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實踐文化影評《小藍》:青春期少女對愛與性的懵懂,譜成一曲愛的初體驗

影評《小藍》:青春期少女對愛與性的懵懂,譜成一曲愛的初體驗

文 / 狐狸電影臭幹譙

如果說《破處》(2020年上映,導演林立書)是用處男的初夜未果,包裝青春遺憾的變奏曲,那《小藍》就真的是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破處」電影了。

圖片來源: 奇葩娛樂

約砲敘事:快樂是自找的

《小藍》用青春期少女對愛與性的懵懂,譜成一曲愛的初體驗,前奏是初次性愛時的以身相許,主歌是發現身體不是愛的最大值,副歌是反覆吟唱愛是什麼,如果身體達到高潮,是不是心理也反之亦然?床上的天長地久,難道只是南柯一夢?接近尾聲的變奏,是一句句「你能不能一直幹我?」我把身體給了你,風景給了他,什麼也沒留下。尾調,是澎湃激昂後的獨自呢喃,在終於能主導性自主的私密空間裡,把頭與身體接上,享受自己給身體帶來的愉悅:享受身體是自己的,快樂是自找的,性愛皆然。

圖片來源: 奇葩娛樂

除了女兒的性啟蒙,母親的性自主同樣也表現前衛。開宗明義將情感寄託在一個又一個的身體上,貪圖片刻歡愉,享受當下親暱,直到甜蜜糖漿逐漸被體液融化,露出酸苦果核,才知道這些關係都有保存期限,總是要還,最後剩下的還是自己。兩代女性都逃不了情關,就相互扶持吧,男人都不可靠,能夠無條件依託的也只有家人了。

探索女性情慾不遺餘力


喜歡《小藍》處理性議題時的開放與大膽,每每觀眾看待性,總是習慣先貼上不雅或骯髒的標籤,對性影像的當事人指指點點,身體卻很誠實的存檔勃發。本片不僅處理了散播私密影像、性啟蒙、性愛分離、性成癮等議題,還對現在高中生的男女關係做出揭露,讓觀眾去重視該年紀的學生,如何需要正確的健康教育,去避免未成年的孩子用性來傷害對方。同樣的,本片也讓單身母親不再只是坐在家裡等女兒回家的苦情角色,而是讓她也能去找尋自己的快樂,讓她愛、恨、受傷,不管什麼年紀,大家都需要愛,渴望有人陪伴,渴望有個像家一樣的關係可以依靠。

王渝萱(右)在電影中大膽台詞「你會永遠幹我嗎?」 圖片來源: 奇葩娛樂

王渝萱和許乃涵的演出各有千秋,前者從樸實、失落、改變、崩潰到找回自己,除了靠著造型的改變外,各時期丟出的眼神和肢體也有所不同,可以看見有別於《該死的阿修羅》的不同樣貌;後者駕馭大尺度床戲與情慾時自然真切(真的是大尺度情慾愛用戶),即便角色設定有所爭議也不會讓觀眾感到反感,一場與女兒大吵的戲也拿捏得宜,不至於讓火藥完全點燃,兩人悶燒的咆哮相當精彩。男生就都表現還好,畢竟是女生的電影。胡志強不知何時才會接到不是痞子的角色。

硬要說的話,我覺得中間突然開始使用交友軟體約炮是有那麼點怪,你也知道其實交友軟體還有一個功能是交友,雖然透過跟陌生人做愛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是很容易被想到的切入點,但那個摩門發生的太突然我還不能詳細說出整個經過。另外就是對轉學生兔子的情感,即使後面有見笑轉生氣的安排,後續就真的說日拋就日拋沒有下文,倒也可憐了這些功能性男仔。

喜歡《小藍》多過《破處》一些,也很讚賞台灣有越來越多女創作者願意拍出女性自覺的作品。
東西很清淡不是A片等級,闔家觀賞可能勉強但三五好友一起看是OK的。


本文授權轉載自 狐狸電影臭幹譙

小人物編輯部:Lori hsieh
核稿編輯:Xenia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影評】神人之家:由神、人與家三個主題所組成的生命之作

