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專題AI取代藝術家時的世界會怎麼樣?(下)

AI取代藝術家時的世界會怎麼樣?(下)

上篇對於AI藝術家的反思,接著還有三個觀點與想法提供給在焦慮時代下,因為AI產生變化的工作者們與大眾。

AI藝術家先驅Mario Klingemann的作品《Memories of Passersby I》。圖片來源:ONKAOS

五、AI繪圖帶來的代價:商業廣告意識形態的介入

人類的歷史告訴我們,科技進步取代舊有人力,並不會使得整體社會的產能下降或技術倒退。因此我並不擔心AI會導致文化藝術方面造成甚麼負面影響,我真正擔憂的是它有影響「集體潛意識」的能力,能夠淺移默化許多價值觀給使用者。

AI繪圖需要耗費大量能量和資源去進行運算,目前之所以免費使用,單純是AI需要足夠多的資料庫和訓練機會。而我相信這一過程將是永無止盡,就算AI被訓練到一定的程度後,科學家們肯定會希望其更上一層樓,那麼就需要大量人類對其進行下一步的測試和訓練。那麼帶來的結果就是對資源的消耗更鉅,勢必會超出能「免費使用」的底線。

但「免費使用」卻又是AI訓練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此時就是資本主義和商業應用的入場時機。而我相信接下來提到的項目,很可能在幾年內會實現,甚至2023年的當下就已經在研究如何實行。

無論是AI繪圖或是文字應答,如果在「答案」處增加特定品牌或意識形態的曝光,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將會無比巨大。

舉例來說,當我鍵入「美女在旅遊景點的性感自拍」的照片,在留下足夠多詮釋空間下,美女會選擇穿什麼品牌的衣服,拿著什麼品牌的手機,背景會出現哪家品牌的咖啡館,背景在哪個城市。這些都是能透過AI資料庫生成的結果,唯一需要調整的只要不同圖像元素出現的比例。假設星巴克買下特定AI所有關於只要沒詳加說明的咖啡元素,那麼這些圖片中將全部出現星巴克。如果出現於明顯處便罷,甚至如果有能力塞在圖片中的各個角落和不顯眼處,將會對人類集體造成相當的潛意識影響。而同樣的邏輯,也將運用於文字應答上。

而相較於廣告來說,更可怕的是「不是廣告」。倘若這項技術並未公開應用,且沒有自由的廣告商介入,那麼肯定被偷偷應用於各類AI輸出的文字或圖片上。人類的符號學應用早已非常成熟,各類媒體上的暗示或聯想應用也早已行之有年,但當我們從AI那段接收資訊時,能否明確感知到其中隱含的廣告或意識形態,則相當令人深思,且擔憂。

「免費使用」是陷阱?是誘因?或許我們要對「免費」的服務都下意識地抱持防備之心,畢竟這背後代表著某些我們完全不知道要付出甚麼的代價。

韓國 MBN 電視台,推出了首位以AI主播「AI 金柱夏(AI 김주하)」,其臉蛋是靠AI技術打造出來的。圖片來源:Instagram@ruuui_li

六、商業攝影遇上AI繪圖,是打壓還是新創的契機

現在有許多的不同類型的代言與廣告都使用動漫人物。但對於消費者來說,代言人是誰,是明星、模特兒還是虛擬人物,有任何差異呢?

AI繪圖將是下一個浪潮,相信將會有藝人經紀公司推出自己的虛擬明星,化妝品公司也將有能力經營屬於自家品牌的虛擬代言人,甚至奢侈品品牌每季的商品,也都能根據商品特性量身訂製新的模特兒,配合實景拍攝的虛實合拍,除了成本降低之外,也增加了更多創作空間。並且虛擬人物形象,更沒有與真人合作中的合約問題。

而在未來,可以大膽猜測平面模特兒也或將迎來失業潮。在產品能透過影像合成技術作為商業曝光視覺的前提下,中小型企業對於實景拍攝的需求將會降低,而商業攝影師也無可避免的迎來失業潮。

特別值得思考的是,目前AI繪圖依舊屬於後製階段完成的工作。在不遠的將來肯定會被整合到前製作業中。以《阿凡達》和《阿凡達:水之道》為例,導演卡麥隆於首集的拍攝流程是先拍攝,之後才進入後製和渲染流程。但在《阿凡達:水之道》中,已經能透過數位攝影機,看到前期渲染的影像成果。猜想這種虛實合併的成像技術,在技術不斷下放後,將會造成商業攝影與AI繪圖之間配合的革命性成果。商業攝影師將能從3D攝影鏡頭中,即時看到AI模特兒反映周圍實景的結果。

AI機器人藝術家艾達。圖片來源:Leemurz@Wikipedia/CC BY-SA 4.0)

七、面對AI有無限可能的未來,藝術家該何去何從?

