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揚,1991年出生,新竹人,現為全職插畫家,同時也是宮廟文化的愛好者。
當畫家創作時
怡揚第一次畫圖經驗是在上幼稚園前,纖細的小手握住畫筆可以在紙上創造各種可能性。母親在他國小時將他送去上繪圖的課程,當時班級裡大約十來位學生。老師會根據每位同學的強弱項給予不同的課題和要求,畫圖快速且造型能力強,卻不喜歡上色的怡揚則是被老師要求數量和色彩。可即便到了現在,怡揚依然不喜歡給作品上色。不過若是廠商委託的案子,他仍會「強制」自己要上色。
怕麻煩的怡揚不喜歡上色,也不喜歡在打稿時塗塗改改的。與其下每一筆都帶著猶豫和僥倖,他更傾向直接果斷地下筆。如果不小心畫錯就算了,添上幾筆也可以變成精心設計的小巧思。怡揚的創作工具有針筆、手繪板電腦裡的修圖軟體、還有音樂。
他的電腦裡有近百份歌單,音樂類型的選擇取決於當下想創作的主題,創作時最常聽的音樂是具有民俗元素的音樂、爵士樂還有City pop。他喜歡在被音樂環繞著的環境下創作,感受著音樂創作者所創作的旋律,往往會給怡揚帶來新的刺激。在靈感最強烈的狀態下,畫一整天都不會累。
當興趣成為工作,試著在生活中找到樂趣
熱愛畫畫的怡揚,從高中起就經常趁上課悄悄做繪畫的練習,這個習慣一路伴隨著他直到大學畢業。就讀商業設計系畢業後,怡揚前後換了數份工作,最終在家人的支持下決定辭職,成為全職插畫家。
興趣成為工作,不僅沒有怡揚磨滅對畫畫的熱忱,反而讓他在創作時更悠然自得。相較於過去按照公司標準制式化地創作,現在的他沒有了限制,可以畫自己想畫的。像是他所喜歡的宮廟主題,以及其中最喜歡的機甲系列作品,成為全職插畫家的他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畫畫。當興趣和工作相結合,熱情是依舊或消耗殆盡,或許就取決於能否在其中找到樂趣。
除此之外,培養其他的興趣也是對工作保持熱忱的秘訣之一。不畫圖的時候,怡揚喜歡聽音樂、堆砌樂高、興致來時偶爾會小酌。而他最近的興趣則是給模型上色。
「模型沒有色彩不好看,但畫圖時上色很麻煩。」怡揚對於上色有著獨特的堅持,向來不喜歡色彩的他此刻卻樂在其中。
與此同時,怡揚還是位旅行愛好者。
卸下插畫家的身份,他從旅行中找到新的靈魂
拿起畫筆的陳怡揚是位插畫家,背上背包的他同時也是個旅行者。
怡揚習慣在旅行時帶上幾支筆和速寫本,沿途看見有意思的場景或現象會停下腳步拿出筆,花上幾分鐘將當下所見所想記錄下來。呼吸著異地的空氣、體驗當地文化,每一次的旅行都是對身心靈新的刺激。每當怡揚踏入陌生的土地,都會為他的人生觀帶來影響。
怡揚到過很多地方,他印象最深刻、最有感覺的一次旅行經驗是在中國的甘肅。藉著和當地的藏族人接觸、交流,感受他們的生活和文化,怡揚的心境發生了轉變。他在甘肅期間看見當地人們的純樸,藏族人們對於信仰的虔誠程度遠超他所想,促使他重新審視自己的信仰心。
以感受到藏族人們淳樸虔誠的生活態度為契機,怡揚在結束當次旅程後下決心要補足自己信仰上缺少的那一塊無以名狀的部分。
名為緣份的線,築起人和神、人和人的橋樑
和常人一樣,怡揚初次接觸神明是在小時候過年拜拜,當時的他還不知道拜的是什麽神明,只是看著大人拜便跟著一起拜。怡揚真正對神明和宮廟元素產生興趣是在國小時期看見同學學著玩跳將,又或是看見有同學在教科書上偷畫神將,在耳濡目染之下他也逐漸產生興趣。
從小時候祭拜的慚愧祖師,再到長大後開始接觸的城隍爺,以及在一次旅途中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幫助,神明似乎佔據了怡揚人生很大一部分。怡揚和神明之間串連著一條名為「緣」的線,因為有緣,所以他感受到神明的存在。這條線也為怡揚締結更多的緣份。
怡揚經常會到處參與各地的宮廟活動,他喜歡和來自各地的同好交流,彼此分享自身對神明的感受和經驗,交談中也常能得到創作上所需的資訊和靈感。
怡揚在今年9月剛結束了人生第一次作品展,展覽了吸引不少觀眾前來參觀,怡揚則同時兼作者和導覽員的角色,向觀眾介紹作品和其背後的故事。在展期最後一天,有位粉絲特地從中部乘車到臺北觀展,這讓怡揚對他的印象非常深刻也十分感動。
對神明的敬重,傾注於筆尖
怡揚的插畫作品主要以宮廟元素為題材,並透過自己的方式去詮釋。雖然是神明和神將的再創作,但怡揚總是秉持著不想亂搞的心態作畫。他在每次創作前都會先經過查證,紙上的每一筆一劃都帶著怡揚對神明的尊敬和虔誠。也因此,他的作品深受宮廟文化愛好者的青睞。
同時兼具畫家和宮廟文化愛好者的身份,陳怡揚期許通過自己的作品,讓更多人看見宮廟文化的特色。他的個性上雖有些許怕麻煩,但面對喜愛的事物時卻絕不馬虎,無論是畫畫,或是任何和神明有關的事,他總是願意付諸全部做到最好。
採訪、撰稿:振威
核稿編輯:Xe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