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專題張珮珊:「再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孩子。」

張珮珊:「再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孩子。」

為什麼我還堅持要生小孩?(永康當年向我求婚時,我跟他說我想生四個,他嚇到差點不敢把婚戒亮出來。)

文/岑永康, 張珮珊 臺灣商務印書館

「到底該不該生小孩?」這個話題跨越世紀,永遠被熱搜討論、你我都徬徨過。但這樣的人生大哉問,永遠沒有標準答案。生小孩是一條不歸路,生了就回不去了(我也好幾次揚言想把小孩塞回去),但這也可能是你人生最美風景、最棒決定,沒有走過, 無法體會,不可言喻。

這是個「不婚不生」的年代,而現今整體的社會氛圍有兩種情況:第一種,不想結婚也不想生小孩。這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旁人無權過問也管不了,即便長輩頻頻催促。第二種,是沒結婚對象,也生不出小孩。嗯,這個狀況是讓人根本無從選擇,即便父母心心念念的想要小孩。因此我這篇文章是寫給有想過結婚或已經結婚、可以生,但始終猶豫到底該生與不生的人參考。

圖片來源:岑永康張珮珊窩幸福 粉專

有了小孩的大轉變,生活樣貌開始不同

主張不生小孩的人,有各種不同的原因:「生小孩就像羊群放屁,會助長全球暖化,只有不生或少生,才能拯救地球!」也有人覺得「每天都活得心好累,為什麼還要製造小生命讓他們無辜受害呢?」更常聽到的是「經濟壓力」是最大阻力。「現在是一人飽、全家飽,如果哪一天真有小孩,工作、職涯規劃都會面臨劇烈的挑戰,還有很多莫名其妙的職場偏見。」也有一些比較無厘頭、爆笑的享樂主義者則表示「本寶寶還是個寶寶,怎麼可以生寶寶呢?」。

每個說法都有道理,都好寫實。我自己是二十七歲結婚,二十八歲結婚周年當天,這麼巧、女兒呱呱墜地:才剛剛生完坐完月子,重回主播檯上班,喔,馬上又有了。記得當時還以為驗孕棒買到瑕疵品(永康還被同事嘲笑說他怎麼那麼禽獸、都不讓老婆休息)。

有了小孩之後,生活樣貌全變了天,無法悠哉跟閨蜜吃喝玩樂,無法隨意去歐洲旅行,因為會有一段時間,連我在上廁所,孩子都要跟著,一個站在廁所裡面守著大便守著妳,另一個端著板凳在門外,不斷的問,「馬麻,好了沒?好了沒?到底好了沒?」別說歐洲,連蘆洲我都去不了。

有了孩子,我跟永康的職場規劃也有了徹底的改變。生產前,我們是坐在一起報新聞的雙主播,生產後,我們宣布拆夥,一個播晨間新聞、一個播夜間新聞,像月亮和太陽一樣輪流帶小孩,我們夫妻的共識:這個全天候二十四小時的重責大任,不能由保母或外傭代勞。

圖片來源:岑永康張珮珊窩幸福 粉專

就這樣,我每天清晨三點起床工作,下午兩點以前趕回家和永康短暫的交接,午餐的碗盤才剛剛洗好,哄孩子睡午覺,我自己也補個眠,但馬上又要準備晚餐、還有迎接永康深夜下班的夜消。我的快手上菜好廚藝大概就是這樣一餐餐練出來的;我們也常常開玩笑說,會不會是因為我們夫妻見面時間很短暫,沒有時間吵架,感情才會特別好。

至於有些人因為生小孩所受到的職場偏見,我也曾經遭遇。

懷第二胎的時候,有一天接到友台高層的一通神祕電話,對方表示非常欣賞我的播報風格,已經騰出一個重要的黃金時段、開出我當時薪水的三倍想挖角禮聘。結果當我們相約在一家五星級飯店餐廳闢室密談、著手擬定合約,對方注意到我小腹微微隆起、剛懷上第二胎後,就主觀認定我可能不符合他們原先的期待。例如接下來我會請安胎假、產假、育嬰假,可能無法像過去一樣用拚命三娘的精神跑新聞,最後挖角破局,沒有談成。

擁有小孩以後難以言喻的甜蜜和美好

我的人生也曾經被這兩個寶寶搞得天翻地覆,他們蠶食鯨吞我的自由、我的資源、我的時間、磨損我的耐性、榨乾我的體力,為什麼我還是想要孩子?



