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實踐文化新課綱白老鼠的自白:理想,需要更好的實踐力

新課綱白老鼠的自白:理想,需要更好的實踐力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這句話實在很適合做為108課綱首代白老鼠的我們。面對一個尚未完備的制度,我們有很多犯錯重來的機會,也有不少漏洞和灰色地帶可以蒙混過關;但也是這個漏洞和意外百出的制度,使我們感到徬徨和茫然,因為沒有前例可依循,一切都必須依靠自己摸索,在模糊不清的規則中尋找生存之道。

我們是最困惑也最茫然的一群人,不像學長姊面臨末代指考背水一戰的決絕,也不同於學弟妹們踏著前人腳印的穩健,很多時候我們甚至找不到方向,未知的未來充滿太多不確定因子。

這是一隻白老鼠的自白,僅講述筆者的所見所聞,可能代表不了所有人,只是提供一個大時代下的小人物觀點。

圖片來源:中華民國教育部

分擔或負擔?──學習歷程檔案

按照中華民國教育部的說法,學習歷程檔案的初衷是為了減輕學生在高三準備備審資料的壓力,能夠在高一高二時就養成紀錄學習歷程的習慣,每學期上傳數個檔案,可以是課內作業或報告,也能是參與課外活動的所得。高三參加大學面試時,再從上傳的檔案中勾選出幾項,作為面試時的備審資料。

教育部的美意是將高三一次整理高中三年資料的負擔,平攤到各學期,然而事與願違,作為一名學測後正在整理備審資料的高三生,筆者並不認為如今身上的擔子有比學長姐輕多少,依然要針對志願科系寫自傳、學習歷程綜整心得,或是一些科系要求交出千字小論文。所以筆者反倒覺得學習歷程檔案是增加了高中生每學期的負擔,紓解高三生壓力的效果十分有限。

而學習歷程檔案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可能因此引發軍備競賽,拉大城鄉與貧富差距。都市裡重點學校有機會接觸到更多資源,也就能寫出更光鮮亮麗的學習歷程檔案;社區高中的學生在這方面則遜色不少,沒有學校主動提供的資源,需要自己另尋出路。

此外,學習歷程檔案也引發大家的功利心態,這點在社團選擇上展現得格外明顯,筆者身邊許多同屆和學妹,由於考慮到未來展示給教授的學習歷程檔案內容,捨棄興趣加入學術型社團。因為在我們的揣測裡,大學教授一定會希望看到你的學習歷程檔案裡,有愈多跟該科系相關的內容愈好。因此如果你在高一時就找到自己未來的志願,那你就能全心全意專注於參與該領域的活動,寫出正中教授下懷的學習歷程檔案;反之,若你遲遲無法確定志向,在這方面便會非常吃虧。可一個才十幾歲的青少年,又能多肯定自己的目標?究竟這是不是侷限了年輕學生對未來的探索和想像?

大學教授們對於這諸多質疑都給出十分冠冕堂皇的答案,不斷強調學習歷程檔案的發想是為了呈現每個學生的獨特性,絕非累積漂亮履歷的軍備競賽。在這裡筆者想誠摯的告訴各位教授:與其在理念層面說服我們不要有這樣的想法,還不如採取具體的行動,先處理眼下已經發生的問題:那些已經在進行中的軍備競賽、已經產生的功利主義。請走出象牙塔,來教育現場看看這些真正受到影響的學生和基層教師吧。

課本裡的茶壺風暴:「螺旋式」課綱

除了學習歷程檔案,108課綱的課本爭議,早在筆者進入高中前便鬧得沸沸揚揚,其中討論度最高的便是歷史課本。輿論關注的重點大致可分為兩個方向,一是108課綱將歷史課本從編年體改為主題式教學,另外則是第二冊中國史被改為東亞史,加入日本、朝鮮和越南的歷史。

根據筆者這三年來的親身經驗與觀察,前者被大部分學生所唾棄的不外乎敘事過於零碎,導致吸收不良。在對整個歷史脈絡不精熟的情況下,主題式教學確實很難讓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而學校老師的教學方式和課本的編排,其實仍然是以時間順序法教授該主題(如人口移動、官僚體制的變化等)課程;而一個主題在課本中會被拆解成數個單元,單元間甚至會插入不同主題的內容,如此雜亂無章的課本編排,實在很難不讓學生感到困惑。筆者認為,這有可能是大家還卡在從舊課綱編年體到新課綱主題式的尷尬階段,因此誕生目前這本編年體不成、主題式不就的四不像課本。

