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社會實踐文化同桌共食,心卻在天涯:透過一餐飯揭穿華人含怨的和諧

同桌共食,心卻在天涯:透過一餐飯揭穿華人含怨的和諧

255,324FansLike
119,979FollowersFollow
7,421SubscribersSubscribe

清明連假的到來,有些人和家族共同掃墓、聚會;和家人一起出門旅遊,這可能是一年中除了過年,可以和全家族見面的機會。我們寒喧,噓寒問暖,又或者見到很叫不出輩份的親戚、長輩,不熟悉的家人,華人社會以家為中心卻彼此陌生的情形,其背後的社會價值、歷史與家庭組成背後的含義,我們有發現嗎?
而是否每一個家庭,都能在節日一起開心的度過?又或者,原本看似和諧的家庭,當我們面對著家族中的「大事件」導致關係破裂,在過去的爭執,今天埋藏心底的傷痛,一家人能夠放開過去的恨,完整地在家中度過節日嗎?難道這就是華人希望「家和萬事興」的珍貴之處?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壓抑的感情,形成了解不開的怨。
或許,我們可以透過一粒米、一餐飯開始,看見華人文化社會中的脈絡。

體會日常中的每一個小細節,可以從吃開始。圖片來源:政駒實業|光年映畫《河畔小日子》劇照

食與時,透過飲食看見民族發展

「吃」是我們每天在做的事,在飲食中也可以看見民族文化、歷史的連結。人們的飲食從「我」的生存出發,連結到自然生態與文化,進而看見社會結構。

一、首先,是「有何可吃?」這是地區限制和影響了機會的發展,同時也影響了選擇性,中國最早的文明其實是來自北方「不種稻」的,直到公元前2000-2150年,水稻才從印度傳到中國,而普及的水稻種植加上北方外族的入侵,使得中國的生活中心從北方移至南方。

二、處理食材的方式:透過處理食材的方式可以看見當地的生活狀況,例如印度多辛香料的調味,因為當地的水源不乾淨。

三、「怎麼吃」吃食物的習慣與方式:從吃東西的選擇工具可以看見當地文化發展的特色,多數人的生活習慣,習慣成為一種支配,並可以由此看見各民族的文化差異。例如台灣人吃東西很快,主要停留在溫飽與生存方面;歐洲吃了好幾個小時,已將吃東西的層次放在享受。而工具的選擇:西方以畜牧為主,因此有大量的肉,所以使用叉子;印度以手為主,因為這是接近上帝的方式,同時也向吸允母親的乳汁一樣,代表這一切食物是由大地之母運行出來的;華人以筷子為主要工具,因為中國適合發展內陸,種稻米為主,因此肉食不用多,可以切成小塊小塊的,然而筷子與華人的共食文化,限制了人的餐桌禮儀,也形成而後壓抑的心理。

四、和誰吃?從中華的共食文化、圓桌禮儀和隨後發展出的筷子,可以發現中華文化注重家庭、宗族等團體感,而西方則是重個人主義。

由上述四點可以看見,飲食習慣和自然生態會影響個人和社會結構,而習慣會帶來文化,從個人到集體,中華社會的共食文化和餐桌禮儀逐漸延伸,「同桌飲食」變成一種華人社會獨有的「群集綁架事件」。

全家坐在圓桌上吃飯,吃的東西講究,吃飯禮儀也是講究的。圖片來源: 中央電影公司、雄發電影公司‎《飲食男女》劇照

自然環境的發展型塑出華人「濃情的社會」

自然生態環境決定了社會發展的「低點」和「高點」,例如:蒸汽機的發展和普及,衝撞了社會結構,而這種突破的過程是在每個社會、時代以物質社會為基礎的「底」和「頂」,進而看見當時社會的「空間使用與安排」、「時間觀、生活的節奏感」,在以農業為主的華人社會,他們的時間觀念模糊,重視「時辰」,生活的步調是跟著四季走的,這是不同於現在資本社會被壓縮的時間。

因為種稻,產生世代的定居,和鄰居們彼此熟悉,形成低度流動的社會,由此可見華人的「穩定性」。同時,不同於畜牧與遊牧,他們分清楚你我的界線,因此發展出法律的社會。而我想我們現在都受到「穩定性」的影響,考公務員是想要有穩定的薪水;拼盡了全力買房,想要有穩定的家。

在世代定居與低度分工的分享情誼,華人社會產生出「沒有人是陌生人」的現象,人們彼此熟悉,甚至熟悉到不需要文字就能溝通的狀態。種稻的文明,不只帶來的飲食習慣上的變化,同時也帶出了華人以「情」為主的社會結構。

