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專欄評論婚姻中的外遇、隱瞞和動機:一位諮商師的專業分析和治療方法

婚姻中的外遇、隱瞞和動機:一位諮商師的專業分析和治療方法

255,324FansLike
119,979FollowersFollow
7,421SubscribersSubscribe

承接上一篇文章:婚姻的新挑戰:解析婚外情的心理影響,自我價值的重建與現代婚姻危機,這一篇文章也將以《第三者的誕生:出軌行為的再思》我們會來談談跟外遇有關的「吃醋」、「報復」、「隱瞞」、「外遇的動機」等等議題。

說不出口的佔有慾,透過吃醋表現

吃醋跟佔有慾有關,我們會想著「你是我的」,所以不可以跟別人太靠近、太親密,更不可以跟別人有染,否則我就會想:有什麼是他有,而我沒有擁有的?我還沒有辦法滿足你嗎?是我不夠好嗎?

「我們一方面希望強迫伴侶回來身邊,但又不希望他們回來只是出於義務,而是他們心甘情願。」

這段話講得白話一點,就是:「他回來是因為他愛我比愛那個小三、小王多,我是他心中的第一名,我是他心中無可取代的人,所以他最後還是選擇回到我身邊。」

說到底,愛情的本質似乎避開不了獨佔對方與控制對方的成分,會渴望對方「是我的」。同時,我們也希望自己在伴侶心目中就是最理想、最棒的對象,希望自己是備受肯定的

影劇《 Obsession 禁忌癡戀 / 禁忌癡戀 》中,醫術精湛的醫師威廉與兒子的未婚妻安娜結識後,發展出一段危險的癡迷愛戀。圖片來源:Netflix

在愛的付出後失控,如何面對報復心態?

「由於我們無法收回過去向愛人付出的情感,這是種很失控的感覺,為了重新取得掌控權,所以我們會想算清舊帳,爭取賠償,甚至摧毀對方,因為自己感覺到對方毀了我們。」

回應到我的實務經驗,幸好很多個案在行動上並沒有實際採取什麼超越法律界限的行動,常常都是在心中思索要怎麼報復而已。

我認為在晤談室中讓怒火有個宣洩的管道,把心中已經排練多次的報復計畫說出來,這是健康的憤怒。但我同時也會向個案聲明,在晤談室中說出,或者寫在日記中,這些都很可以,如果做出要負起法律責任的報復行為,倒就不鼓勵了,因為這樣也會害到自己,讓自己為這段感情付出的代價更大,感覺更不值得。

如果真的在現實中採取報復行動,常見的結果就是既懲罰了對方,也懲罰到自己。試想,你每次花這麼多時間去想像甚至謀劃報復的策略,某種程度也是在消耗自己的生命能量與精神,本來可以把這些能量與精神花在更值得的人事物上,並且去建構更美好的未來,你卻把能量與精神消耗在一段自認不值得的感情上,這樣做,相對不是在懲罰自己,讓自己更不幸嗎?我同意書中觀點:「報復的最好方法,是保持自己快樂。」

人生不會停留在外遇事件發生的這一刻,整個人生也不是只有這段婚姻或感情組成而已,還有很多其他的部分。隨時光流轉,我們仍舊會被時間推著向前走。最重要的,是把眼光從對方身上拉回到自己身上,以自己為重,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狀況,過好當下的每一刻,才可能進一步建構幸福的未來。

外遇後的隱瞞,是一種尊重嗎?

隱瞞與說謊,可以說是一體兩面。如果隱瞞實話不說,某種程度也會被主流文化視為說謊。但是,坦承說出真相真的就比較好嗎?坦言真相就比較尊重當事人嗎?在某些家庭文化之下,坦言真相未必是好事。

表達尊重的方式是帶著某種溫和的虛假,目的是在於留面子和讓大家心安。這種具有保護性的掩飾,勝於直率揭露而導致大家蒙羞。

舉例來說,即便家中有小孩知道父母其中一方有外遇,有些孩子為顧及父母的顏面,會假裝不知情且不提及任何有關外遇的線索,某種程度這樣的做法代表他們對父母的尊重,也不希望外遇的真相讓整個家庭分崩離析,讓原先「和諧」的家庭氣氛變得詭異。

我身為一名諮商師,站在我專業上與個人的立場上,都認為個案知情的重要性遠超過關係的和諧性,即便知情後會撕裂個案的內心,導致個案受創,我也認為個案有「知」的權利。但前提是,個案是否想要知道呢?我同時在與伴侶雙方工作時,我會參酌雙方意願,看看伴侶雙方各自希望我在諮商中做什麼?看看雙方是否想知道真相?知道真相對雙方的意義是什麼?知道真相對兩人來說,若衝擊太大,是否有什麼可以支持他們度過衝擊的力量?參酌以上面向後,我會再進一步調整我治療的方式與步調。

