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專題從法律觀點來看,人類如何拉開AI與惡的距離?

從法律觀點來看,人類如何拉開AI與惡的距離?

從進入停車場的影像車牌辨識、網路上即時問答的聊天機器人、在X光片上指出病灶的智慧醫療、一直到可以自動跟車的自駕車,近年來 AI 人工智慧技術持續在各領域中茁壯發展。在新技術以每日新又日新的速度改變社會與生活的同時,也有許多人憂心 AI 技術存在著更多樣的潛在威脅,其所衍生倫理與法律議題,可能是既有的法律難以管控的。

法律等公權力應該如何介入,在確保技術發展的同時,不至於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李建良,從法律的觀點來討論AI科技興起可能帶來的隱憂。

AI是人類創造出來,尚且未有健全倫理規範的新興科技領域,隨著創新的速度增快,倫理法律如何跟上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圖片來源:Movie Ex Machina)


AI 技術載舟抑或覆舟,癥結仍在於「人」

「當一個技術對人類有更大的益處,法律就應該幫助這個工具,讓正面效應可以擴大。」有別於法律給人強調「防弊」的印象,自2018年就開始組織研究團隊,投入研究「人工智慧法律問題」的李建良,在討論AI議題,首先強調的卻是新技術為善的龐大潛力。李建良認為,AI的本質就是新技術。技術本身是中立的,妥善使用會帶來前所未見的好處,舉例來說,自駕車相較於人類駕駛,不存在酒駕或過勞的問題,也會有更靈敏的反應跟路面的覺察能力,顯見有極大的正面效應。

而當然,法律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仍是規範與防弊,談及AI的議題時,李建良強調AI技術與任何新興的科技並沒有什麼不同。新科技各種為惡的情況,多數本質上都是舊有的議題變形,「新的技術可能會強化原有的惡行,讓人更容易受害,但仍然是使用者所造成的。」李建良觀察,以某位網紅使用深偽技術(Deepfake)製作不雅片為例,在深偽技術可以快速進行「換臉」之前,原本即存在類似的影片。只是相關的犯行使用了AI技術,享用了新科技更快速、更無從察覺的特性,而在被揭發之後也更加引人矚目。

「但本質上,這些都是現有法律就已經在處理的罪行。」李建良認為,並不是所有與新技術相關的犯罪或議題都需要重新制定法規做處理,許多現行的法條就已經足夠。只是現階段的人類社會逐步數位化,執法層面也需要許多的改變,才能更因應走向「紅樹林社會」兩棲在網路與實體生活中的犯行。

網紅小玉(本名朱玉宸)因濫用Deepfake換臉技術,將數名知名女性臉部惡意合成至成人色情片,構成妨害風化、毀謗名譽、觸犯《個人資料保護法》等罪行。(圖片來源:鏡週刊)


AI技術爆發,挑戰各領域重新思索倫理與法律規範

隨著AI技術的引爆,法律領域也顯而易見面臨相關的挑戰。現階段綜觀國際,其實並沒有真正的法律在管控AI技術的發展,李建良觀察,要立法管束,目前實務上至少存在著兩大困難需要克服。首先,AI牽涉廣泛,包括醫療、自駕車、機器人、社群等諸多領域,難以使用單一法規完整規範。其次,AI技術存在著主要管控對象、範圍難以界定,以及該如何界定方不致危害自由的議題。李建良舉例,現階段社群媒體營運端使用AI演算法調整使用者接收到的資料,而當這類的技術持續進步,就有可能有機會進一步操控使用者的想法或行為、藉此為惡。像這樣的AI應用存在著龐大的不平等空間,需要法律與公權力的介入。但應該如何適當介入、何時介入,而不至於限制相關技術的發展空間,還需要非常多的討論與研究。

由於AI技術牽涉的範圍非常廣泛,李建良指出,最終可能不是一套AI的專法做規範,更有可能是在各領域發展各自的限制與要求,而且這個過程將會是漸進的。在法制面逐步完善之前,AI發展的倫理準則也就更加重要。2019年科技部(現已改制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揭示了八個目標方向的「人工智慧科研發展指引」,可以視作AI研究的官方規範指南。但這些指引的內容都屬於大方向,各領域需要進一步探索落實細節。