圖片來源:美商華納兄弟公司《白米炸彈客》劇照

何為家?含怨的和諧:華人社會家的運作邏輯

在「家」的定義上,華人社會的家的界線是不清楚的,而家人的定義對於每個人來說也是不同的。

在人類學中,家的定義是「由親子構成的生育社群」,然而在現實層面中,並沒有那麼簡單,家庭並非只有生育功能,反而是還有高度複雜的功能目的,例如經濟、宗教等,而功能愈多時,則家庭的負擔愈沈重。

若現在有一張喜帖寄到你家,上面寫著「歡迎闔家蒞臨」。那麼你會邀請哪幾位家人一起去?
在華人社會中,家庭包含的群集相當廣大,因此在每次婚禮前都要不斷確認來的人數。
從結構面來看,華人的家族概念跟西方的家庭概念是不同的,華人社會注重的是家庭成員之間「有血緣關係」,其中的結構錯綜複雜,人和人間的關係也複雜,但由於華人私有的「慾望」與「儒家道德底線」互相拉扯,要井然有序地維持表面的人們,內心有許多的小劇場誕生。在傳統華人文化中,父母和子女之間不常說「我愛你」。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對彼此沒有情感。華人傾向於以更含蓄的方式表達他們的情感,並重視行動勝於言辭。相反地,他們有特殊的概念來表達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期望關係。子女向父母表現「孝」,而父母向子女表現「慈」。這些關係帶有道德要求。以「孝」為例,它有一套道德標準,稱為「孝道」,被視為一種「道」,具有各種行為規範。

相對的,在西方的家庭概念就單純許多。

一家人混亂難堪的冬至團圓飯,成了一家人王不見王作為開端,這也在每個家人心中留著些許遺憾。圖片來源:香港亞洲電影節協會《過時・過節》劇照

華人家庭的發展和型塑

從功能面來看,西方的家庭的功能因為簡單的結構而受限,在社會中以「團體格局」為主,人的個體分明,每個人的權利義務相當清楚。
華人社會則不然,家的功能除了生育更包含了經濟(家族事業),而由父系為主軸的血緣關係也開啟了華人獨有的文化,家族事業的傳承不信任外人,因此事業體系經營愈大,家會愈大。而這也形成了「氏族」的觀念,以父系為單係的血緣原則,連女兒一輩嫁出去後就成為了「外人」;同時,也因為家族事業體的需要,整個家族進而黏在一起,創造出大的事業體,產生了「堂」。
也因為事業體系的需求,因此華人社會的家是「講紀律的家」。垂直軸的父子世家的事業體的核心,縱向軸的夫妻則是輔助家族事業體,因此身在弱勢的女性生出兒子便可以進入主軸(垂直軸)內,也因此有「母以子貴」的文化出現。並且,事業是講求效率的,因此在華人社會「感情」遭到排斥,夫妻要相敬如賓,要依著理互動。從事業到效率、紀律再到排斥感情。這是華人家庭的典型運作模式。華人以和為貴的標準,其實只是一種表面的「和」。

以女性支撐起的家。圖片來源:彼此影業股份有限公司《孤味》劇照

家-重新反思關係、悔恨與原諒

我們都不可否認,社會一切的開始都起源於家,家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在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早在古代,華人並沒有「國」的改念,國只是家的放大版,精神的同構性(封建、傳承的概念),才是家構成社會的主體。
然而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早在全球化、迎接西方思潮的觀念下,拋開了以往的束縛,但卻仍在一些傳統的禮俗習慣、抑或目前我們遇到的某些問題、困境時會作出的決定,可以看見過去從一個農業社會的發展,成為傳統華人「含怨的和諧社會」的影子,我想,這正是根深在人心,已經成為我們血液的一部分的模樣。

一粒米帶出的,不只是歷史中,華人的樣子,更是形塑出我們今天的模樣。在過去的農業社會中,人們和自然是有所連結的,透過這樣的進程,我們不僅更能了解集體文化,也更了解我們在生活中無以言說的、流動在身體中的文化DNA。同桌飲食,即是古時社會的增幅,或許有一天我們不再只是因為「需要」團圓而團圓,當我們能夠訴說對於彼此的思念和愛之時,也能夠解開家庭成員間,那些微妙又充滿怨懟的繩結。

實習編輯:鄭巧筠
核稿編輯:Lori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承載故事的人-劉冠廷:Be water 像水一樣清澈,有無限的可塑性

劉冠廷,以《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聖筊》入圍第58屆金鐘獎男主角獎,而近年來在台灣掀起一波「冠廷宇宙」使大家漸漸看見他背後的努力與對於演戲的每一分執著,他是一個承載故事的人,像水一樣,有無限的可塑性。