AI技術的發展幾乎了改變整個視覺藝術產業,但對於藝術家來說也許是受衝擊最少的那一個。藝術家的發跡,仍是依循著過往幾百年相同的道路,無論是從學院慢慢耕耘得獎,或者從資本市場上獲得成功後得到學院首肯賦予藝術家身分。但這百年來,藝術從實體逐漸轉向為抽象概念,因而出現行為藝術、互動藝術、參與藝術等新類別。近年因電腦科技的發展,也誕生與演算法發展息息相關的生成藝術。

但哪怕藝術類別雖然在百多年來有所增加,但最原始的繪畫或雕塑卻並無因此而被淘汰。主因在於「藝術」在社會階級上來說,仍屬最保守的富有人士所喜愛。這百多年來多種藝術流派的發展,充其量只是增加以普羅大眾為目標的受眾,而真正保守且核心的富有階級並沒因此消失。這種趨勢哪怕是在未來也恐怕不會改變,藝術的餅雖然被作大了,但只是鄙視鏈變長罷了。

因此我認為從學院出身的藝術家,光是從學院受到的教育,就能有效轉變對於未來創作脈絡的規劃。而自學的藝術家,受到科技的衝擊更甚,因此更不需要擔心未來。

雖然我認為AI科技對藝術家的影響不深,但社會上有許多靠著視覺創作為生的插畫家,我認為AI對於插畫家的影響就相當巨大。真要給出見一的話,我會建議插畫家們開始學習原始的繪圖方式,不管是壓克力顏料或油彩都是好選擇。在科技浪潮下只有透過更原始的創作方式,才能逐步耕耘透過更多名氣,獲得足夠多的抵禦能力。

面對AI的快速成長,我們開始大量反思,去放眼未來,試圖站穩屬於人類的腳步,但未來是難以猜測的,未來有著無限可能,或許在有限的將來內,我們不僅能期待AI對視覺藝術產業造成的巨大影響,進而,去和AI共處,並因此進步;去看見人類的價值,並因此去做處屬於人類的突破。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子迂的蠹酸齋,由小人物進行下標以及微幅修訂。
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請參考作者專頁。

實習編輯:鄭巧筠
核稿編輯:Shiuan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大約翰全麥烘焙:用生活的步調證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一份,對於愛、對於家庭 一份,對於堅持、對於努力 一切,從紐西蘭開始,學習體驗對於自然、健康、純淨的一切 2004年創立於宜蘭的大約翰全麥烘焙,帶著在紐西蘭的經歷回到家鄉,開啟了一段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經營之路。

成為守護我們的人:台灣母親節與韓國父母節文化差異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母親節,不知道今年的你準備了什麼驚喜要給母親呢?又或者是以何種心態度過?在韓國,他們的母親節結合了父親節,於5/8慶祝。除了日期不同外,台韓文化常送給父母的禮物也不盡相同。

什麼使彼此無法前行?看自由戀愛中的有毒狀態

現在的你是否不知道該如何與即將交往,抑或是在交往的對象繼續前行?當感情裡遇到瓶頸與困難,又該如何有效溝通,讓彼此可以在互動中找到互相平衡的模式生活著、相處?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我們的錢是如何消失或「被」消失?(下)

錢,的確通常都是來得慢卻去得快。然而,既然「活著」就避免不了「花錢」,我們除了茫然地被錢給拽著、箝制著,是否可以想想如何找回控制權?或在消費前多一些意識與思考?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畢業生求職路途上的燈塔:趙浩宏與《職人》雜誌

迷惘是人生的常態,但為何孩提時的我們能將迷惘正向地轉變成「好奇」,從嘗試當中累積喜好與熱情,年紀漸長卻失去了熱情?《職人》雜誌創辦人趙浩宏認為,強調成績與考試的教育環境,讓學生過早地失去對學習的主權。透過《職人》,趙浩宏要培養人們對世界的好奇與熱忱,讓發光發熱的職人們為職涯提一盞燈。

擁抱自己,把握7點讓高敏族的你更有自信

高敏感族群內心容易出現許多小劇場、經常小心翼翼觀察周遭反應,也容易被所處的環境影響。這些事無時無刻都影響著高敏感族群的內心,但其實,掌握幾個原則,高敏感族群也能看見另一份天賦。

大約翰全麥烘焙:用生活的步調證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一份,對於愛、對於家庭 一份,對於堅持、對於努力 一切,從紐西蘭開始,學習體驗對於自然、健康、純淨的一切 2004年創立於宜蘭的大約翰全麥烘焙,帶著在紐西蘭的經歷回到家鄉,開啟了一段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經營之路。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從無到有,建構扎實世界觀:《人選之人》導演林君陽專訪

林君陽執導的《人選之人》上映不到一週就衝上台灣NETFLIIX收看榜第一名,並受到韓國議員的關注推薦。以「台灣選舉文宣幕僚」為全劇焦點的設定,但不如真實世界狗血的作品,到底如何成功吸引觀眾目光的呢?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下)

出版《男人的愛情研究室:談一場不追不求的戀愛》及《自信力:13堂關於事業、情感、人際關係的自信課的Mr.P,將在本文和讀者分享自身的婚姻觀:當真愛來敲門時,不是從利益為考量,而是因為信任,而決定成為共度一生的夥伴。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上)

本文筆者Mr.P,專為學員打造自信提升課程,以生活作為切入,帶學員在溝通上、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人際之間有著獨樹一幟洞察力的Mr. P也分享了他對婚姻的見解,從常見的婚姻迷思切入,探討婚姻的目的。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善用通訊軟體,替親子關係增溫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雖然「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面對傷痛,揭開疤

近期紅遍台灣的首部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創新題材看見台灣政治方面的議題,角色們貼近生活與選舉時事,並展現了在選舉其中的衝突、合作等寫實生活的問題,而其中「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不僅是全劇的經典台詞,更帶出了觀眾共鳴的去看見社會狀況。

少子化衝擊下,高房價問題有望趨緩嗎?

台灣房市在百年大疫的挑戰中逆勢成長。2021到22年中,全台灣共有35萬件房子被買賣轉。榮景另一邊,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嚴峻的少子化。而少子化帶來的首購族減少,是否會影響房價,讓我們分析一下。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