人工智慧科研發展指引八大目標(圖片來源:國家科技及技術委員會

對此,李建良也提出一個管制設定的思路,相關的討論可使用「問題取向」做思考,透過列出會危及原則的條件,來訂定規範。舉例來說,要求 AI 技術不得侵犯「人性尊嚴」,就應該討論 AI 技術在什麼情況下會對「人性尊嚴」產生威脅,然後加以限制、進行維護。「在各領域中,怎樣是可信賴的?各種原則性的東西,最終都要跟各領域的特性做結合,」李建良強調。

不僅仰賴法律的制定,各領域持續、不懈怠的討論與精進,將是未來人類善用 AI 技術的唯一道路。



本文經科技大觀園授權轉載,由小人物進行下標以及微幅修訂
圖、文經編輯,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請參考原文

實習編輯:徐瑞鎂
核稿編輯:Shiuan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職涯諮詢超多種!兩大方向快速找到你最需要的服務

對工作和職場失去熱情,可能是內心聲音與外在環境產生了衝突。對於有職涯迷惘或職業倦怠的人們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來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再進一步分析比較需要的是哪方面的協助,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兒童也需要性教育,從繪本教材一起開始吧!

近年來性騷擾的被害者年齡逐年下修,有人就曾說「犯人永遠不嫌孩子小」,顯見兒童性教育的重要。而現在,繪本、課本、甚至Youtube頻道都已經出現許多兒童性教育的課程內容,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帶領孩子們學習,若父母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開啟性教育的話題,不妨參考看看,試著與孩子共同學習吧!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從無到有,建構扎實世界觀:《人選之人》導演林君陽專訪

林君陽執導的《人選之人》上映不到一週就衝上台灣NETFLIIX收看榜第一名,並受到韓國議員的關注推薦。以「台灣選舉文宣幕僚」為全劇焦點的設定,但不如真實世界狗血的作品,到底如何成功吸引觀眾目光的呢?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下)

出版《男人的愛情研究室:談一場不追不求的戀愛》及《自信力:13堂關於事業、情感、人際關係的自信課的Mr.P,將在本文和讀者分享自身的婚姻觀:當真愛來敲門時,不是從利益為考量,而是因為信任,而決定成為共度一生的夥伴。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上)

本文筆者Mr.P,專為學員打造自信提升課程,以生活作為切入,帶學員在溝通上、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人際之間有著獨樹一幟洞察力的Mr. P也分享了他對婚姻的見解,從常見的婚姻迷思切入,探討婚姻的目的。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善用通訊軟體,替親子關係增溫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雖然「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面對傷痛,揭開疤

近期紅遍台灣的首部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創新題材看見台灣政治方面的議題,角色們貼近生活與選舉時事,並展現了在選舉其中的衝突、合作等寫實生活的問題,而其中「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不僅是全劇的經典台詞,更帶出了觀眾共鳴的去看見社會狀況。

少子化衝擊下,高房價問題有望趨緩嗎?

台灣房市在百年大疫的挑戰中逆勢成長。2021到22年中,全台灣共有35萬件房子被買賣轉。榮景另一邊,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嚴峻的少子化。而少子化帶來的首購族減少,是否會影響房價,讓我們分析一下。

向《關鍵少數》學習:放下恐懼,在AI浪潮中尋獲新機

當AI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浪潮,恐懼、排斥、焦慮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唯有直面害怕的源頭,將焦點放在如何利用AI增強能力、如何更進一步掌握科技,人機共存的未來才得以展開。

打造一部自然真實的台劇:《人選之人》編劇簡莉穎、厭世姬專訪

簡莉穎擁有多年的劇場編劇經驗,而厭世姬是網路知名插畫家,兩人選擇以「文宣幕僚」作為編劇主題,表面上呈現出台灣獨特選舉文化的熱鬧、荒謬、緊湊,但實際在故事面則涵蓋了性別平權、家庭與工作的平衡、職場性騷擾、理想與務實的矛盾等等議題。這一切的緣起,都跟兩人的生活經驗有關。

職涯諮詢超多種!兩大方向快速找到你最需要的服務

對工作和職場失去熱情,可能是內心聲音與外在環境產生了衝突。對於有職涯迷惘或職業倦怠的人們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來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再進一步分析比較需要的是哪方面的協助,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