如果你習慣把生小孩這件事用投資觀念來解釋,期待他們以後每個月給你多少孝養金、計算回報率,那我建議你不要生,因為這筆投資無法預知風險,而且中途無法撤資,把錢拿去投資有穩定報酬的商品說不定更好。再說,以前的社會是「養兒防老」,現在的社會是「養老防兒」。當你半死不活、有如風中殘燭地躺在床上,孩子互推皮球、忙著計算遺產、等你嚥氣,半生的心血換來這番風景,還不如一人孤獨終老來得乾脆。

跟天下所有媽媽一樣,我的人生也曾經被這兩個寶寶搞得天翻地覆,他們蠶食鯨吞我的自由、我的資源、我的時間、磨損我的耐性、榨乾我的體力,為什麼我還是想要孩子?

因為我從小就特別喜歡小動物和小孩子,只要看他們一眼,就覺得全世界都歸位了,生命的誕生和傳承對我來說,是一件特別美好的事。還有一點,要特別感謝我兩個孩子,我在懷孕的階段,沒有發生過孕吐、沒有糖尿姙娠,全程舒舒服服,還在懷孕期間通過潛水執照考試,甚至沒練過拉梅茲,進產房只花了短短六分鐘,下腹憋了三口氣,寶寶就生出來了,大家都說我是天生的好孕(運)體質。

圖片來源:岑永康張珮珊窩幸福 粉專

至於大家最擔心的經濟壓力,我們又是如何撐過呢?孩子剛出生時,嬰兒尿布、奶粉錢其實都只是「零頭」,從幼稚園一路要供應到他們出國唸大學,學費的預備籌措才算得上是一筆「整數」,加上孩子性別不同,很快的,我們最初二十五坪的小公寓不夠住,姊弟倆需要各自獨立的房間,我們決定向銀行貸款換屋。

為了還房貸,我們一輛摩托車騎了超過十年捨不得換,身為螢光幕前光鮮亮麗的女主播,我從來不把錢拿去敗包包、買名牌,此外,孩子上的是學區內的公立中小學,課後帶著孩子到圖書館吹免費的冷氣、借免費的玩具。

永康更是努力積極開源節流,在學校兼課當講師,假也不休息,全台走透透,主持活動、主持婚禮、到處演講接通告,想辦法賺外快……,因為孩子,成為我們夫妻攜手打拚的最大動力,很快的我們便贏得「省錢夫妻、搶錢夫妻」的稱號,感謝主,只用短短幾年的時間,我們就順利把銀行房貸結清,從此無債一身輕。

生不生小孩,你可以問自己這兩個問題

我也曾經問過自己,如果有一天時光機真的發明了,我會不會回到二十七歲的那一年告誡自己,千萬別生小孩呢?再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生。因為,懷裡的寶寶粉嫩嫩小臉蛋加上米其林棒棒腿,實在比世界上任何一種生物都可愛;因為,當在學校門口等待,有一個長得跟你很像的小人兒朝你飛奔過來。每個小孩都像是最頂尖的魔術師,前一秒他可能讓你怒不可遏、火山熔岩大爆發,但下一秒,他又有本事讓你笑中帶淚,萬年冰山都被他融化。

至於如何評估自己要不要生小孩?適不適合當爸媽? 我覺得有個挺簡單的方法,只要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你當父母會不會快樂?」;第二個問題,「當你的小孩會不會快樂?」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Happy Mom, Happy Family.有小孩這件事,相信會是一種祝福。

我喜歡孩子,我有了一個小朋友,我可以陪著這個小朋友讓他變成我的大朋友,漸漸再變成我的老朋友。更深層的內心話,我得承認,在一個重男輕女、打是情罵是愛的家庭中長大的我,我想當媽媽其實也在證明自己,「我能成為比我媽媽還更好的媽媽(2.0進階版的概念)」。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屢屢讓我回想起「喔,原來我是這樣長大的」「喔,原來當時我媽是這麼想的」從中發現我和自己原生家庭的矛盾,一邊養育孩子,一邊修正自己,心甘情願經歷這些過程,會讓一個女人重新再活一次。

最後,還是提醒一下,無論生或不生,別衝動,用大腦而不是用你的本能來決定。

本文授權摘自臺灣商務《這不是教養書:孩子要長大,爸媽要長進!岑永康 X張珮珊的獨家報導》,由小人物進行下標以及微幅修訂。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小人物編輯部:Lori hsieh
核稿編輯:Xenia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溫暖中孕育、終至破殼而出 – 西子灣裡的小水坑,夕陽裡的陪於