導演用極為親密的距離,窺視原生家庭累積的疏離與瘡疤、無奈的命運,與成員們各自面對生命的豁達。說到底,天雖然在看,但做的還是人,無法改變天注定,至少能夠把握當下還能打拼的力氣。

影評《流麻溝十五號》:你我理所當然的自由,是她們從容赴義的微笑換來的

用電影了解一段台灣歷史,是對普羅大眾而言,相對好入門的方式,當我們享受言論自由的同時,也應該認知這一切是多麽的得來不易,是多少人的犧牲奉獻,用汗水、淚水、血水換來的。且用且珍惜,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不要放棄思考,不要被輕易餵養。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視老如寶,青銀共創如何造就世代共榮

Ezchoix是一個銀髮族專屬的資訊分享平台,該團隊希望藉由平台上的銀髮議題更新,讓更多人關注國內高齡化社會的發展狀況及銀髮族的權益議題。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如何能協助銀髮族在年邁之時,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便成為現今的思考方向,而青銀共創便也成為炙手可熱之選。

我們受困於民主社會中的「有閒階級」?

近幾年韓劇流行的精英世界、上層階級與下層階級的對比,引起許多熱潮,在諸多的討論下,我們看見了就算我們在一個看似沒有階級式的民主社會,但仍有隱形的「有閒階級」在引領著我們朝著那個方向前進。

深受氣候變化影響,吉里巴斯81%的家庭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吉里巴斯風光明媚,但也面對著種種困境。全國一半人口(估計為12萬)生活在首都南塔拉瓦(South Tarawa)。該國土地形狀狹長,猶如一個回力鏢,主島幾乎無法容納所有居民。吉里巴斯出生率高(每1000人有26名嬰兒),加上外島居民移居至南塔拉瓦,令當地出現城市化,過度擠迫加劇健康、社會及環境問題。

畢業生求職路途上的燈塔:趙浩宏與《職人》雜誌

迷惘是人生的常態,但為何孩提時的我們能將迷惘正向地轉變成「好奇」,從嘗試當中累積喜好與熱情,年紀漸長卻失去了熱情?《職人》雜誌創辦人趙浩宏認為,強調成績與考試的教育環境,讓學生過早地失去對學習的主權。透過《職人》,趙浩宏要培養人們對世界的好奇與熱忱,讓發光發熱的職人們為職涯提一盞燈。

擁抱自己,把握7點讓高敏族的你更有自信

高敏感族群內心容易出現許多小劇場、經常小心翼翼觀察周遭反應,也容易被所處的環境影響。這些事無時無刻都影響著高敏感族群的內心,但其實,掌握幾個原則,高敏感族群也能看見另一份天賦。

大約翰全麥烘焙:用生活的步調證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一份,對於愛、對於家庭 一份,對於堅持、對於努力 一切,從紐西蘭開始,學習體驗對於自然、健康、純淨的一切 2004年創立於宜蘭的大約翰全麥烘焙,帶著在紐西蘭的經歷回到家鄉,開啟了一段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經營之路。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從無到有,建構扎實世界觀:《人選之人》導演林君陽專訪

林君陽執導的《人選之人》上映不到一週就衝上台灣NETFLIIX收看榜第一名,並受到韓國議員的關注推薦。以「台灣選舉文宣幕僚」為全劇焦點的設定,但不如真實世界狗血的作品,到底如何成功吸引觀眾目光的呢?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下)

出版《男人的愛情研究室:談一場不追不求的戀愛》及《自信力:13堂關於事業、情感、人際關係的自信課的Mr.P,將在本文和讀者分享自身的婚姻觀:當真愛來敲門時,不是從利益為考量,而是因為信任,而決定成為共度一生的夥伴。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上)

本文筆者Mr.P,專為學員打造自信提升課程,以生活作為切入,帶學員在溝通上、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人際之間有著獨樹一幟洞察力的Mr. P也分享了他對婚姻的見解,從常見的婚姻迷思切入,探討婚姻的目的。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Total
19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