至於後者,不少人認為將中國史改為東亞史是「去中國化」,筆者對此倒是持不同的看法。以中國在東亞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課本裡想不多提都很困難。而新課綱歷史課本裡的中國史之外的東亞史部分(日本、朝鮮和越南史),仍以敘述該三國與中國的互動為主,依然是從中國的視角看東亞。先不論這是否落入「大漢沙文主義」的窠臼,至少這本課本與想像中的「去中國化」相去甚遠。日本、朝鮮和越南三國歷史在課本中的篇幅極小,敘述也相當淺薄,感覺只是為了應付過審而加入的內容,很難讓學生學習到其中的知識並引發思考。

說完歷史課本,再來就是今年學測被稱為「史上最難」的數學。在108課綱的設計下,數學在高二後被分為數A和數B兩組,自然組和商管相關大學科系參採數A,文法科系等社會組科系則參採數B,但偶爾也會發生你以為該參採數X的科系其實參採數Y的情況,只能說大學端的數學參採實在是五花八門,令人眼花撩亂。而這也代表如果志願橫跨這兩類校系的學生,在學測時必須選考兩科數學,且這兩科數學有互不包含的單元,若跨考數A和數B的學生得另外花時間去補修沒有學到的內容(筆者是苦主之一)。還有許多人是在高二時因為不確定未來志向,所以先選擇內容較多且艱深的數A,也因此常發生該生後終選擇了參採數B科系的情形。

除了歷史和數學的亂象,國文課本裡的古文比例也十分值得一提。先撇開究竟該不該「去文言文」不談,108課綱的國文課本從原先舊課綱收錄的古文30篇改為古文15篇,被從課本正文刪除的古文文章被歸入「補充文選」,成為所謂「A級選文」,意指大小型考試題目中的常見古文。

如此筆者不禁想問,那為何要將這些「A級選文」踢出課本正文?筆者在此提供兩個解決方案:一是讓這些A級選文重回課本正文中,畢竟考試需要不能不讀;二是把古文連同在考試中的占比刪得徹底點,才不會存在現在這種課本內容和考試題目有落差的現象。考試題目和課本內容有落差,恐怕就是108課綱首代學生總是在面臨的尷尬情況。我們拿著新課綱的課本,出題老師出著舊科綱的題目;課本被老師嫌過於簡單,題目被我們認為超綱太難。

或許我們都沒有錯,我們只是活在青黃不接年代裡的無奈人

圖片來源:photoAC

路漫漫其修遠兮:冗長混亂的升學過程

讓筆者起心動念寫下這篇文章的契機,是在準備學測和大學面試所遭遇到的諸多混亂。108課綱的國英兩科在學測就一試定終生,分科測驗(指考的變體)未將國英列入考試科目,此舉美其名曰減輕學生的壓力,實際上增加了更多心理負擔。如果在學測時考砸國英兩科,便失去了過去能在指考翻盤的機會,筆者身邊許多同學便因此做好了重考的準備。

其中最令筆者感到煩心的,是新課綱上路後,大學面試的時間從過去的四月推延到五月,這意味著至少要在六月,才能確定自己是否有大學可念。而七月便要進行分科測驗,這代表我們要在考試前一個月,方能確認自己是否要參加分科測驗,從三月公布成績,到五月參加面試、六月確認是否獲得大學錄取通知這段期間,學生必須同時準備分科測驗和大學面試,承受雙重煎熬。

必須承受雙重壓力的情境不只如此,108課綱規定繁星推薦所計算的成績包含高三上第五學期的平常成績,這是為了「使高中生在高中三年有更完整的學習」,但也表示有意以繁星方式進入大學的同學們,需要邊準備學測邊應付期中各大小考,再次面臨兩面夾擊。面對雙重困難似乎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我們往往在一件工程尚未告一段落時,便要考慮起下一步該何去何從,不是我們不想專注在當下,是我們兼顧不來每一項要求,卻也無法輕易做出取捨。

政府應盡可能地提供一個真正公平的制度

坦白說,筆者在最初對108課綱的諸多改革持正面態度,畢竟任何改革的成效很難立竿見影,尤其是教育。筆者認可108課綱設置的初衷,能肯定那些「呈現學生獨特性」、「培育素養與思辯能力」的理想,但新課綱在實踐面上有太多需要修正的缺陷,我們不能忽視這些待改進之處,自欺欺人的粉飾太平將使我們的教育無法進步。

「能力強的人,無論面臨任何改變都能吃得開。」

這是筆者在成長過程中常聽見的一句話,當面臨新課綱上路的重大轉變時,也被如此勉勵,並奉此為圭臬努力拚搏。但一個健康完善的教育制度不能只服務於金字塔頂端的學生,不該使一個「人才」的形成取決於他背後的社會資本或運氣,政府應盡可能地提供一個公平的教育環境,讓出身各社會階層的學生都能一展長才,這才是為一個社會作育英才之道。