奮力浮出水面的YouTuber金魚腦:環保不需要厲害,只要持續就有力量

兼具環保、旅遊、生活的YouTuber金魚腦,以燦爛陽光的形象,親民的推廣環保議題,除了經營YouTube頻道外,還開了一家無包裝商店,期待自己的理念能在生活中落地生根,進而影響更多人。

在藝術與戲胞中栽種人生:最有號召力的90後網紅「張藝」

2016年因嘎嘎台合作推出的《植不起的實驗室》而開始有了知名度的張藝,在網路世代中,常不禁會讓人停下腳步細細品嘗他作品中的矛盾美感與細膩,但他始終不被任何身份所框架,並且一直在尋找自己。

山道猴子背後的魔性插畫:帶你認識經典迷因「wojak」的流派

最近廣為流傳的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而片中人物皆採用Wojak迷因漫畫角色呈現,深受2019年流行的網路迷因Wojak漫畫的啟發,而這樣的漫畫系列主要呈現了不同Wojak角色之間簡潔的互動情節,在影片中,Wojak漫畫則成為了基本元素,用以為每個角色賦予特定的屬性和性格塑造,也因此透過諷刺的方式成為這個世代的感觸。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re Articles

謝馥如諮商師:結婚不是人生的必修課,婚姻不該是關係間的枷鎖

婚不婚看個人,結婚與否各有不同說詞與見解,當你質疑人類為何要結婚?又存在著為何不結婚?這情感層面的拉扯是正常自然的,因為你是情感的動物,過不了情字這條路。

【集眾人之力的年末盛典:社區共好的「鬆勢三日節」12月揭開序幕】

彰化社頭,這個台灣的織襪之鄉,一場由地方青年發起的盛會【鬆勢三日節】即將於年末拉開帷幕。這是一場結合傳統產業、社區共造、品牌經營的匯集之地,各式各樣的想像在這裡發生,共同要為社頭這個地方繪出一段充滿活力的週末。

雲玩家、雲讀者、雲觀眾,到底有沒有資格發表意見?

雲玩家讓人詬病的原因就在沒明明沒有接觸過遊戲,僅僅是透過影片、實況和評論就上網與其他人討論或是發表意見。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不懂裝懂」

走出翻拍即崩壞的魔咒,《航海王》真人版的不俗表現與未來發展

動畫《航海王》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觀眾們喜歡草帽小子一夥人的性格,也對他們在偉大航道的冒險感到熱血沸騰。而當作者尾田榮一郎宣佈要真人化時,許多人不免擔心會崩壞,不過如今卻似乎繳出不錯的成績。

AI翻譯當道:有了科技與人工智慧,我們還需要學英文嗎?

在AI還不風行的時代,翻譯是一項有系統的專業,學會第二外語對於探索世界如虎添翼。然而當科技發展至人類能不透過學習,僅操作即時翻譯AI就能使用第二外語時,則挑戰了學習本身的核心價值。

承載故事的人-劉冠廷:Be water 像水一樣清澈,有無限的可塑性

劉冠廷,以《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聖筊》入圍第58屆金鐘獎男主角獎,而近年來在台灣掀起一波「冠廷宇宙」使大家漸漸看見他背後的努力與對於演戲的每一分執著,他是一個承載故事的人,像水一樣,有無限的可塑性。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宮崎駿用一部《蒼鷺與少年》走遍我們的人生

「這是最後一部」在2013年時曾經表示自己不再投入長篇動畫的宮崎駿宣言,在後期被打破最後一步的發言,又開始製作新動畫。 而這次在2023年耗費多時完成的動畫作品,其風格和劇情的安排卻呈現兩極化的結果。

出道30年,從電視明星變為網路紅人之路:斯斯感冒膠囊御用明星「羅時豐」

你聽過「感冒用斯斯~咳嗽用斯斯~」的廣告嗎?在電視中唱著廣告歌曲的羅時豐出道時是台語歌手,卻不甘於被標籤定義,54歲的他現在甚至經營起Youtube,成功迎來演藝事業第二春。

連小勞勃道尼都認證,用瓦楞紙做出鋼鐵人的藝術家鍾凱翔

紙雕藝術家鍾凱翔從喜愛昆蟲的孩童時期開始,便以紙材探索創作,還成功做出1:1等比例的鋼鐵人模型。儘管受到質疑,他始終忠於自我,不曾改變作品的風格,而這份堅持不成功吸引了小勞勃道尼,也吸引了世界。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