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關係經營愛情單身有罪?愛情究竟是什麼?《單身動物園》的離經叛道

單身有罪?愛情究竟是什麼?《單身動物園》的離經叛道

2015年上映的《單身動物園》,是一部充滿科幻反烏托邦黑色幽默愛情片。在近未來的反烏托邦社會中,單身男女們被迫在飯店尋找伴侶,但是否真的需要伴侶?難道單身錯了嗎?又我們該如何在社會價值觀與自我意識中產生平衡?

《單身動物園》由兩個極端世界組成,「情侶萬歲」與「單身萬歲」。

在《單身動物園》中,男主角一開始入住的飯店功能形同監獄。

圖片來源:得藝國際《單身動物園》劇照

沒有伴侶,就變成動物

單身在電影的社會裡是一種「罪行」,必須集中在一間飯店裡,不停地進行「再教育」:無論是透過荒謬的行動劇,或是必須獵殺逃亡的單身者才能延長單身期限的「勞動」,都是如同在監獄進行的「矯正」手段。在這段「服刑」期間沒有被「矯正」(找到另一半,成為情侶)的人,即是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人,就會被變成動物。

導演以「入住飯店」突顯了社會價值觀的荒謬性,尤其是在入住飯店期間,全體住客必須時不時被逼著看完的「行動劇」,這讓我想到政府的政策宣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政府」的角色在此只是社會價值觀的「打手」,確實有著摧毀這些人的影響力的其實生活在你我之間的社會大眾。

也就是說,真正令人恐懼的是「群眾的價值觀」。

有這樣的啟示後,可以發現《單身動物園》的故事主軸圍繞著「相同性」而生。除了要和群眾相同,在愛情中,價值觀的「相同」開始成了必備要素,一旦落差產生,愛情就顯現「脆弱」的本質,產生裂縫。本來,「相同性」在感情中並非必然,像是《單身動物園》男女主角一開始萌生的愛情,即不是因為「相同性」而存在的。

「相同性」可能是相愛的契機,但不代表所有相愛都必須因此而起,但是,在《單身動物園中》,導演刻意用「期限」,凸顯社會價值觀是如何「放大」了「相同性」在愛情中的重要性。為了在「期限」內找到配偶免於被變成動物,《單身動物園》被迫入住飯店的單身者開始以「相同性」為相愛的標準,認為這是「在期限內快速墜入愛河」的必然公式。

但是想要在短時間內、在有限的人選裡找到喜好、個性「相似」的另一個人絕非易事,所以單身者們用盡取巧方式,製造出「相同性」,製造出「愛情」,這不正映照出現代人們談感情時的荒謬行徑?我想和你在一起,所以就把自己弄成「你喜歡的樣子」,縱然那不是「我」。

圖片來源:得藝國際《單身動物園》劇照

單身有罪?還是戀愛有罪?

導演在片中以「為了追流鼻血的女孩而在約會前把鼻子撞到流血的班維蕭」、「偷襲飯店時以這個房間的情侶有什麼共同特質做區分」、「為了得到冷血殺手青睞而掩蓋情緒的柯林法洛」凸顯了這個議題的荒謬性,同時以此作為主角出逃這個「社會監獄」的轉折,散發濃濃酸澀味。除了「相同性」這個大魔王以外,最好笑又既視感最深的荒謬社會價值觀非「小孩萬能」莫屬:在《單身動物園》中,如果配對成功的情侶吵架了,飯店就會塞一個小孩給他們(不是嬰兒,是孩童),說這樣很快就能解決感情不和的問題了,這個諷刺真的是精準到有點討人厭啊!

但別以為逃到在樹林中潛伏行動的「單身社會」就會闊天空,這裡面又有另一種極端體制:戀愛有罪。

憤世忌俗的導演在「單身社會」裡當然也沒放過主角,當然是讓他在這個世界遇見「真愛」。這個世界體現了單身者對於愛情、情侶「放閃」的敵視,現實社會的既視感依然悄然浮出,兩邊的世界其實一樣荒謬,端看你是否符合那個世界的政治正確罷了,有的僅僅是主文化與次文化之別。男女主角為了戀情不被發現,創造出只有兩人才懂得肢體語言,這段又讓我看見導演繼續諷刺戀愛時人們的荒謬行徑。除了他們兩個在那邊轉頭、蹲下、站起真的很可笑以外,更因為情話猶如繁星,而社會如此陰險,情人間卻以有限的方式表達,所以頭轉錯邊或舉錯手,就是截然不同的意義,是「我愛你」與「快逃」這樣的差距,亦暗示了感情中溝通不良的窘境。

圖片來源:得藝國際《單身動物園》劇照

當我們被社會價值觀蒙蔽雙眼,我們該如何自處

女主角最後被反叛軍首領騙去弄瞎了雙眼,當她好不容易與男主角逃到城市,準備正大光明地相守,但此時社會大眾對於愛情的價值觀──「你們應該相同才是相配的相同性」開始作祟。

她與男主角至餐館小憩,男主角向服務生借了尖銳的牛排刀,接著進入廁所,拿著刀子對著自己的眼睛,欲刺,他猶豫著,接著鏡頭就轉到在外等候、用盲了的雙眼木然「望著」前方的女主角,劇終。

