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在升學亂象其背後的社會性成因
同樣是以「大考作弊」作為戲劇動機的劇情片,與其說這部《指考風暴》堪比為伊拉克版的《模犯生》,倒不如說它更近似於伊拉克版的《槍手養成班》。只不過《槍手養成班》在台灣的名氣實在遠遜於《模犯生》太多,片商想當然還是得靠勢《模犯生》,相較容易獲取輿論社群的關注聲量。
如同《槍手養成班》藉由老師夥同家長上下交相賊,共謀大考舞弊,造假成績文憑等離譜情事,直直揭露出印度教育體制的結構性腐敗與階級難以流動下的價值扭曲。伊拉克籍導演修卡阿敏科基 (Shawkat Amin Korki) 所執導的《指考風暴》同樣也是透過「大考作弊」來凸顯伊拉克當地升學亂象背後的諸多社會陋習。不同於《模犯生》將戲劇焦點放在「大考作弊」爾虞我詐的驚險攻防過程,並且從中營造出《瞞天過海》、《出神入化》等智慧型犯罪電影高潮迭起的戲劇效果,《指考風暴》與《槍手養成班》兩片則是不約而同地聚焦於導致集體大考舞弊背後的社會性成因,其創作目的與戲劇調性可謂「寫實」,而非「娛樂」。
以作弊橋段為借力,道出伊拉克女性的窘境
作為一部社會寫實電影,《指考風暴》讓身處台灣的我輩觀眾從而得知原來在法定結婚年齡為 18 歲的伊拉克,女性若無法順利考上大學,按照習俗,就得被迫出嫁。出嫁後的伊拉克女性,還得完全順從丈夫的要求-丈夫勒令禁足,妳就不得外出。正是這般對女性自主權益極度不公的父權社會文化背景,致使片中女主角希蘭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鋌而走險,幫助妹妹羅珍在升學考試作弊,避免妹妹步上她的後塵,嫁給不愛的人,過著不快樂的婚姻生活。
觀看《指考風暴》的過程,不自覺地就會為劇中姊妹的處境與行徑感到緊張與擔憂。然而,這般令人油然而生的代入感其實並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之處,而是所有「大考作弊」電影的基本要求。更何況《指考風暴》不像《模犯生》是以娛樂導向優先的劇情片,其寫實筆觸下,有著為廣大伊拉克女性權益向當局者,甚至向全世界發聲請命的創作訴求。
在鼓吹恢復父權的伊拉克,指考風暴逆風發聲
因此,那些讓觀眾跟著捏把冷汗的作弊橋段,充其量只是借力使力的戲劇手段,傳統習俗對於女性自決的侵害,或者父權結構對於女性權益的壓迫才是本片的核心價值與創作目的。稍嫌可惜的是編導修卡阿敏科基(Shawkat Amin Korki) 並未將希蘭的丈夫塑造出更為父權,更為凶險,更為惡意的形象,也就無法更加烘托出姊姊希蘭遷就於父權婚姻下的悲劇性命運,進而強化她傾家蕩產也要為妹妹作弊的合理性與使命感,一併提升妹妹羅珍「一試定生死」的嚴重性與荒謬性。
正因為希蘭丈夫的形象被塑造地不夠父權,不夠霸道,不夠令人髮指,希蘭與妹妹羅珍最後的下場也就難以承載更多的警世寓意,更多的不勝唏噓。
無論如何,隨著伊斯蘭國勢力在伊拉克境內不斷鼓吹恢復傳統父權價值,壓抑女權崛起與性別平等西方價值觀。此時,《指考風暴》敢於逆風為女性權益發聲,光就此點,就值得給生理男性的編導修卡阿敏科基 (Shawkat Amin Korki) 尊敬與肯定。
本文經 Weltschmerz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