電影《分手的決心》中,女主角為了能再次和心上人相遇,借刀殺人只為了想成為對方永遠的懸案。圖片來源:車庫娛樂

外遇的動機百百種,很多時候與個人有關

「他為什麼要出軌?」要回答這個問題實在很難。每個外遇者出軌的理由都不同,甚至有多重的理由。我們在心理治療中的假設,常常都會說是因為關係中的需求不滿足,所以需要讓人向外求,以獲得更多的滿足。但在我實務經驗中,也有諸多案例並非如此。我同意書中論點,有時,在某些案例中,外遇是人生經驗的拓展,涉及了個人的自我探索、成長與轉變。人們在外遇中尋求的並非新的他者,而是發現新的自己。

如果用以上論點出發,外遇行為不必然與婚姻失敗或婚姻關係出問題有關,很可能與個人有關。但請注意,我一向都不把個案妖魔化或病理化。我不太喜歡幫個案安上自戀型人格疾患或者其他精神疾患的帽子,我認為幫個案迅速貼上一個診斷標籤,無助於瞭解他更深刻的內心世界。我比較會在晤談室中請外遇者的那一方談談他自己,包括談他的感情史、他的原生家庭經驗、他的求學歷程等等生命史,了解外遇之於他的意義,還有外遇經驗與他過往的經驗的關聯。

如果進一步去探索外遇者的內在世界,會發現有些外遇者正面臨身分認同的危機。我是誰?我想要做什麼?如果我不完美,別人還會愛我嗎?透過外遇行為的冒險,他們試圖得到以上疑問的解答;也有外遇者從外遇的過程中,經驗到「另一種版本的自己與人生」,婚外情與現實世界彷若兩個平行宇宙,婚外情幫他帶來了,套句書中的說法:「永遠不可能屬於他的生活」,這也是他「未曾活過的人生」。

所以,當離婚手續辦完了,外遇者真的會跟小三、小王在一起嗎?一旦婚外情走入現實生活,有可能又如現實生活一般平庸、乏味,缺乏探索的空間,對外遇者來說,失去像「婚外情」這樣具有迷幻色彩的戀情,可能就變得無趣了,因此,有部分外遇者在離婚完之後,也順道斷掉了與小三、小王的聯繫,這段浪漫的情史也隨著離婚手續辦完跟著畫上休止符。

外遇行為除了婚姻失敗或婚姻關係出問題有關也有可能與個人的生命經歷相關。圖片來源:Danielle KiemelGetty Images

詹惠文諮商師:「我相當欣賞作者(作者同時也是一位婚姻治療師)與外遇者進行治療的方式:將婚外情對象與經驗分開。」

意思是說,若外遇者在婚外情經驗中,經歷到的是充滿活力、青春洋溢的自己,這是他渴望的東西,那麼,即便表面上看起來是「外遇對象」讓他變得充滿活力、青春洋溢,實質上,是「外遇者透過外遇經驗」與自己內在充滿活力、青春洋溢的那一面的自己相遇,或者透過婚外情找回這個充滿活力、青春洋溢的自己。一旦外遇者意識到這件事,他就可以坦然放下這段婚外探索的過程,回歸真實人生,更回到地面地去發展他想要的「充滿活力、青春洋溢的自己」。

婚外情的歷程、經驗或小三、小王,只是他與自己內在連結的一種媒介而已。

不論以上文章的論點你是否同意,是否在看完後感到困惑或者有其他的情緒,我書寫的初衷是:希望這些文字可以更激發你思考並釐清自己對於「外遇」、「婚姻」、「吃醋」、「報復」、「隱瞞」、「外遇動機」等議題的想法。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詹惠文,由小人物進行下標以及微幅修訂。
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請參考原文

撰文/駐站作者:詹惠文
編輯:鄭巧筠
核稿: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被外遇者的求生指南:重新找回愛情、希望和自己的道路

這一篇文章,會更廣泛地去談外遇跟婚姻關係之間的關聯,重點會放在本書最後三個章節。我們將一起更廣泛地思考外遇行為的意義,以及外遇行為究竟與婚姻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外遇在大家心中可能都只有破壞婚姻,但也有一種可能性,是透過外遇來保護婚姻;有些外遇者,會認為自己從頭到尾都不想要傷害另一半,是想要保護另一半、保護婚姻的,那麼,何以他又做出了傷害另一半的外遇行為?

