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人物報導名人 影片創作者雪溫:讓質感獨具的影像,為你的社群帳號增加流量

 影片創作者雪溫:讓質感獨具的影像,為你的社群帳號增加流量

「如何找到自己作品的風格?」是許多影片創作者剛入門時的共同疑問。

「不用急著去找自己的風格,拍攝的經驗累積到一定程度,回頭去看過往的作品,會更清楚了解自己的喜好,漸漸形成一套風格。」雪溫給出了答覆。

圖片來源:雪溫提供

風格是你走過的每一步形塑而成的

就讀外文系的雪溫,大學四年級才踏上攝影這條路,當時他收藏了一些歐洲的瓷器,發現台灣幾乎沒有影片創作者在介紹相關資訊,於是著手練習寫腳本、拍攝影片介紹瓷器的背景故事,但還沒有真正對「剪輯」、「運鏡」深入研究。直到某次點開YouTube的推薦影片,看見別人拍攝喝咖啡的過程才讓他改變了拍片的方式。

「喝咖啡雖然是再平常不過的日常瑣事,但那支影片卻運用拍攝、剪輯技巧豐富了作品的可看性,這點很吸引我!那之後我就開始摸索更專業的軟體,像是Final Cut Pro,或是了解更進階的配樂和調色。」那支偶然點開的影片,不僅讓雪溫重新思考影片呈現的方式,拍攝的內容也增加了分享美食、美景等十足生活感的影片。雖然後製耗時,時常弄到半夜,但雪溫仍樂在其中,秉持「一次把作品完成,較能維持作品的連貫性」的精神,細心地處理自己的影片。

雪溫在咖啡廳的拍攝作品,圖片來源:雪溫提供。

雪溫自認不是特別有梗的人,也煩惱過要怎麼定位自己的風格。回想起最初介紹瓷器的影片,多是五到十分鐘且節奏略為緩慢的作品,但他後來發覺,比起平鋪直敘的內容,開頭便快速帶到店家的食物或環境的影片更能吸引大家的目光,加上他也特別享受把腦海中的色調呈現出來的過程,因此精緻化影片中的調色、構圖、明暗,便成為了他不斷往前的動力。

而這些經歷都是形塑風格的過程,每個人會將自己的喜好展現在影像上,之後創作的時候也會自然而然地延續喜愛的類型進行拍攝,再從上一支影片的不足之處去改進。

影片創作的過程就像料理,好的食材非常重要

雪溫不會替作品做過多的合成或修飾,他將影片創作比喻為做一道料理的過程。就算濾鏡及剪輯再好,也都是後期的烹調,在原始的影片素材本身就不夠好的條件下,即使再努力後製,也很難保有視覺上的風味。

那要如何準備好的影片素材呢?雪溫說可以從最大眾的vlog開始練習。

多數人在拍攝記錄日常的Vlog時,習慣將手機放在面前,以第一人稱(單一視角)去拍眼前的景物,但這樣就會導致畫面看起來普通、單一,失去變化。如果想要提升作品的豐富度,雪溫提出一個容易上手的方式:先以定點多機位、多角度去拍攝一個想要的畫面,每個畫面大概3~5秒的長度,之後透過剪輯相接在一起,讓畫面產生變化。無須複雜的拍攝和剪輯技巧,只要增加拍攝角度,就能增加影片的層次感。

「那雪溫大多都使用手機還是相機拍攝呢?」對於這樣的疑問,雪溫分享了有些作品用手機拍攝,有些則使用相機呈現的原因。他解釋,相機拍攝的畫面相對細緻,使用相機的情境著重在介紹環境,讓視覺跟聽覺的體驗都更到位;手機則不會強調畫面或後製的精細,適合突發奇想或小空間的拍攝,因此只是想提供觀眾富有創意的拍攝方式時,可以試試看用手機來創作。雪溫也特別點出,如今手機攝影的功能基本上已經足夠,有興趣做影片創作的新手未必要買價格不斐的相機才行。

雪溫使用Fujifilm-XT4進行拍攝。圖片來源:雪溫提供

進行拍攝前的幕後準備

「拍攝是訓練自己做取捨的一個過程,不能盲目地捕捉好看的畫面。」在出門拍攝前,若有特別想拍的主題或畫面,雪溫通常會預先規劃影片的腳本,特別為此設計、訂定大致的畫面數量,其中空間、食物、體驗的過程分別占多少比例,都有一套工作流程跟邏輯。這些筆記可以用來提醒自己不要囤積大量卻不必要的影片素材,也方便在拍攝的當下迅速分辨所需的內容,以免陷入檔案過大、後製相當棘手的窘境。

至於為何多在咖啡廳取材,雪溫則說自己是個熱愛在假日到咖啡廳工作的人,因為在咖啡廳裡可以遇到許多跟他一樣,帶著筆電或筆記本就待上整天的客人,工作或拍攝完還可以待在店內用餐,「我喜歡這種大家一起工作的感覺,能工作也能用餐也是我覺得咖啡廳CP值很高的地方。」

