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Feibi在IG上擁有27.8萬粉絲,從大學畢業後到營養食品公司工作,再到離職後找尋自己人生方向全職經營自媒體,這一路上的經歷並不在她的人生規劃中,從重重的摔落到成為自由工作者,這一連串的意外卻帶給她享受生活的契機與快樂。

「如果你正在黑暗中摸索,看不清前行的路途,不要放棄,堅持走下去,因為太陽總會出來,天總會亮,迷霧也總會散去,最終,等待你的將是康莊大道」
—— 畫家齊白石
人生的第一次挫折,卻開啟了全新道路
「這一切是從落榜開始的,在考完指考的那瞬間,我就知道我完蛋了」
從小到大成績優異的她,在高中時也就讀第一志願,但卻在考大學時跌了一跤,帶著對自己的失望與他人在意的眼光,Feibi栽進了人生第一個挫敗中,在上了不如預期的大學系所後,她說,她頓時找不到動力前進,也沒有想過要如何面對下一步,就這樣消沉的度過本該開心的假期。
直到和朋友聊天時,開啟了一個轉系的契機,讓Feibi看見一絲光芒。最後轉入營養系,不僅是因為一路以來對生物、化學有興趣並就讀第三類組,也因為在高中時期的升學壓力,使得身體產生「壓力胖」的反應,因此開始注重飲食,很照顧自己的身體。「讀營養系本身是有趣的,貼近生活的系。」雖然在學習的路上,Feibi並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但是在面對未來時,她也一樣產生了迷惘與不安感。
但是,錯過了原本的理想道路,就無法到達成功嗎?

一場意外的演講,有了全新的人生夢想
「營養師是三類的科系中薪資低的,就算真的考上營養師,也會擔心自己的薪資與未來的方向。」
「那天,是一個學姊回來講的一場講座。平常的我是不會參加的,但是那天的我,不知為何就這樣被同學叫住了。」在面對未來的徬徨的大四,在不經意的一場講座後,Feibi聽到了學姊在營養師工作正職之餘,也經營了Facebook粉絲團,分享營養學相關資訊給大眾。而聽完演講的她,像是接收到了一份禮物,在當天晚上決定開始在IG上經營自媒體,看似簡單的寫稿發文其實是很需要毅力的,也需要有很多想像與創新的實踐,而她,靠著堅持走上了這條路,也漸漸地靠著經營粉專有了一些收入。
「看著粉絲增長,很多人在底下留言覺得實用,我就覺得值得了!」經營社群點亮了Feibi的人生火花,好像就是她一直以來想做的事情,但從前的她,從來沒想過,這樣人生道路的轉彎,反而是她未來的起點。
畢業後的她,順利考上了營養師執照,進入了一家保健食品公司上班,但是工作內容卻不如預期。「我一天上班八小時,只有兩個小時是在做營養師相關工作,剩下的時間都在處理行政與打雜,完全與營養師不相關」因此面對著不符合期待的營養專業,Feibi毅然決然的離職,全職經營社群。而成為自由工作者後的她,雖然會面對著生活與工作不容易分開、沒有發文靈感的困境,但仍然享受在其中,也因為這些壓力,帶出自己積極的動力。「這就是一種對自己負責、對粉絲負責的態度吧!」

藉由社群,傳達營養師的專業性
從消沉的日復一日面對著失落的自己,到就讀營養系找到心之所向,開始想為這個職業發聲,又到最後,離開公司開始全職自己經營自媒體,Feibi的心境有很大的轉變。
「有些粉絲會覺得身為在IG上的營養師,問問題不需要付出什麼,有些人會拍他的三餐給我,請我算熱量⋯⋯。」近年來,因為健康飲食與減重熱潮的盛行,網路上也出現許多健身教練、自稱營養飲食專家的出現,這不僅壓縮到了營養師的專業,也在法規中會觸犯到某些營養師相關法規,而面對資訊量的爆炸,網路上的資訊容易取得,娛樂性報導也隨著資訊的蓬勃發展愈來愈多,例如明星的減肥餐、水煮餐等,專業醫療人員發出來的知識反而不成為社會主流,營養師的薪資也無法靠著專業提升,專業被忽視。
「希望大家可以更加重視營養師的專業」
而在近期IG愈來愈盛行的風潮下,被問到擔任全職社群營養師的她會不會受到影響時,Feibi說,她開始經營IG時還沒有那麼多營養師,因此競爭不大,也慢慢的累積粉絲,而在近期一篇篇和營養有關的貼文中,她認為,這對她的影響是正面的,在看見別人的優點後,內化成為自己的,並嘗試變得獨特、展現與眾不同的吸引力。

如果重來,我還是會喜歡現在的自己
「如果選擇重來,我真的考上心中的理想大學,畢業後進了好公司工作,我可能沒有現在如此的快樂。對現在的我來說,自由是最重要的。」因為喜歡目前的工作性質,為自己喜歡的生活而邁進,又可以掌握自己的主導權,而這樣的她,是幸福的。從落榜到現在成為自由工作者,Feibi說,到現在才發現,自己以前執著的那些,現在回頭看都不算什麼,而面對著世俗的眼光,她發現,找到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比強迫自己去成為社會框架底下的「好」模樣更為重要。
「不要安於現況,要勇於嘗試新的事物」,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個路口會往哪裡走,也不知道現在面對的黑暗或明亮會帶領我們走向哪裡。但或許在某個階段,這樣的經歷到反而會變成一個禮物,只要你在遇到的每一個岔路好好正視自己的內心,真實的面對自己,你就會得到屬於自己的獨特火花。
採訪、撰稿:鄭巧筠
核稿編輯:Xe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