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實踐文化《游牧人生》與《阿拉斯加之死》:改變你一生的流浪電影

《游牧人生》與《阿拉斯加之死》:改變你一生的流浪電影

游牧人生》和《阿拉斯加之死》都是以廣闊壯麗的大自然作為背景的流浪電影,我們感嘆人生漂泊不定和命運多舛的同時,卻也不得不屈服於大自然的遼闊和力量,在大自然的映襯下,人類就像被撒下的一粒粒種子,如何生長、從何而來、歸向何處,跌宕起伏一輩子,也不過只是化為塵土。

開著車,她開始自己的遊牧人生

無論是經歷失業、丈夫過世後的《游牧人生》女主角芬恩,還是劇中其他的房車游牧者,大家因為各種緣由,主動或被迫的將房車作為家、打著零工,開啟浪跡天涯的旅程。或許這打破了主流觀點對於「家」的想像與定義,讓無論劇中的角色或戲外的觀眾都難免會為這些游牧者感到同情或憐憫,甚至希望給予他們幫助,但這些游牧者與我們本質上並無不同,我們本就是在人世間不斷漂泊的一葉扁舟。

《游牧人生》劇照 (圖片來源:Searchlight Pictures )

路上的人們,都到了哪裡?

芬恩途中遇見的75歲的游牧者史旺奇,她善良的幫助了車子爆胎的芬恩,並告訴她自己因罹患癌症而時日無多,在人生剩下的日子裡,他不願選擇躺在冰冷的病床上,寧願前往阿拉斯加目睹令自己永生難忘的自然奇觀,度過自己的餘生。

我們半途會遇見許多人,無論我們選擇駐足停留或道別、繼續前行,這都只會是我們人生的其中一站,我們永遠是在路上的游牧者。

《游牧人生》裡的游牧者不只是開著房車四處漂泊的人,更是指所有在人生道路上游牧的旅人。不管是對回憶眷戀不旺的芬恩、嚮往自由曠野的史旺奇,還是回歸溫暖家庭的大衛和將一生奉獻給游牧的鮑伯,每個人都在人生途中不停游牧,不停地找尋心靈的歸屬和寄託。

《游牧人生》劇照 (圖片來源:Searchlight Pictures )

只要被人記得,流浪者哪裡都可以是家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游牧,每個人都是不斷前行的游牧者,我們會遇到許多同在前行的同伴,經歷一次次的告別和重逢,收穫一段段珍貴的回憶。無可避免的,也會有許多遺憾和失去發生,有人因阻礙和羈絆躊躇不前,也有人終其一生沉浸在失去的悲傷裡不願前行,但離我們而去的人事物終究會化成回憶停留在時光裡,留下的人卻不得不離去。

就像芬恩的父親所說「What’s remembered lives」,只要依舊有人記得曾經存在過的人事物,這些回憶便會永垂不朽,陪伴仍在路上前行的我們。

「家」是給予我們安全感、歸屬感的地方,是能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替我們遮風避雨的所在,無論它是以何種形式存在,只要我們能在這裡感受到全然的舒適和安心,都能成為我們的家。

即使對許多游牧者來說,踏上一人一車四處漂泊的原因是出於大環境所迫,但也有許多人最終因此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例如女主角芬恩在劇中說出的「我不是沒有家,我只是沒有房子。(I’m not homeless, I’m just houseless.)」房屋只是乘載著這份安全感的媒介,這個媒介可以是房車,當然也可以是其他形體,房車之於人的意義,就像房屋之於一般人的意義。

由此可見,游牧者們不需要人們因此可憐或同情他們,因為他們的心是富足的、有歸屬感的,房車甚至可以將他們帶至海角天涯,讓他們去到更遙遠的地方看到這個世界的美妙之處。

《游牧人生》劇照 (圖片來源:Searchlight Pictures )

