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人物故事林大涵│創業不是市場,永遠不會飽和

林大涵│創業不是市場,永遠不會飽和

255,324FansLike
119,979FollowersFollow
7,421SubscribersSubscribe

採訪記者/ 小人物編輯 陳巧婷
核稿編輯/ 小人物主編 孫大翔

【專訪小檔案:林大涵】
現為貝殼放大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為台灣群眾募資領域的先驅者,2011年起進入群眾集資領域,參與超過400件專案,橫跨科技、設計、社會、創作與公益領域。榮獲2015年《經理人月刊》臺灣MVP經理人、2016年《富比士》雜誌選為30under 30 asia代表。

出於各種理由,「創業」似乎逐漸成為許多年輕人對生涯的憧憬。現任群眾募資顧問團隊「貝殼放大」負責人的林大涵,雖然走在創業的浪頭上,身邊也不乏成功創業的例子,但他認為創業本身不是一個市場,也不應該被鼓勵。林大涵鄭重地說:「如果以為自行創業有好處而去創業,那請不要創業。」

照片由小人物雜誌提供

創業是為了解決問題 是方法不是動機

林大涵說,要了解「創業」這回事,應該先從創業的動力是什麼談起。他提到,一兩年前出現一個名詞叫「wantrepreneur」,由「want(想要)」和「entrepreneur(創業家)」兩個字組合而成。從字面上來解釋「wantrepreneur」,指的是想要成為創業家的人,這些人並不是真的想要做什麼事情,而是為創業而創業。這到底好或不好,林大涵覺得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林大涵覺得,創業應該是先發現問題,進而想辦法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團隊及資源,包含錢、各種器材,接著發現公司化,或者組織化是一個可行的方向;最後才是選擇創業。

他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如果這樣的大同社會真的存在,那麼就不會有房屋租賃業了。有時候正因為,政府沒辦法解決所有的問題,反而創造了機會;由民間組織來解決問題,甚至可以做得更好。

林大涵堅信著,創業是做好事情的手段之一,但不應該是目的。他發現,社會氛圍似乎鼓勵年輕人創業、自己當老闆;然而,他並不鼓勵這件事。林大涵說:「我不會鼓勵你去創業,但如果你真的已經去做了,那我可以支持你。」雖然他不鼓勵創業,但卻認為創業應該被支持。

他也表示,活在這個世代的青年們,多半都感受到一件事:大環境不再像過去一樣。60、70、80年代的時候,只要正常工作,就可以成功,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現在青年人已經慢慢認知到,如果只是照著所謂「正常」的軌道去走,不多做些什麼,世界不會變得比現在更好。 所以才會有比較多人,想要嘗試做些什麼。可能是解決一個問題,可能是滿足一個需求,也可能是自我實現;然後發現需要透過「創業」這個手段,才能做到。

創意從生活經驗累積

創業的前置作業之一,就是想到一個好的創業題目。對於如何找出社會需求,林大涵指出兩派說法。其中一派是從自身的需求去思考,生活中碰到了什麼問題,覺得什麼不滿足。這一派主張多觀察周遭,多用假設性的問題去發想。另一派則是看現在社會在討論什麼,跟自己的專業和經驗結合,思考可以怎麼做。

兩派的差異在於一個發想,一個是實作結合問題。林大涵覺得沒有誰對誰錯,他分享他讀《賴聲川的創意學》一書,書裡提到很重要的一點:「靈感大多早已存在於腦海中,創作的元素並不是突然湧現,是經過長時間的沉澱、累積,接受外在的刺激或影響之後,融合出來的成果。」林大涵對此補充,不論從觀察,還是從生活經驗裡累積,用創意學的概念思考,都是同一件事情。

林大涵將創業的門檻劃分成三個等級,第一個門檻是認知的門檻:「知道這件事情可以做」。對於飲料店、雞排店、咖啡館,甚至是二手商店,是很多人創業的題目,他認為的確這些產業的門檻比較低,門檻低在Know-how(技術訣竅)比較容易學;第二個門檻是經濟面:「做這一件事情需要多少錢」;第三個門檻各個行業則不盡相同,你必須先認知前兩項,認為你做得了,你才會去做。