即使新課綱擁有諸多弊病,筆者依然不認同許多支持「廢除新課綱全面回歸聯考」的聲音,一項新政策甫上路難免會面臨不少波折,我期待的是從這些已經犯下的錯誤中汲取經驗並加以改善,以建立一個健全的教育環境,絕非因為遭遇挫折便矯枉過正地將一切打回原形。我們需要的是不逃避並直面當前困境的解套方案,而非象牙塔和廟堂裡遙遠無力且流於表面的精神喊話。我們都想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遙望世界,但更多時候,我們必須用自己的血肉堆疊成巨人的形狀。

而我希望這些血肉沒有白白犧牲,能確實讓後人得以眺望遠方。

本文經高中生看世界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實習編輯:黃勤
核稿編輯:Xenia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讓身體跟心都走慢一點,甩開資訊爆炸時代的過度焦慮

在成功學書籍獨佔暢銷排行榜鰲頭、大至紅毯造型小至家居穿著都要受病態美學評判、固守電腦手機平板面前太久遭致許多文明病的時代,我們要如何在不安、恐慌與焦慮潛伏的世界裡保護自己?或許答案遠遠比深呼吸喘口氣要複雜。

猴硐不只有貓,更有滿山滿谷的礦坑

高中生看世界翻轉一般人對於猴硐的印象,講述了自己看見的,貓村之外的猴硐。

一起聽團吧!充滿人情味的台灣獨立樂團現場

近幾年來,台灣的非主流音樂發展迅速且蓬勃,無論是在社運場合為人所知的滅火器、抱回金曲大獎的草東沒有派對、有「懷孕搖滾」別稱的落日飛車等等,就連今年金曲獎的入圍名單之中,也出現許多組獨立製作的樂團及歌手,風格迥異、個性鮮明的創作者們不勝枚舉。而獨立音樂也在網路串流平台的推波助瀾下,以嶄新的姿態被廣大樂迷們所聽見,也因此感動了無數愛好音樂的靈魂。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深受氣候變化影響,吉里巴斯81%的家庭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吉里巴斯風光明媚,但也面對著種種困境。全國一半人口(估計為12萬)生活在首都南塔拉瓦(South Tarawa)。該國土地形狀狹長,猶如一個回力鏢,主島幾乎無法容納所有居民。吉里巴斯出生率高(每1000人有26名嬰兒),加上外島居民移居至南塔拉瓦,令當地出現城市化,過度擠迫加劇健康、社會及環境問題。

畢業生求職路途上的燈塔:趙浩宏與《職人》雜誌

迷惘是人生的常態,但為何孩提時的我們能將迷惘正向地轉變成「好奇」,從嘗試當中累積喜好與熱情,年紀漸長卻失去了熱情?《職人》雜誌創辦人趙浩宏認為,強調成績與考試的教育環境,讓學生過早地失去對學習的主權。透過《職人》,趙浩宏要培養人們對世界的好奇與熱忱,讓發光發熱的職人們為職涯提一盞燈。

擁抱自己,把握7點讓高敏族的你更有自信

高敏感族群內心容易出現許多小劇場、經常小心翼翼觀察周遭反應,也容易被所處的環境影響。這些事無時無刻都影響著高敏感族群的內心,但其實,掌握幾個原則,高敏感族群也能看見另一份天賦。

大約翰全麥烘焙:用生活的步調證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一份,對於愛、對於家庭 一份,對於堅持、對於努力 一切,從紐西蘭開始,學習體驗對於自然、健康、純淨的一切 2004年創立於宜蘭的大約翰全麥烘焙,帶著在紐西蘭的經歷回到家鄉,開啟了一段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經營之路。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從無到有,建構扎實世界觀:《人選之人》導演林君陽專訪

林君陽執導的《人選之人》上映不到一週就衝上台灣NETFLIIX收看榜第一名,並受到韓國議員的關注推薦。以「台灣選舉文宣幕僚」為全劇焦點的設定,但不如真實世界狗血的作品,到底如何成功吸引觀眾目光的呢?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下)

出版《男人的愛情研究室:談一場不追不求的戀愛》及《自信力:13堂關於事業、情感、人際關係的自信課的Mr.P,將在本文和讀者分享自身的婚姻觀:當真愛來敲門時,不是從利益為考量,而是因為信任,而決定成為共度一生的夥伴。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上)

本文筆者Mr.P,專為學員打造自信提升課程,以生活作為切入,帶學員在溝通上、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人際之間有著獨樹一幟洞察力的Mr. P也分享了他對婚姻的見解,從常見的婚姻迷思切入,探討婚姻的目的。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善用通訊軟體,替親子關係增溫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雖然「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面對傷痛,揭開疤

近期紅遍台灣的首部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創新題材看見台灣政治方面的議題,角色們貼近生活與選舉時事,並展現了在選舉其中的衝突、合作等寫實生活的問題,而其中「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不僅是全劇的經典台詞,更帶出了觀眾共鳴的去看見社會狀況。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