追求自由與死亡的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彷彿是渴望心靈自由的追尋者們的必訪之地,《阿拉斯加之死》中的克里斯雖與《游牧之地》中的史旺奇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和動機,但他們對自由的追求和嚮往極為相似。1992 年,戶外文學作家 Jon Krakauer 在阿拉斯加的一輛報廢巴士裡發現 Chris 的遺體,後來 Jon Krakauer 受雜誌之邀而展開調查,開始撰寫客觀報導,並在 1996 年出版成紀錄文學《Into the Wild》。導演 Sean Penn 看到這個故事想將其拍成電影,但痛失親人的 McCandless 家族不願意將這個故事被拍成電影,於是導演等了將近 10 年,終於進行拍攝。

故事描述一名以優異成績於大學畢業的克里斯多夫・麥肯迪尼斯(Christopher McCandless),拋棄大好的未來,毀了自己的所有證件,斷絕與親人、朋友的所有聯絡,將所有的積蓄捐出,踏上追尋自我存在價值的旅行。年輕的克里斯帶著對社會滿滿的怨懟,對父母的不諒解,以及對自我的迫切追尋,毅然決然踏上前往阿拉斯加荒野的旅程。從他與途中認識的摯友Wayne、退休老兵Franz的對話中,可以看見克里斯毫不掩飾的反社會觀點,和他前往找尋靈魂核心的堅定決心。

Franz的那句「當你選擇原諒,心中便有愛,當心中有愛,上帝的光芒便照耀著你」,就像他讀懂了克里斯對家庭的埋怨和對社會的不滿後,對他的一句忠告與提醒。但或許與人類追尋自由的天性相同,固執也是人類的一種劣根性,真理總是需要透過實踐和親自尋找,才能使人徹底醒悟、明白的。

阿拉斯加之死 (圖片來源:Quotesgram)

克里斯最終在阿拉斯加荒野的一輛廢棄巴士裡,度過了生命最後的幾個月,遠離雲煙和塵囂,寄情山水、曠野與自然,透過書本和大自然,完成對自我的探索。最終他在日記裡寫下一句話“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快樂只在與人同享時才真實),生命走到盡頭,看著窗外的壯麗景色,他也想讓父母與他一起共賞。他順利的完成這趟旅程的終極目標,即使最後意外葬身荒野,我想,他也是滿足且無憾的。

阿拉斯加之死 (圖片來源:Paramount Vantage)

“I had have a happy life and thank lord.
Goodbye and may god bless all.”

克里斯在木板上刻下人生中最後一段文字,便在他生活數月的公車上靜靜的等待死亡。他從一個憤世嫉俗的反社會青年,到生命的最後,他能坦然接受所有的規勸、放下成見和怨恨,不僅與家人、社會進行和解,也與自己的所有情緒、缺點坦承以待。

每個人心中,或許都有一片阿拉斯加的荒野,是無論任何人、任何事物都無法填補、替代的風景,是我們一生的堅持和追求,也是我們最享受、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像《游牧人生》的女主角芬恩,她在孤身一人的旅程中適應孤獨、享受孤獨,即使曾有過幾次短暫的駐足、停留,也曾羨慕別人有家人、房屋及安穩生活,面對妹妹和朋友的慰留,她也曾心動過,但她逐漸發現,那終究不是自己的家,也不是自己最終的歸宿,只有在她的房車上,她可以安穩的睡覺,更可以無拘無束地做自己。

(圖片來源:Searchlight Pictures/Quotesgram)

但無論何種選擇,都有不同的成本和代價需要承擔。現代人為了一間安身的房屋,時常需要背負巨額貸款,若是想要跳脫於社會框架和主流框架外,追求心靈的解脫和舒適,而去選擇不同形式的「家」,卻必須承擔眾人的異樣眼光和驅逐,例如劇中的游牧者們,需要透過工作或付費取得一個車位,否則就會受人驅趕。

「家」的形式不只有一種選擇,人生中許多事情也是如此,不只有一種結果或一種答案。大衛在游牧旅程中重新投向家庭的懷抱,鮑伯找到畢生志業和使命,芬恩也帶著被回憶充實著的內心踏上游牧之旅,在荒野找到生命出口的克里斯也獲得超越肉身的心靈富足。

