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應該是我這個大馬人,在臺灣待了十五年,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如果要認真地回溯這段歷史,可能不是三兩句話就可以說完的。
馬來西亞的移民史最早可追溯到漢朝(西元前202年-西元220年),在唐、宋時期,中國和馬來群島便已經有相當頻繁的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元朝更有中國人在當地定居的明確記載。
鄭和下西洋,華人入居馬來西亞
而真正有大批華人定居的朝代是明朝, #鄭和下西洋 中的七次,便有五次是拜訪 #馬六甲,一次來的人就有兩三萬人。鄭和每次的停留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也將「貨幣交易」的概念帶入當地(當時馬六甲還是物物交換貿易)。
再來是兩國之間的婚姻結盟,根據《馬來紀年》的記載,當時為了擴張馬六甲王國勢力,抵禦暹羅的屢次進攻和威嚇,馬六甲王朝的第六任蘇丹:蘇丹滿速沙(Sultan Mansur Shah)更透過婚姻結盟的方式,娶了來自中國的 #漢麗寶公主(Hang Li Po)。當時的皇帝 #明成祖 還派遣使臣及隨從500人護送下嫁,這些人也與當地人通婚,形成了只有當地才有的特殊混血民族,稱為「 #峇峇娘惹」(男性叫 #峇峇,女性叫 #娘惹)
賣豬仔,賣的是豬嗎?
而華人大量移民今馬來西亞各地則是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開始,當時清朝戰敗,中英簽署《北京條約》,清廷容許外國商人招聘漢人出洋工作,充當廉價勞工(苦力)。這些華工很多被招工館和中介公司詐騙到海外謀生(是不是跟最近的柬埔寨事件很像呢?)簽下了不合理的條約,俗稱「#賣豬仔」。在被交易的過程中,被迫從事辛苦的開發工作。
當時英國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以開發馬來亞半島,許多華工被輸送到馬來亞半島成為礦工、種植、森林開發工人等。在蒸汽船使用後,華僑南來的數量更是急劇上升。此時到來的華人移民人數已經大幅度超越早期的峇峇娘惹,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稱為「新客」。此外,這時期馬來半島華人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這是因為勞工們的僑鄉意識濃厚,大多不打算扶老攜幼來到馬來亞定居,而是希望賺夠錢回到老家故鄉。
1929年,全球開始經濟大蕭條。這時華僑婦女才開始大量移民馬來亞,男女人口比例結構才漸漸趨向平衡。二戰後全世界進入冷戰時期,英屬馬來亞正值 #馬共叛亂(馬來西亞共產黨大多數由華人組成),華人抵馬的移民潮逐漸減少甚至停止。此後,華人參與了馬來亞獨立運動與馬來西亞的建國運動,並在當地繁衍開來。
整個馬來西亞華人的歷史追溯可以看到當時中國的繁盛與衰敗時期,也是移民的悲歌。華人在當地生活和融入的過程是很艱辛的,這些從中國沿海地區無論為了生活亦或是逃難的華人,即便來到了異鄉仍堅持捍衛和守護自己的文化。
所以到現在都還可以聽到當地華人說著流利的方言,逢年過節也秉持著傳統文化,就怕忘了自己從何而來。
多元的語言能力,其實也是因為時代的產物
而讓大家對馬來西亞華人多種語言能力嘖嘖稱奇的,也是因為融入了當地生活後所延伸出的特殊技能。馬來西亞的國語是馬來語,官方大多也以英語為主(其中也受到英殖民影響)華人本身除了日常溝通是華語(普通話)之外,也因為籍貫的不同,大多華人也會說福建話、廣東話、客家話、海南話、潮州話等。基本上馬來西亞華人便精通馬來語、英語、華語、廣東話這四種語言,其中廣東話是很奇特的發展脈絡,透過首都吉隆坡華人聚落的影響(吉隆坡華人大多說廣東話),以及電台DJ、電視節目主持人和來自香港影視文化的影響,廣東話就算不會講,也完全聽得懂。
這張照片是馬六甲的 #雷州會館 ,當時為了團結鄉人,維護鄉人的權益,照顧鄉人的福利,發揮守望相助精神為宗旨而創立了會館。現在在新馬也可以看到來自各地的會館(福建、客家等)這都是在異鄉生活中重要的精神寄託,也同時透過會館的設立,照顧初來此地的華人同胞。
簡單地分享了為何馬來西亞會有華人的原因,所以大家知道為何我每次接收到這樣的問題會有點為難了吧?但也同時感謝當年為了生活遠到異鄉打拼的華人先輩,才會有此刻擁有多種文化背景薰陶下成長的自己。
本文授權轉載自 練健輝 Lian Kien 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