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縣市長九合一大選於11月26號投票。但在年輕世代中,有許多人對政治冷感,不了解候選人,沒有關心的政治議題,有些人甚至認為有沒有投票都沒差。而這樣的風氣不僅在台灣蔓延,在歐洲、美國都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我不投票不是因為我冷漠。
我不投票是因為,世代以來充滿謊言的政治階級除了給民眾帶來冷感跟無力感外,什麼也沒有提供。
年輕世代的沈默抗議
英國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曾於2014年10月發表文章,其推論出兩點關於年輕人不關心政治的原因:一是認為選舉和自己生活無關,在通貨膨脹的時代,多數年輕人選擇兩袖清風,不覺得選舉和自身有連結;二是認為沒有候選人值得投,就算投了也沒用。
例如法國的年輕人,有22%認為只有再發生一次大革命,才有辦法解決現在的社會問題;而根據日本內閣府「本國與外國之年輕人意識調查報告」顯示,日本的20歲世代年輕人,有超過61%認為「我個人的力量對政府沒有影響力」;有51%的年輕人認為「即使我參與了,想改變的社會現象也不會有所改變」。
不投票也是一種立場的表達?
有人說,不投票也是另一種民主的表現。
‘I’ve never voted, never will’英國喜劇演員羅素·布蘭德(Russell Brand),曾在2013年 BBC 政論節目Newsnight 表示自己不打算投票。
「我不投票是因為這個舉動等於是默認這個差勁政治系統的正當性。」
「我知道我能投票的權利是先人們浴血為我們爭取來的,這我知道,可是呢,他們其實也是被人耍了。就我看來,檯面上根本沒有任何值得我支持的選項。」
這是屬於羅素的世代革命,他也藉此行動表達了對現存選項的不滿。但若是任由其他人選出一個不適合的領袖,進而制定出不符合期待的政策,而導致最後不如意的結果,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一起承擔的。
不管是哪一個年代,其實候選人都與我們息息相關。
管理著眾人之事的政治,有著假議題、假消息的傳播、政黨間的對立、名嘴間的八卦,而造成社會的紛亂感,使民眾對於政治一直都是霧裡看花,更別說是忙於生活的年輕人,更是普遍政治冷感。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經常會被媒體、報導、任何相關言論帶偏,不小心就成為了跟風向的人 ; 除了消極的不參與,我們是否有更積極的作為,練習培養思辨的能力,盡量去看見真實的樣貌呢?
若是因為政治的紛亂感、檯面上的選項不符期待等理由,就等於放棄了促使政黨、候選人水準、政見等各方面變得更好的機會。
「我會提醒年輕朋友,不管你喜不喜歡,政治畢竟是管理眾人的事,假如你我對政治選擇『冷漠、漠不關心、與我何干』,這就代表,你放棄掉自身權益,任由其他人來做出決定。而這個結果,是大家、包括你,都必須一同承擔。」-黃健庭
我們要如何站穩腳步?
在眾聲喧嘩的年代,候選人、政黨的責任是提出政見且執行,而身為人民的我們可以換位思考,從不同的政見中辨別,選出對自身、對社會最有利的人選,從中去覺察自己的政治價值觀,且在面對各種選舉攻防、假訊息中培養出媒體識讀的能力,並了解每一個候選人的政見,做出判斷。
有投票才有改變的可能,如果不想從爛蘋果挑一個比較不爛的,就藉由選票表達立場,促使政黨提名出更適合的人選,我們才有機會選擇不錯的人,幫大家發聲。
投票是民主的基礎,民意才能帶來改變
常言道:民主,是人民作主;亦即,人民才是真正的主人。
民主一詞源於希臘字”demos”,意為人民。在民主體制下,人民擁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權。
選舉或許不是已經不在是現代民主中最關心的部分,但投票確實是民主的基礎,而在選舉中的思辨過程,使民眾皆有權利去選擇、去判斷;在投票、選舉背後最重要的,我想是沒有「對、錯」的分別,它如同「信仰」,是個人思想意志,不能強迫,必須完全予以尊重。
我想,人民想要的,一直都只是更有品質的生活、與社會、自然有好的共存,與世界共好,更融合且多元的展開不同創造的可能性,而在自由民主的社會中,投票,是一個人的公民權利,放棄投票等同失去了為自己發聲的機會,每一個人的想法都可以激盪不同價值的思辨,若我們朝著同一個目標邁進,能透過不同世代去推動社會、給予力量,傳遞世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