只要心之所向,人生沒有絕對的標準,值不值得,只有自己才能夠評斷。

實習編輯: queenie
核稿編輯:Xenia / Lori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尼泊爾與悉達多教會我的事(上)

到尼泊爾這件事引起了家裡長輩的擔心,但我們要認清的是,我們不該只怪罪某個國家的危險,而是要有責任地保護自己。

尼泊爾與悉達多教會我的事(下)

「志工」需要理解到,你在幫助的不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而是和一個和你我沒有什麼不同卻又沒有交集的人,分享彼此的世界。這次的尼泊爾行提醒了我,這輩子一定要更謙卑地去服務世上的人。

「冷漠」反而是好事?要想好好生活,我們都要學會「適度冷漠」

當我們站在他人的立場體會對方的情緒,我們會感到自己被他人信任,產生一種崇高感,也加深我們和傾訴者的連結感,讓我們內心深處湧出一種獨特的快樂。但當這種同理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直到我們內心無法承受時,我們就會發展出一種「冷漠」來保護自己。

《奇蹟車站》:要學會擁有,必先學會接受失去

電影請來人氣動畫《你的名字》導演新海城十歲愛女新津知世,飾演女主角沙也加搭檔可愛白色柴犬露露。透過由《在咖啡冷掉之前》女星有村架純的旁白,交錯編織沙也加的現況與回憶片段。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大約翰全麥烘焙:用生活的步調證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一份,對於愛、對於家庭 一份,對於堅持、對於努力 一切,從紐西蘭開始,學習體驗對於自然、健康、純淨的一切 2004年創立於宜蘭的大約翰全麥烘焙,帶著在紐西蘭的經歷回到家鄉,開啟了一段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經營之路。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從無到有,建構扎實世界觀:《人選之人》導演林君陽專訪

林君陽執導的《人選之人》上映不到一週就衝上台灣NETFLIIX收看榜第一名,並受到韓國議員的關注推薦。以「台灣選舉文宣幕僚」為全劇焦點的設定,但不如真實世界狗血的作品,到底如何成功吸引觀眾目光的呢?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下)

出版《男人的愛情研究室:談一場不追不求的戀愛》及《自信力:13堂關於事業、情感、人際關係的自信課的Mr.P,將在本文和讀者分享自身的婚姻觀:當真愛來敲門時,不是從利益為考量,而是因為信任,而決定成為共度一生的夥伴。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上)

本文筆者Mr.P,專為學員打造自信提升課程,以生活作為切入,帶學員在溝通上、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人際之間有著獨樹一幟洞察力的Mr. P也分享了他對婚姻的見解,從常見的婚姻迷思切入,探討婚姻的目的。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善用通訊軟體,替親子關係增溫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雖然「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面對傷痛,揭開疤

近期紅遍台灣的首部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創新題材看見台灣政治方面的議題,角色們貼近生活與選舉時事,並展現了在選舉其中的衝突、合作等寫實生活的問題,而其中「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不僅是全劇的經典台詞,更帶出了觀眾共鳴的去看見社會狀況。

少子化衝擊下,高房價問題有望趨緩嗎?

台灣房市在百年大疫的挑戰中逆勢成長。2021到22年中,全台灣共有35萬件房子被買賣轉。榮景另一邊,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嚴峻的少子化。而少子化帶來的首購族減少,是否會影響房價,讓我們分析一下。

向《關鍵少數》學習:放下恐懼,在AI浪潮中尋獲新機

當AI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浪潮,恐懼、排斥、焦慮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唯有直面害怕的源頭,將焦點放在如何利用AI增強能力、如何更進一步掌握科技,人機共存的未來才得以展開。

打造一部自然真實的台劇:《人選之人》編劇簡莉穎、厭世姬專訪

簡莉穎擁有多年的劇場編劇經驗,而厭世姬是網路知名插畫家,兩人選擇以「文宣幕僚」作為編劇主題,表面上呈現出台灣獨特選舉文化的熱鬧、荒謬、緊湊,但實際在故事面則涵蓋了性別平權、家庭與工作的平衡、職場性騷擾、理想與務實的矛盾等等議題。這一切的緣起,都跟兩人的生活經驗有關。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