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阮文池
郭芝苑先生出生於日治時代(1921年),一生走過幾個文化性質非常不同的被統治時期,他說,他就如同前總統李登輝先生一樣,深刻感受到台灣人的悲哀,尤其身為這個時代的讀書人,在學習過程中,幾乎都要遇到很大的困難。成長學習的時期因為戰爭的關係而沒有機會受完整的教育。戰後台灣,又因為剛從中國來的國民黨政權實施所謂「封鎖政策」,以致於新的、進步的西方文化資訊進不來,當時,連要出國唸書也要是黨政關係非常好的人才有可能。戰後,至少有二十年的時間,郭芝苑先生稱當時的台灣是「文化的沙漠,無樂之邦」,學習過程有很多阻礙又無比艱難。
郭芝苑先生說,戰爭結束後,有一位日本友人勸他留在日本,認為在日本會有比較好的學習環境,甚至説台灣在中國人的統治下是沒有希望的。當然後來事實證明,戰後實施民主制度的日本,以他們謙卑認真的傳統,在學習西方文化上的復甦非常快速,尤其音樂的部份,很快的他們就趕上西方現代音樂的腳步。
但是即便如此,郭先生還是選擇回到台灣,而且沒有在台灣當時那種惡劣文化環境下,放棄學音樂,沒有放棄這條他自己稱的,所謂「不歸路」;他依然靠著自學,透過美國親人寄來的現代音樂樂譜研究,了解現代音樂的新趨向,甚至還在四十幾歲再度到日本留學,一生不斷的努力創作,為台灣創作了很多具台灣獨特民族風格的經典之作。他之前寫了一本書的書名就自己取名叫「穿紅鞋的人生」,意思是,他要如同電影裡的舞者,穿上紅色的舞鞋後,就不可能再脫下,一定要跳到死為止。這應該是郭先生一生從事音樂創作最鮮明的寫照。
在西方音樂進入台灣的一百年裡,第一代作曲家中,不管是來自中國或是台灣本土,在作品數量、種類、品質的水準上比較完整的,並且具現代性的作曲家,第一位是江文也,第二位就是郭芝苑了。可是,郭先生說,戰後他回到台灣,在整個大環境劇烈改變下,他無法適應中國文化傳統的習慣與作風,所以只好選擇逐漸的遠離所謂的主流音樂舞臺,變成「失聲的一代」!這樣的情形導致後來除了音樂界以外,一般社會上頂多只知道郭先生是「心內事無人知」、「紅薔薇」和「楓橋夜泊」的作曲者,或者甚至以為他好像是一位不大有名氣、失意、寫流行歌的業餘作曲者一樣,認識他的作品的人非常有限。
直到九○年代隨著政治上解嚴所帶來的本土文化復興風潮,這位堅持了一生並不斷努力創作的作曲家才得到遲來的掌聲。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教授為他寫了一本書,說他「記錄了由小市民至知識份子,由廟口至音樂殿堂的所有心聲」;尤其後來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教授顏綠芬寫了很多文章書籍,鄭重的向台灣音樂界宣示了郭芝苑先生在台灣音樂史的重要地位「台灣現代民族音樂之父」。不過雖然如此,非常可惜,到現在為止,真正了解他的作品的人也還是很少數。
郭芝苑先生的創作範圍是從歌劇、交響曲、協奏曲、管絃樂、室內樂、器樂獨奏曲、合唱獨唱歌曲等作品都包括,而且作品的質和量都有很高水準,並具有現代性的專業作曲家,這在當時的環境下是非常難得的,大家應該要好好認識他,認識他為鼓勵苦難的台灣人所寫下不朽的精彩樂章,認識他在台灣開始接觸西洋音樂文化之初,在那個非常艱難時代的環境下,寫下足以代表台灣人的音樂。在台灣的音樂史上,他可以說是台灣現代民族音樂的開拓者、領航者,尤其,對大部分不認識自己文化的台灣人來講,他更是本土文化復興的重要啟蒙者、運動者。當然,我們應該共同感謝和紀念他一生對提升台灣文化的努力,不要忘記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無私奉獻,不要忘記他留給我們珍貴美麗又獨一無二的文化寶藏。
【郭芝苑室內合唱團簡介】
郭芝苑室內合唱團成立於2002年,但實際推廣郭芝苑老師的作品已將近20年。室內合唱團的前身是郭芝苑音樂協進會所屬合唱團,因為部份團員深愛作曲家郭芝苑的音樂世界,每星期另找時間加強練習,阮文池老師也不辭辛苦的額外指導,一個小而美的室內合唱團因此誕生。
合唱團成員主要是來自大甲、苑裡、通宵、台中的中年男子及婦女。或許是年齡及地緣的關係,唱團傳唱前輩作曲家郭之苑先生的歌曲,頗能體會作曲家的心境。指揮兼團長阮文池老師,音樂素養頗高,頂著留美音樂碩士的學歷,卻不嫌棄這群沒有受過正規音樂訓練的學生;多年來阮老師不厭其煩的用西方美聲發聲技巧,教唱郭老師的曲子,把郭老師的曲子詮釋得頗具時代感。即使是通俗的小曲,童謠,都能夠喚起聽眾的共鳴,勾起聽眾對土地的感情。
1994年前輩作曲家郭芝苑與阮文池老師相識結緣,彼此約定為推廣台語運動一起打拼;郭老師負責創作台語歌曲,阮老師負責訓練團員及演出。十多年來,兩人帶著唱團走遍無數個城市鄉鎮,感動了無數聽眾,也被聽眾的熱情感動。 郭芝苑老先於2013年4月12日仙逝,未來,他們會一本初衷,繼續推動本土音樂,繼續用最美的方式,傳唱國寶級音樂家郭芝苑老先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