬聖節派對過後, 妮可為抱著兒子的查理綁鞋帶的舉措:

妮可拍了查理的腳踝,他便知道要抬腳讓她綁鞋帶。這樣不需多言的默契或許說明了,過去因為婚姻培養起來的某些情感,在婚姻的連結消滅殆盡後,仍能以「家人」這樣的形式聯結著彼此,愛一直都存在著,只是連結的形式不同而已。

《婚姻故事》中 Nicole 和她的律師 Nora 在開庭前的等候,同樣的坐姿卻展現了不同性格
《婚姻故事》中 Nicole 和她的律師 Nora 在開庭前的等候,同樣的坐姿卻展現了不同性格。

利用具有典型特徵的角色代言男女主角面對離婚的情緒

最後,想來說說本片兩位顯眼的配角。

導演諾亞在本片中安排的兩位律師角色,分別由蘿拉·鄧恩及雷·李歐塔(Ray Liotta)飾演,在這兩個角色身上分別看見社會中典型的「現代新女性」及「父權既得利益者」的男女形象角色。

蘿拉·鄧恩在現實社會中定是我會非常討厭的女性類型:

一副女性救世主姿態,表面上看似要解救眾多「姐妹」,實際上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而已,看到最後她對妮可說「開心點!我們贏了!」就覺得倒彈。對我來說,走到離婚這步哪有什麼贏不贏的?雙方都負了傷,都是輸家。

不過,當她偏激的方式說出本片經典「聖女論」的台詞時,我還是起立鼓掌叫好。導演諾亞雖然身為男性,但非常知道女性在社會價值觀框架底下的困境,而他藉由蘿拉·鄧恩這個角色的口中說出這樣的論點,可以達到「男性恨得牙癢癢,女性得到認同的救贖」效果,絕妙不過。

另一名由雷·李歐塔飾演的男性律師角色塑造就著重於「對付」這樣「現代新女性」角色,以對立面表現出典型的父權既得利益者(而且他又是白人)在面對女性的行為。

這兩個角色在法庭上的互相指控,其實就代表著男女主角因為婚姻的折磨,而出現的種種過激情緒,在沒有感情基礎的律師身上,就展演成刺骨而傷人的話語,終究引發出就算有感情基礎的兩人也開始不留情面互相傷害的「世紀爭吵」上。

《婚姻故事》劇照,圖片來源:Netflix

婚姻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導演諾亞在《紐約哈哈哈》中探討現代女性在生存與理想間的掙扎,雖然精準到刺痛,卻仍不失溫度,這次處理這樣「離婚」的題材,一反大部分的離婚電影,將離婚的過程放大,大到枯燥乏味的地步,並且用爭吵冷冽刻畫,然而又在每每要失溫的時刻,夾雜著雙方若有似無的連結,讓整部電影更貼近人們的日常感受。

有趣的是,不只是《婚姻故事》,幾乎所有婚姻課題的電影都是以「離婚」為命題去叩問婚姻本身,在這些故事中,對女性來說,離婚的過程就是找回自己之旅,因為我們總是為愛改變太多;對男性則是,找回原本那個懂得愛的自己,因為他們常常把愛想得太簡單。

而婚姻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這是千古年來,在各式文學、電影中,人們不停探討的事,卻始終沒有答案。或許這就和生死一樣,到過彼岸的人才知箇中滋味,而我們終究只能是不斷迷途的羔羊,僅捏著名為「愛」的線,匍匐前進。

本文經Lizzy Chiang授權轉載,由小人物進行下標以及微幅修訂。
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請參考原文

實習編輯:Queenie
核稿編輯:Shiuan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尼泊爾與悉達多教會我的事(上)

到尼泊爾這件事引起了家裡長輩的擔心,但我們要認清的是,我們不該只怪罪某個國家的危險,而是要有責任地保護自己。

尼泊爾與悉達多教會我的事(下)

「志工」需要理解到,你在幫助的不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而是和一個和你我沒有什麼不同卻又沒有交集的人,分享彼此的世界。這次的尼泊爾行提醒了我,這輩子一定要更謙卑地去服務世上的人。

「冷漠」反而是好事?要想好好生活,我們都要學會「適度冷漠」

當我們站在他人的立場體會對方的情緒,我們會感到自己被他人信任,產生一種崇高感,也加深我們和傾訴者的連結感,讓我們內心深處湧出一種獨特的快樂。但當這種同理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直到我們內心無法承受時,我們就會發展出一種「冷漠」來保護自己。

《奇蹟車站》:要學會擁有,必先學會接受失去

電影請來人氣動畫《你的名字》導演新海城十歲愛女新津知世,飾演女主角沙也加搭檔可愛白色柴犬露露。透過由《在咖啡冷掉之前》女星有村架純的旁白,交錯編織沙也加的現況與回憶片段。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大約翰全麥烘焙:用生活的步調證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一份,對於愛、對於家庭 一份,對於堅持、對於努力 一切,從紐西蘭開始,學習體驗對於自然、健康、純淨的一切 2004年創立於宜蘭的大約翰全麥烘焙,帶著在紐西蘭的經歷回到家鄉,開啟了一段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經營之路。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從無到有,建構扎實世界觀:《人選之人》導演林君陽專訪

林君陽執導的《人選之人》上映不到一週就衝上台灣NETFLIIX收看榜第一名,並受到韓國議員的關注推薦。以「台灣選舉文宣幕僚」為全劇焦點的設定,但不如真實世界狗血的作品,到底如何成功吸引觀眾目光的呢?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下)

出版《男人的愛情研究室:談一場不追不求的戀愛》及《自信力:13堂關於事業、情感、人際關係的自信課的Mr.P,將在本文和讀者分享自身的婚姻觀:當真愛來敲門時,不是從利益為考量,而是因為信任,而決定成為共度一生的夥伴。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上)

本文筆者Mr.P,專為學員打造自信提升課程,以生活作為切入,帶學員在溝通上、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人際之間有著獨樹一幟洞察力的Mr. P也分享了他對婚姻的見解,從常見的婚姻迷思切入,探討婚姻的目的。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善用通訊軟體,替親子關係增溫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雖然「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面對傷痛,揭開疤

近期紅遍台灣的首部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創新題材看見台灣政治方面的議題,角色們貼近生活與選舉時事,並展現了在選舉其中的衝突、合作等寫實生活的問題,而其中「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不僅是全劇的經典台詞,更帶出了觀眾共鳴的去看見社會狀況。

少子化衝擊下,高房價問題有望趨緩嗎?

台灣房市在百年大疫的挑戰中逆勢成長。2021到22年中,全台灣共有35萬件房子被買賣轉。榮景另一邊,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嚴峻的少子化。而少子化帶來的首購族減少,是否會影響房價,讓我們分析一下。

向《關鍵少數》學習:放下恐懼,在AI浪潮中尋獲新機

當AI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浪潮,恐懼、排斥、焦慮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唯有直面害怕的源頭,將焦點放在如何利用AI增強能力、如何更進一步掌握科技,人機共存的未來才得以展開。

打造一部自然真實的台劇:《人選之人》編劇簡莉穎、厭世姬專訪

簡莉穎擁有多年的劇場編劇經驗,而厭世姬是網路知名插畫家,兩人選擇以「文宣幕僚」作為編劇主題,表面上呈現出台灣獨特選舉文化的熱鬧、荒謬、緊湊,但實際在故事面則涵蓋了性別平權、家庭與工作的平衡、職場性騷擾、理想與務實的矛盾等等議題。這一切的緣起,都跟兩人的生活經驗有關。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