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依舊是中國電影幾近缺席金馬的一年,僅有李維導演的紀錄片《塵默呼吸》、李銘導演的《話語》和黃樹立導演的《當我望向你的時候》兩部短片。此外,美國導演班克萊和薇莉哥倫布斯的作品《流亡者們》,則以中韓混血的華裔美國人,同時也是紀錄片導演的崔明慧為主體,通過公開崔明慧於1989年受託拍攝的記錄影片,再次回顧中國早已閉口不談的禁忌歷史——六四事件。
被困囿在邊界裡的人們,目標是衝出邊界
仔細觀察這次金馬影展播映的唯三部中國電影,不難發現它們其實有共同的目標,雖然被攝者和主題大不相同,但片中人物全都是被困囿在邊界裡的人。
《塵默呼吸》:在塵默裡呼吸,在沉默中死去
《塵默呼吸》記錄的是中國一名因長年在石英粉廠工作而罹患塵肺病的男子大章,在回老家養病後直到他死亡前,生命中的最後時刻。
《塵默呼吸》的調性灰暗,尤其將大章殘破羸弱的病體如實記下,大章是中國無數底層工人的群像總和,他們從未被社會關注,默默工作然後默默死去。
《話語》:人們口中說著的話語,在孩子們腦中反覆響起
劇情短片《話語》則將視角轉向族群議題,以孩童的天真眼光,揭露漢族對新疆維吾爾族的內在歧視。片中漢族小學生陽陽意外結識了剛轉來學校的新疆維族學生艾力,但陽陽的父親卻嚴正警告,維族人都特別狠,他們經常有恐怖攻擊,街上賣切糕、羊肉串的不許買更不許吃!學校其他漢族學生也都私下裡議論紛紛艾力身上有股「味」。刻板印象加上同儕與父親的「話語」,不斷壓迫著陽陽。片中更透過電視報導的聲音,政府對維族人的各種刁難展示維族人的生活困境。
在維族重要的肉孜節當天,艾力邀請陽陽回到市郊住處和艾力的家人一同慶祝。踏入家門之前,陽陽卻遲疑了,父親的話語反覆響起,讓陽陽最終選擇離開。影片最後艾力追上陽陽,兩個孩子只是安靜的走路,踢著地上的石子。漢族與維族的隔閡猶在,中國社會內部族群撕裂的問題仍亟待解決。
《當我望向你的時候》:沒能走上社會所希望的道路,只能就此噤聲
紀錄短片《當我望向你的時候》,以主觀鏡頭拍攝導演自己與母親未曾談論的性別認同問題。初二那年,樹立被母親發現與二十五歲男子的聊天記錄,從那之後母親閉口不提,在那之後樹立經歷了離家、求學,再回到故鄉時,他決定打開相機和母親展開對話。母親表示自己多麼希望能稀裡糊塗地過日子,她告訴樹立,「中國的社會就是這樣子」,光宗耀祖、傳宗接代才是正常的道路。當母親哭著吶喊「都是我的錯,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樹立也只能哭著回應:「這不是妳的錯,妳沒有做錯什麼」。
本片透過導演第一人稱的旁白自述,訴說他獨自流動、遷徙、成為另外一個人的生命經歷。他讓鏡頭正面望向父親母親,卻選擇拍攝自己的影子或是鏡中的自己。黃樹立這個人霎時間成為虛幻的個體,暗示著同志身分在中國社會的噤聲與隱形。
三部電影分別觸及職災、族群和同志議題,彰顯中國內裡他樣的聲音及面貌,片中人物不僅皆是被困囿在邊界裡的人,他們更是試圖衝出邊界的人。深受職災之苦的底層人民,無人管顧;何況新疆、同志這類在中國境內高度敏感的議題,更是少受正視。即使如《當我望向你的時候》已獲得坎城酷兒金棕櫚獎的肯定,相信在中國這樣的影片要被中國人看見,依然相當困難。而這些邊緣群體也只好逃逸邊界,來到台灣或走向世界。
那些被阻隔於邊界外的,回不了家的人們
逃逸邊界的除了這些邊緣群體外,因「六四事件」離開中國的政治流亡者們,更不在少數。這次金馬影展放映的紀錄長片《流亡者們》,就公開了崔明慧導演於1989年受託拍攝海外流亡者們的珍貴錄像。本片採取雙線敘事,展示當年錄像的同時也拍攝崔明慧導演到台灣、美國、法國等地探訪當年的流亡者們。
1989年3月,憑藉《誰殺了陳果仁?》入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的崔明慧導演風光出席典禮現場,但她不知道的是兩個月後,北京爆發了六四天安門事件,隔日的長安街上更出現一名隻身阻擋坦克車隊駛離天安門廣場的「坦克人」。在《流亡者們》中,崔明慧談起這件事時還是難以置信。那時為首的學者嚴家其、學生領袖吾爾開希、企業家萬潤南等眾多被中國官方視為「異議份子」之人,紛紛逃亡海外。
人在美國的崔明慧則用了五十多卷底片,貼身記錄下這群流亡者。她之所以在時隔二十多年後決定公開這些底片,是因為她堅信「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2017年崔明慧到台北拜訪吾爾開希,吾爾開希回憶道,他們當時就只想要求「對話」的可能,豈料事情最後竟演變成如此不堪的境地?吾爾開希在片中說了一句值得深思的話,他說:「我的血統是維吾爾人,我出生在中國,而我選擇成為台灣人。」
就像後來定居美國的陳一諮先生在片中說道:「我始終認為自己是中國來的流亡者,不是華僑,亦非華人。」國族身分認同,一直都是中國流亡者們的生命課題。六四事件過去三十三年了,片中的流亡者們不論活著還是死去,他們終其一生都無法再入境中國回到故土,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被阻隔在邊界之外的邊緣群體呢?
本文經由映画案內所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