「酩酊大醉/渾身濕透/脫掉膠鞋/裸足奔跑/破殼而出」 這是冰島樂團Sigur Rós其中一首歌的歌詞。 歌的名稱是Hoppípolla,冰島文翻成中文是「彈跳水坑」。

誰跟你小人物:每個人的故事,都是我們的事

如果,現階段的你想要被記錄下自己的時光片段,不論是特別的日子、特別的計畫,或者是事業上的不同階段,小人物都很希望可以跟你聊一聊。

信仰與征途:背上後背包,追逐媽祖婆的足跡

在這場土地與信眾的盛宴裡,人們不分老少、不分職業,肩並肩行走著,目的就是陪著媽祖婆走完遶境的這段路途。遶境現場讓人感受到濃厚的信仰氛圍,街頭巷尾張燈結綵,人頭湧湧。信眾們穿著傳統民俗服裝,手持香燭、鮮花和香火,虔誠地跪拜祈禱。隨著鑼鼓聲響起,緩緩移動的媽祖轎隊讓人肅然起敬。遊行隊伍裡的藝陣表演,例如舞龍、舞獅、扮戲等,引領著群眾,敲鑼打鼓地告訴地方民眾:「媽祖已經來到此處。」

當代擇偶:你的對象已放入購物車

現代人擇偶的方式越來越理性:對交往對象的評價數量越來越大、條件越來越豐富、品味越來越深化、標準越來越明確、想像也越來越完美,就像消費市場中不斷升級的產品品味,已經失去過去那般單純的感性。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大約翰全麥烘焙:用生活的步調證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一份,對於愛、對於家庭 一份,對於堅持、對於努力 一切,從紐西蘭開始,學習體驗對於自然、健康、純淨的一切 2004年創立於宜蘭的大約翰全麥烘焙,帶著在紐西蘭的經歷回到家鄉,開啟了一段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經營之路。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從無到有,建構扎實世界觀:《人選之人》導演林君陽專訪

林君陽執導的《人選之人》上映不到一週就衝上台灣NETFLIIX收看榜第一名,並受到韓國議員的關注推薦。以「台灣選舉文宣幕僚」為全劇焦點的設定,但不如真實世界狗血的作品,到底如何成功吸引觀眾目光的呢?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下)

出版《男人的愛情研究室:談一場不追不求的戀愛》及《自信力:13堂關於事業、情感、人際關係的自信課的Mr.P,將在本文和讀者分享自身的婚姻觀:當真愛來敲門時,不是從利益為考量,而是因為信任,而決定成為共度一生的夥伴。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上)

本文筆者Mr.P,專為學員打造自信提升課程,以生活作為切入,帶學員在溝通上、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人際之間有著獨樹一幟洞察力的Mr. P也分享了他對婚姻的見解,從常見的婚姻迷思切入,探討婚姻的目的。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善用通訊軟體,替親子關係增溫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雖然「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面對傷痛,揭開疤

近期紅遍台灣的首部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創新題材看見台灣政治方面的議題,角色們貼近生活與選舉時事,並展現了在選舉其中的衝突、合作等寫實生活的問題,而其中「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不僅是全劇的經典台詞,更帶出了觀眾共鳴的去看見社會狀況。

少子化衝擊下,高房價問題有望趨緩嗎?

台灣房市在百年大疫的挑戰中逆勢成長。2021到22年中,全台灣共有35萬件房子被買賣轉。榮景另一邊,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嚴峻的少子化。而少子化帶來的首購族減少,是否會影響房價,讓我們分析一下。

向《關鍵少數》學習:放下恐懼,在AI浪潮中尋獲新機

當AI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浪潮,恐懼、排斥、焦慮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唯有直面害怕的源頭,將焦點放在如何利用AI增強能力、如何更進一步掌握科技,人機共存的未來才得以展開。

打造一部自然真實的台劇:《人選之人》編劇簡莉穎、厭世姬專訪

簡莉穎擁有多年的劇場編劇經驗,而厭世姬是網路知名插畫家,兩人選擇以「文宣幕僚」作為編劇主題,表面上呈現出台灣獨特選舉文化的熱鬧、荒謬、緊湊,但實際在故事面則涵蓋了性別平權、家庭與工作的平衡、職場性騷擾、理想與務實的矛盾等等議題。這一切的緣起,都跟兩人的生活經驗有關。
Total
25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