我認爲導演丟給大家的議題是:當愛情從情感層面轉成被社會制度綑綁的形式,像是進入城市,或者可以說進入婚姻,這樣的轉換必然伴隨著社會制度價值觀的「凝視」,這個價值觀即是「相同性」。

導演用了「盲」將社會價值觀對於個人行為的綑綁的荒謬性推伸到極致:大部分的人都被社會價值觀矇住雙眼。而 Colin Farrell 的猶豫,則體現了我們「每一個個體」在這樣的社會價值觀中生活的掙扎,這樣的掙扎永無止盡,沒有答案。

圖片來源:得藝國際《單身動物園》劇照

我這部片其實藉由社會對於愛情的認同與否定,來體現「整體社會」所創造出來的價值觀是多麽無理與可笑。

事實上愛情只是其一而已,我們的生活處處充滿這種荒誕的「制度綑綁」,《單身動物園》讓我們做個旁觀者,才能看清這樣的現象,但看清了又如何?我們仍影響不了,亦敵不過這整個社會和愚蠢的眾人們,而我們又何嘗不被其影響,而漸漸變的荒誕?


本文經Lizzy Chiang授權轉載,由小人物進行下標以及微幅修訂。
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請參考原文

實習編輯:鄭巧筠
核稿編輯:Shiuan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大約翰全麥烘焙:用生活的步調證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一份,對於愛、對於家庭 一份,對於堅持、對於努力 一切,從紐西蘭開始,學習體驗對於自然、健康、純淨的一切 2004年創立於宜蘭的大約翰全麥烘焙,帶著在紐西蘭的經歷回到家鄉,開啟了一段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經營之路。

成為守護我們的人:台灣母親節與韓國父母節文化差異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母親節,不知道今年的你準備了什麼驚喜要給母親呢?又或者是以何種心態度過?在韓國,他們的母親節結合了父親節,於5/8慶祝。除了日期不同外,台韓文化常送給父母的禮物也不盡相同。

什麼使彼此無法前行?看自由戀愛中的有毒狀態

現在的你是否不知道該如何與即將交往,抑或是在交往的對象繼續前行?當感情裡遇到瓶頸與困難,又該如何有效溝通,讓彼此可以在互動中找到互相平衡的模式生活著、相處?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我們的錢是如何消失或「被」消失?(下)

錢,的確通常都是來得慢卻去得快。然而,既然「活著」就避免不了「花錢」,我們除了茫然地被錢給拽著、箝制著,是否可以想想如何找回控制權?或在消費前多一些意識與思考?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擁抱自己,把握7點讓高敏族的你更有自信

高敏感族群內心容易出現許多小劇場、經常小心翼翼觀察周遭反應,也容易被所處的環境影響。這些事無時無刻都影響著高敏感族群的內心,但其實,掌握幾個原則,高敏感族群也能看見另一份天賦。

大約翰全麥烘焙:用生活的步調證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一份,對於愛、對於家庭 一份,對於堅持、對於努力 一切,從紐西蘭開始,學習體驗對於自然、健康、純淨的一切 2004年創立於宜蘭的大約翰全麥烘焙,帶著在紐西蘭的經歷回到家鄉,開啟了一段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經營之路。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從無到有,建構扎實世界觀:《人選之人》導演林君陽專訪

林君陽執導的《人選之人》上映不到一週就衝上台灣NETFLIIX收看榜第一名,並受到韓國議員的關注推薦。以「台灣選舉文宣幕僚」為全劇焦點的設定,但不如真實世界狗血的作品,到底如何成功吸引觀眾目光的呢?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下)

出版《男人的愛情研究室:談一場不追不求的戀愛》及《自信力:13堂關於事業、情感、人際關係的自信課的Mr.P,將在本文和讀者分享自身的婚姻觀:當真愛來敲門時,不是從利益為考量,而是因為信任,而決定成為共度一生的夥伴。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上)

本文筆者Mr.P,專為學員打造自信提升課程,以生活作為切入,帶學員在溝通上、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人際之間有著獨樹一幟洞察力的Mr. P也分享了他對婚姻的見解,從常見的婚姻迷思切入,探討婚姻的目的。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善用通訊軟體,替親子關係增溫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雖然「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面對傷痛,揭開疤

近期紅遍台灣的首部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創新題材看見台灣政治方面的議題,角色們貼近生活與選舉時事,並展現了在選舉其中的衝突、合作等寫實生活的問題,而其中「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不僅是全劇的經典台詞,更帶出了觀眾共鳴的去看見社會狀況。

少子化衝擊下,高房價問題有望趨緩嗎?

台灣房市在百年大疫的挑戰中逆勢成長。2021到22年中,全台灣共有35萬件房子被買賣轉。榮景另一邊,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嚴峻的少子化。而少子化帶來的首購族減少,是否會影響房價,讓我們分析一下。

向《關鍵少數》學習:放下恐懼,在AI浪潮中尋獲新機

當AI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浪潮,恐懼、排斥、焦慮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唯有直面害怕的源頭,將焦點放在如何利用AI增強能力、如何更進一步掌握科技,人機共存的未來才得以展開。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