婚姻的新挑戰:解析婚外情的心理影響,自我價值的重建與現代婚姻危機

《第三者的誕生:出軌行為的再思》一書由治療師埃絲特沛瑞爾撰寫,此篇文章以對婚姻的期待進行自我價值的反思,面對婚姻的期待我們該如何回應,而第三者又是如何進入婚姻關係間,此書帶領我們在外遇背後進行對於自己與婚姻的再思考。

透過四個面向,了解並陪伴親友走過傷痛

性暴力事件層出不窮,身邊親友也可能受害。本文便由詹惠文諮商師,剖析台劇《她和她的她》,分享身邊親友受傷時,你可以以什麼樣的面向來了解、接近,並擁抱他們,同時也治癒你自己。

四大原則,幫助他人走過性暴力陰影

台劇《她和她的她》以懸疑手法帶出職場權勢性侵、數位性暴力、校園狼師案、婚姻暴力、創傷症候群等眾多議題。而透過戲劇,我們可以看見社會中的傷,並且試著去撥開傷痕。或許,傷痕無法抹滅,但期待帶來安慰與溫暖,找尋與傷痛平衡的方法。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re Articles

謝馥如諮商師:結婚不是人生的必修課,婚姻不該是關係間的枷鎖

婚不婚看個人,結婚與否各有不同說詞與見解,當你質疑人類為何要結婚?又存在著為何不結婚?這情感層面的拉扯是正常自然的,因為你是情感的動物,過不了情字這條路。

【集眾人之力的年末盛典:社區共好的「鬆勢三日節」12月揭開序幕】

彰化社頭,這個台灣的織襪之鄉,一場由地方青年發起的盛會【鬆勢三日節】即將於年末拉開帷幕。這是一場結合傳統產業、社區共造、品牌經營的匯集之地,各式各樣的想像在這裡發生,共同要為社頭這個地方繪出一段充滿活力的週末。

雲玩家、雲讀者、雲觀眾,到底有沒有資格發表意見?

雲玩家讓人詬病的原因就在沒明明沒有接觸過遊戲,僅僅是透過影片、實況和評論就上網與其他人討論或是發表意見。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不懂裝懂」

走出翻拍即崩壞的魔咒,《航海王》真人版的不俗表現與未來發展

動畫《航海王》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觀眾們喜歡草帽小子一夥人的性格,也對他們在偉大航道的冒險感到熱血沸騰。而當作者尾田榮一郎宣佈要真人化時,許多人不免擔心會崩壞,不過如今卻似乎繳出不錯的成績。

AI翻譯當道:有了科技與人工智慧,我們還需要學英文嗎?

在AI還不風行的時代,翻譯是一項有系統的專業,學會第二外語對於探索世界如虎添翼。然而當科技發展至人類能不透過學習,僅操作即時翻譯AI就能使用第二外語時,則挑戰了學習本身的核心價值。

承載故事的人-劉冠廷:Be water 像水一樣清澈,有無限的可塑性

劉冠廷,以《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聖筊》入圍第58屆金鐘獎男主角獎,而近年來在台灣掀起一波「冠廷宇宙」使大家漸漸看見他背後的努力與對於演戲的每一分執著,他是一個承載故事的人,像水一樣,有無限的可塑性。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宮崎駿用一部《蒼鷺與少年》走遍我們的人生

「這是最後一部」在2013年時曾經表示自己不再投入長篇動畫的宮崎駿宣言,在後期被打破最後一步的發言,又開始製作新動畫。 而這次在2023年耗費多時完成的動畫作品,其風格和劇情的安排卻呈現兩極化的結果。

出道30年,從電視明星變為網路紅人之路:斯斯感冒膠囊御用明星「羅時豐」

你聽過「感冒用斯斯~咳嗽用斯斯~」的廣告嗎?在電視中唱著廣告歌曲的羅時豐出道時是台語歌手,卻不甘於被標籤定義,54歲的他現在甚至經營起Youtube,成功迎來演藝事業第二春。

連小勞勃道尼都認證,用瓦楞紙做出鋼鐵人的藝術家鍾凱翔

紙雕藝術家鍾凱翔從喜愛昆蟲的孩童時期開始,便以紙材探索創作,還成功做出1:1等比例的鋼鐵人模型。儘管受到質疑,他始終忠於自我,不曾改變作品的風格,而這份堅持不成功吸引了小勞勃道尼,也吸引了世界。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