就林大涵的觀察,嘗試創業的人碰到的最大挑戰,是「未知的恐懼」。第一次創業的身分轉換,從就業到創業,或者學生身份直接創業,都會形成難度上的差異。他也提到,有人認為「自行創業好像比較自由」,這其實是一體兩面。因為自由代表沒有人會告訴你,可以做什麼、該做什麼,自己要為未知的一切負責。

林大涵說,如果以為自行創業有好處而去創業,那是不好的。應該是對於自行創業將面臨的苦難,有所認知或想像;即使如此還是想去做,那樣的心態比較健康。

照片由小人物雜誌提供

創業不是市場 不會飽和

或許很多想創業的人會好奇,創業市場已經飽和了嗎?哪個創業題目是有前瞻性卻還沒有人做的?

林大涵回答:「創業不是一個市場,所以沒有市場飽和的問題。」舉例來說,開一家公司是創業,在外面擺攤也是創業,同樣都在做生意,只是做生意的方式不同,能選擇的方式也有千萬種。他強調,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之下,「一窩蜂」或「沒有差異性」的創業,可能暫時性地存在飽和現象,但創業整體並不會。

就像學校旁邊不可能開設無限多家的炸物攤,但如果把範圍擴及各種飲食、生活需求,市場容納度自然就會提高;而隨著科技和生活模式的改變,有許多特殊的業別也因此誕生、增加或蕭條。例如,在網路出現後,網咖如雨後春筍般陸續開張,直至普及到一定程度,大眾對網咖的需求下降,反而又帶動其他與網際網路相關的休閒熱門場所興起。

林大涵更將問題拉到創業的「問題導向」來談,如果創業是因為一個問題所產生的解決方案,那麼解決的過程中勢必又會遇到其它問題,它是不斷連鎖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在需求與問題的歷史上,永遠不可能有最佳解和最終解,所以創業不可能飽和。就像群眾募資本身一直都存在,但網路化模式使得很多人發現群眾募資沒有那麼好做,需要很多專門的知識和技術。因為這些問題存在,才又有了像「貝殼放大」這樣的公司。

新型態服務業將興起

問及大多數潛在創業者最關心的事,台灣2016年前景看好的創業題目是什麼。林大涵認為,新型態的服務業會興起。

林大涵說,傳統的服務業大部分都在做兩件事情,第一件是「我做你不想做的事情」,第二件是「我給你你不知道的東西」。而新型態的服務業將轉變成「我做會比你做更好」。具體來說必須找到「只有這個公司、這個團體、這個人,才能夠做得到的事情是什麼」,也就是服務業將慢慢走向品牌化。

他進一步解釋,品牌化是一種直覺聯想,如果提到牙膏,你第一個想到的會是黑人或高露潔,這是對具體產品的聯想。這樣的邏輯在服務業領域同樣行得通,就像想到廣告公關,你很快會想到奧美或電通,這就是品牌。對服務業而言,品牌化的價值在於,它是能力和成績等面向凝鍊而成的象徵,也是一種漸進的過程。從單純的提供服務,到獲得一定的評價,進而累積成為前述的直覺聯想,當這個印象被越來越多人感知的時候,品牌也就逐漸樹立了。

–本文收錄自《小人物雜誌》No.16 離開你的爛工作,現在創業正是時候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不只是免費勞工:大學生實習工作的3大真正價值

在現代社會中,大學生常在畢業前進入職場中學習,然而實習的重點為何?是當公司的免費勞工?是正職前的敲門磚?實習這件事有許多不同的面相,而實習的價值,除了摸清真實世界的規則外,還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職場就是一齣重複的晨間劇:領悟職場生存之道,創造個人成功的必要劇情

開始工作意味著自己要在社會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戰鬥位置,用什麼方式經營自己、定位自己顯得非常重要,但大部分人都是在職場跌跌撞撞學習的。本文就整理過來人的經驗,向各位傳遞融入職場的訣竅!

