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接續前篇,記者陳熙文的觀後心得一出,迴響熱烈,大量留言分享,有些網友分享怒氣,也有些讀者分享自身情感經驗。在沸騰的回應裡,陳熙文不禁納悶:「大家(包括我)何必如此走心,不就是一部連續劇嗎?」抽離觀影情緒,回望憤懣不平的自己,才終於理出結論──或許,我們都太渴望得到一份溫暖。
坦白說,一部從劇名就強調台北、反覆檢驗南北落差的故事,對一名真實生活在台北、台南,身體力行城鄉差距的觀眾,就不能只是一個膚淺的討論;當戲劇每集都想用一處不同的城市景點來貫穿主角的台北經驗,台北就不能只是一個背景,反倒台北本身也是主角之一。
如果台北作為主角卻被劇本形容的蒼白無色,與事實不符,那台北女子圖鑑,還能被稱作「台北」女子圖鑑嗎?
失望,來自期待
不諱言,當我聽到這部劇即將推出的時候,內心多少有點期待。我想在螢幕上看到身邊朋友的故事、想在劇中瞧見自己的分身。國內太少有與台北直球對決的劇本,總是在不同的故事中打擦邊球,我期待在劇中直視自己,照一面台北人的鏡子,說是自糗也好,是自憐也罷,我就想在觀劇的過程中辦一場舔拭傷口的儀式,以此自娛。
我甚至暗想,也許每一名點開這部劇的觀眾,同我一樣,都曾在這座城市裡哭泣過、受傷過、絕望過,急需一套心靈療程──於是,於我的想像中,觀劇療傷不僅僅是我的個人儀式,還是一場集體治療。
作為台北的心靈難民,我們都太想要取暖、太想要被世界理解、太想要看到一則故事述說的是你、是我,然後悲痛莫名的感慨:「對,就是這個樣子!」再不爭氣地流下眼淚。
在那樣的情境之下,就算在不同的空間落淚,都有互相打氣的功效,彷彿隔空拍著彼此肩膀說:辛苦了。期待在觀劇的過程中獲得療癒,就算台北生活再糟糕,至少那個糟糕不是沒來由,也不是誰咎由自取、活該獨自承受,而是所有人都在這個該死的熔爐中載浮載沉。
也許,心中寄情還有奢求,希望目睹自身的苦痛被記憶、被歌頌,甚至祈求主角克服我們克服不了的難關,終於獲得幸福,儘管明知那樣的劇情不切實際、童話一則也無所謂,前提是觀眾必須真心相信角色來自台南、活在台北,才得以觸發心中的共感和包容。
然而,期待愈大,失望也愈大。故事的台南不台南、台北不台北,女子圖鑑非得失去座標。
真正的北漂圖像
如果那份怒還有弦外之音,無非是打從心底想幫忙辯護台南女孩,努力向大家解釋,台北真的不簡單,她們的迷惘與徬徨不是因為太笨太傻太脆弱,而是光鮮亮麗的城市會吃人。
我認識的台南女孩,無論朋友、情人,總是精明幹練,聰明勤奮之餘還很會照顧人。真實的林怡珊不會沒禮貌地刺探親人隱私,更未必在職場上橫衝直撞。離鄉背井的她們永遠是小心翼翼地在觀察、在適應,偶爾不得不委屈自己來迎合這座城市,受了傷也暗自吞下,不讓親友擔心。
在感情上,她們或許善良,但一點也不天真。假如城市的愛情是麥當勞,她們一開始會細嚼慢嚥,吃過幾次噎到喉嚨,她們也知道速食餐點不必如此用心品嚐。
比起膚淺的難題,她們真正要對抗的是台北的孤單、寂寞、焦慮,和逐年褪色的光環,待時程到了,也不得不捫心自問:我到底為了什麼要留在台北? 那是所有台南女孩,甚至於所有北上打拚的異鄉人,終有一天必須回答的問題。
本文經陳熙文授權轉載,由小人物進行下標以及微幅修訂。
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請參考原文。
實習編輯:林玥彤
核稿編輯:Shi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