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島位於基隆河和淡水河的交匯處,是台北市士林區的一部分。交通主要依靠社子大橋、洲美快速道路和重陽大橋。
該地區由於長期面臨淹水問題,從1970年開始,受到台北市政府限制建設法令的影響,社子島的環境就像是時間停留在1970 年。相較於台北市東區和西區的高密度都市發展,社子島的環境更類似未開發的烏托邦。它主要由農地、林地、住宅區和工業區組成。建築類型則多為低樓層透天和紅磚平面屋、合院和鐵皮工廠。
由於社子島未像台北市其他地區一樣發展,島上的居民多數為早期定居於此的長者,近年來許多負擔不起北市地區房租的工作者和工作團體會選擇在社子島居住或租賃空間。長期下來,這區的居民多為弱勢群體,因此被稱為「台北市的貧民窟」、「難民窟」等貶低名稱。
該地區面臨的問題
在1970年經濟部擬訂的「台北地區防洪計畫」中,以社子島易遭水災、人口稀少、經濟價值低為理由,將社子島擬定為「限制發展區的洪水氾濫區」。由於當地容易淹水,根據台北市調查的防洪數據研究,當前的防洪牆填土高度只有數十年,遠不及現代的防洪標準。
禁限建的法令限制下,迫使社子島當地的基礎建設發展還停留在數十年前,公共設施、汙水、排水道、下水道都是社子島地區缺乏的基礎建設,大型醫療資源則需要過橋至鄰近地區的大型醫院。因此,台北市政府提出針對社子島開發的都市計畫發展方案來解決這些問題。
預期開發計畫歷程
2010年的當任郝龍斌台北市長,針對社子島發展提出「臺北曼哈頓計劃」作為打造發展的口號。當時行政院核定審議台北市地區的防洪計畫,社子島需要達200年防洪標準,因此須將當地的堤防加高至9.65公尺,並將社子島的高程填土墊高至8.15公尺。然而,郝龍斌市長提出的「臺北曼哈頓計劃」的方案只有通過防洪計畫,並沒有通過環評(環境影響評估)(EIA,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使計畫破滅。隔年2011年社子島都市計畫發布,政府採取區段徵收作業方式開發,預計花費七百億的預算,此計畫需耗時十四年並填土1620萬噸。後來至2014年6月及9月,進行二次環評,因填土量過高使自然環境遭受破壞等因素,要求台北市府再次進行審議評估。
繼任的台北市長柯文哲於2015年提出社子島的i-voting計畫,透過讓當地民眾投票的方式來決定社子島的發展方向,並打出「臺北威尼斯」的發展口號。提供的四個開發方向分別為:
方案一「運河社子島」:透過運用高度區隔出人、車和船等三種空間尺度,並置入產業園區帶動當地產業發展,藉此吸引年輕族群進入社子島。
方案二「生態社子島」:以田園城市(Garden City)的概念,保留當地的生態資源、歷史建物的前提下,進行開發,加入了輕軌建設、親水公園、水岸住宅的基礎建設。
方案三「咱的社子島」:以最大限度的保留當地聚落、環境原貌,進行產業轉型,將當地的農地轉型為觀光型休閒農場。
方向四:不開發。
2016年2月台北市政府公布投票結果,當地約35%的投票率中有約60%的民眾支持生態社子島規劃方向。
社子島的下一步?
社子島是目前台北市最完整的都市計畫外的邊陲地帶。對於政府來說,社子島的未來發展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燙手山芋的問題,是既得利益者(產業發展、建設開發)角力爭取大量開發的地方,亦是當地居民未來生活模式的方向。社子島的發展爭議牽扯到政治、社會、開發、生態、居民意見等錯綜複雜的議題。目前不管是政府、專業的都市計畫者都無法針對社子島提出最佳的解套方案。迫使社子島支持開發與反對開發的爭議新聞不斷,使政府推動的速度極為趨近於零。社子島的下一步該如何發展,仍然是必須長期關注的議題。
選擇以社子島進行研究是因為觀察到當地相當複雜的整體狀態,並且台北市政府與部分都市規劃學者的立場和看法不同。在政府與居民之間的互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聲音,受到多方的關注。對台北市政府來說,面對最後一塊可開發的都市發展區域,政府會採取何種態度和決策。這決策的結果將能體現台灣近年都市規劃發展的思想,筆者認為社子島議題會是台北市非常重要的都市發展關鍵轉捩點。
實習編輯:黃勤
核稿編輯:Shi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