性諮商師的翻譯學:剝開性關係背後的原話,我只是想與你好好生活

若是現在知道伴侶對性行為並不只是排斥、不願意,而是有許多困難,當困難被拋出來,就有可能有機會被處理,以一個可靠、有系統、能被幫助的心理位置,討論與被回應。伴侶性諮商師就是在這樣的關係討論中,能夠引導的存在。

【好孕論壇】有人不生,有人想生卻懷不上—關於生育,我們知道的都太少了

對於生育,我們所知的都太少了!妳想要有孩子了嗎?或者已在備孕的路上?還是被年齡追著跑而感到迷惘呢?不論是哪種狀態的妳,我們都應該要更清楚生育的路上會遇到的事情,及早準備、才能更好地掌握選擇的權利,做出人生的重大決定。 台灣最關注女性生育健康的媒體「若妳Avocado」即將在2023年1月7日舉辦「一起好孕成真」生育力論壇。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re Articles

謝馥如諮商師:結婚不是人生的必修課,婚姻不該是關係間的枷鎖

婚不婚看個人,結婚與否各有不同說詞與見解,當你質疑人類為何要結婚?又存在著為何不結婚?這情感層面的拉扯是正常自然的,因為你是情感的動物,過不了情字這條路。

【集眾人之力的年末盛典:社區共好的「鬆勢三日節」12月揭開序幕】

彰化社頭,這個台灣的織襪之鄉,一場由地方青年發起的盛會【鬆勢三日節】即將於年末拉開帷幕。這是一場結合傳統產業、社區共造、品牌經營的匯集之地,各式各樣的想像在這裡發生,共同要為社頭這個地方繪出一段充滿活力的週末。

雲玩家、雲讀者、雲觀眾,到底有沒有資格發表意見?

雲玩家讓人詬病的原因就在沒明明沒有接觸過遊戲,僅僅是透過影片、實況和評論就上網與其他人討論或是發表意見。 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不懂裝懂」

走出翻拍即崩壞的魔咒,《航海王》真人版的不俗表現與未來發展

動畫《航海王》是許多人的童年記憶,觀眾們喜歡草帽小子一夥人的性格,也對他們在偉大航道的冒險感到熱血沸騰。而當作者尾田榮一郎宣佈要真人化時,許多人不免擔心會崩壞,不過如今卻似乎繳出不錯的成績。

AI翻譯當道:有了科技與人工智慧,我們還需要學英文嗎?

在AI還不風行的時代,翻譯是一項有系統的專業,學會第二外語對於探索世界如虎添翼。然而當科技發展至人類能不透過學習,僅操作即時翻譯AI就能使用第二外語時,則挑戰了學習本身的核心價值。

承載故事的人-劉冠廷:Be water 像水一樣清澈,有無限的可塑性

劉冠廷,以《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聖筊》入圍第58屆金鐘獎男主角獎,而近年來在台灣掀起一波「冠廷宇宙」使大家漸漸看見他背後的努力與對於演戲的每一分執著,他是一個承載故事的人,像水一樣,有無限的可塑性。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宮崎駿用一部《蒼鷺與少年》走遍我們的人生

「這是最後一部」在2013年時曾經表示自己不再投入長篇動畫的宮崎駿宣言,在後期被打破最後一步的發言,又開始製作新動畫。 而這次在2023年耗費多時完成的動畫作品,其風格和劇情的安排卻呈現兩極化的結果。

出道30年,從電視明星變為網路紅人之路:斯斯感冒膠囊御用明星「羅時豐」

你聽過「感冒用斯斯~咳嗽用斯斯~」的廣告嗎?在電視中唱著廣告歌曲的羅時豐出道時是台語歌手,卻不甘於被標籤定義,54歲的他現在甚至經營起Youtube,成功迎來演藝事業第二春。

連小勞勃道尼都認證,用瓦楞紙做出鋼鐵人的藝術家鍾凱翔

紙雕藝術家鍾凱翔從喜愛昆蟲的孩童時期開始,便以紙材探索創作,還成功做出1:1等比例的鋼鐵人模型。儘管受到質疑,他始終忠於自我,不曾改變作品的風格,而這份堅持不成功吸引了小勞勃道尼,也吸引了世界。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