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避談「性」 教育下一代得從成人性教育做起
台灣社會普遍對性抱持迴避態度,尤其女性的「性」更是禁忌話題,校園中的學生也很少機會參與性知識的討論,在七年級生長大的過程當中,健康教育課程的時間不是被其他科別拿去「借」,就是老師草草略過,而當年這樣囫圇吞棗的世代,現在已經把「教育下一代」的責任扛上肩膀,卻對性教育一知半解,自然也不知道怎麼跟年輕人談論性、談論避孕。
許藍方博士分享,這也是她創立頻道,主講成人性教育的主因,並不是因為譁眾取寵,而是在教育下一代之前,要讓成人有正確的性觀念,因為如果成人看待性的態度不改變,小孩就無法在健全的環境下學習正確的性教育;再加上,現在的小孩對性的涉獵範圍已超出課本上所認知的,若某些學校老師的態度和教材無法同步成長,下一代只會在矛盾中學習,更遑論,若學校老師已可以開放教育方式教學,但若是家長對待性的態度不一致,很容易讓孩子無所適從,這也是許藍方博士認為,性教育需要從大人做起的原因。
身在資訊爆炸時代,青春期的孩子要獲取性相關的資訊不再像過去一樣困難,但接著的挑戰就是分辨訊息的真假,這時候家長跟老師的角色非常重要,許藍方博士認為,就是因為孩子有多元管道可以接觸到性相關資訊,家長跟老師更應該同步跟他們分享性教育的資訊,同時也應該教導孩子什麼是真、什麼是假,舉例來說,小朋友知道巧虎只會在電視裡面出現、不會出現在生活當中,同理,大人也必須讓孩子知道,許多A片情節都是虛幻的。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對性好奇、想要看A片是非常正常的,家長的角色不是禁止,而是要讓他們知道這是性刺激的來源之一,並非真實世界裡會發生的狀況。另外最重要的是教導孩子在性互動當中,尊重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許藍方形容,就像要教小朋友學吃飯,他們才能學會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行,所以家庭教育跟父母的觀念非常重要。
性教育並非「性行為教育」 列出選擇、教導正確觀念最重要
台灣社會目前對於「性教育」觀念還是趨於保守,許藍方博士認為,其實性與愛是要結合在一起討論的,因為性教育不是「性行為教育」,重點不在於教導性愛,而是讓人學會怎麼面對、探索自己,如何跟別人相處並且給予尊重。許藍方博士也提到,性教育應該包含生理、心理、社會、法律、道德、隱私。
同時她也強調,精神分析學創始者佛洛伊德研究出來的發展階段來看,三到十歲也是性教育的適齡期,父母不需要因為害羞而避諱談論人體的器官甚至是慾望,因為越逃避之後衍生出來的問題恐怕會越大,應該針對不同年齡層使用不同的教育內容,教導孩子如何正確地面對自己的慾望,讓孩子們知道有慾望是正常的,但是在法律的規範之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並且讓孩子熟悉避孕措施,最重要的是列出選擇,並非一味地軋苗助長。
目前正值暑假期間,每年的九月都會贏來人工流產的高峰,目前台灣有許多學校已經致力於教導避孕正確觀念,但還是不免遇到傳統勢力阻撓,就曾經有遇過老師因為在課堂上教導如何使用保險套而被家長痛罵,認為老師這樣是鼓勵性行為,這也是很多人對性教育的迷思,因為教育不等同「鼓勵」。而許藍方博士也認為,要避免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嚐禁果而不慎懷孕的狀況,就是要把開誠布公地教導避孕的相關知識,而不是一味禁止青少年接觸相關訊息。
雙重避孕法效果最高 落實性教育「教導孩子保護自己」
另外,目前大眾所認知的避孕方法有安全期、體外射精等「低效避孕法」,配戴保險套等「中效避孕法」,以及服用避孕藥、配戴避孕貼片等「高效避孕法」,但是有一些並非「真正的」避孕方式,許藍方博士表示,想要提高避孕效果,最有用的還是雙重避孕法,也就是服用事前避孕藥搭配使用保險套,她也提到,目前研究已經證明,事前避孕藥可以有效調整經期、預防婦科癌症疾病,而且第四代的避孕藥鮮少會有副作用,是一個安全的避孕方式。
而事前避孕藥目前在台灣是處方藥,需要醫生的處方籤才能拿藥,這又必須回到必須落實性教育,讓孩子敢面對自己的需求,許藍方強調:「必須讓青春期的孩子知道,有慾望是正常的,性本來就存在,至於要不要滿足則在於個人的選擇,但在選擇之前,正確的性教育勢必得執行;如同健康飲食教育,每個人在選擇今天要吃什麼之前,我們都已經被教學什麼食物是健康、什麼是不健康的。」
核稿編輯 Xe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