關於如何找到喜歡的咖啡廳,以及如何在尊重店家的情況下拍攝,雪溫也分享了一些心得。

「我身邊的朋友很常推薦新的店家,我自己也有在網路上看到評價不錯的店家就馬上存下來的習慣,尤其會特別從照片和評論中看一下店家環境適不適合。」雪溫也將拍攝咖啡廳的影片分成兩種,一種是屬於製作規模較小、只拍攝自己體驗,不拍攝他人為主的的影片。這類小型拍攝通常都是現場詢問店家意願,而店家基本上也都不會拒絕;另一種則是需要店家參與多一些的內容,比如會需要錄下店員製作飲品的過程。要拍攝這類影片前,雪溫會事先私訊去詢問許可,「不希望我的影像會傷到店家。」先釐清彼此可能會有疑慮的地方,避開不適合拍攝的部分,避免讓店家感到唐突。溝通好之後,有些熱心的店家還會協助配合拍攝,如此一來,拍攝流程會更順利,彼此的心情也比較愉悅。

雪溫目前最喜歡的作品,紀錄東京之旅,後製耗時4天。影片轉場快速,彷彿穿越到了一個個景點,並將開頭與結尾接在一起,營造循環的感覺。


藉由引人入勝的影像,增進社群行銷與互動

由於受益於其他人的教學影片,在拍攝這個領域,雪溫希望能和大家互相學習、交流,產生良性的互動。不過在拍攝教學影片之前,雪溫曾擔心觀眾可能會質疑自己的實力。幸好實際付諸行動後收到了許多的好評,其中不乏有觀眾表示「感受得到教學影片的價值」。

當然,有善意的留言也會有負面的評論,這多少是創作者必須面對的現實。但雪溫明白,不可能做到每個人都滿意,且負面的留言也並非全是惡意,他會好好吸取其中的建議,將這些聲音轉為激勵自己進步的動力。

雪溫拍攝的教學影片。

在影音橫行於大家手機的時代,風格獨具的影片便能帶來漂亮的曝光數,而只要有好的曝光數,就有機會成為個人或品牌社群的助力。如何達到這件事,也是正職從事行銷的雪溫與身邊朋友一直在關心的議題。

「我最近正跟跟朋友討論合作一個計畫,注重在影片的行銷層面,希望在現有的能力跟風格下,針對不同的行業,凸顯出各自吸引人的點。舉例而言:美容、美髮方面,其實完成的作品很漂亮,如果觀眾能藉由設計過的影像畫面,去看到細節的描繪,增進彼此的互動,實際上對於提高流量更有幫助。但目前的做法就是教大家怎麼拍好影片,以有質感的影片提升帳號內容,最終目的是在社群上獲得更多關注。」

從單純拍攝瓷器的介紹影片出發,到發展出自己的攝影風格,到如今將自己的經歷拍成教學分享出來,並與朋友思考如何讓更多好的作品透過具有質感的影片被看到,這一段路,雖然能用短短幾句話說完,但實際走一趟雪溫的經歷,也不是那麼容易。畢竟在形塑自己的風格之後,要再往前走向哪個方向是許多人的迷惘。

而雪溫,則選擇用自己的才能,帶領更多人、更多的「美」,被世界看見。


採訪、撰稿:陳念渝
核稿編輯:Shiuan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善用通訊軟體,替親子關係增溫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雖然「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少子化衝擊下,高房價問題有望趨緩嗎?

台灣房市在百年大疫的挑戰中逆勢成長。2021到22年中,全台灣共有35萬件房子被買賣轉。榮景另一邊,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嚴峻的少子化。而少子化帶來的首購族減少,是否會影響房價,讓我們分析一下。

蕎希甜點:從創業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喜歡的狀態

即使萌生轉職的想法,小心謹慎的性格使得她猶豫再三,擔憂著創業失敗。於是Chelsy先利用業餘時間充實自己的技術,開啟斜槓模式,在有工作的情況下,同時販售甜點。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擁抱自己,把握7點讓高敏族的你更有自信

高敏感族群內心容易出現許多小劇場、經常小心翼翼觀察周遭反應,也容易被所處的環境影響。這些事無時無刻都影響著高敏感族群的內心,但其實,掌握幾個原則,高敏感族群也能看見另一份天賦。

大約翰全麥烘焙:用生活的步調證明「我們值得擁有更好的生活」

一份,對於愛、對於家庭 一份,對於堅持、對於努力 一切,從紐西蘭開始,學習體驗對於自然、健康、純淨的一切 2004年創立於宜蘭的大約翰全麥烘焙,帶著在紐西蘭的經歷回到家鄉,開啟了一段與生活達到平衡的經營之路。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從無到有,建構扎實世界觀:《人選之人》導演林君陽專訪

林君陽執導的《人選之人》上映不到一週就衝上台灣NETFLIIX收看榜第一名,並受到韓國議員的關注推薦。以「台灣選舉文宣幕僚」為全劇焦點的設定,但不如真實世界狗血的作品,到底如何成功吸引觀眾目光的呢?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下)

出版《男人的愛情研究室:談一場不追不求的戀愛》及《自信力:13堂關於事業、情感、人際關係的自信課的Mr.P,將在本文和讀者分享自身的婚姻觀:當真愛來敲門時,不是從利益為考量,而是因為信任,而決定成為共度一生的夥伴。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上)

本文筆者Mr.P,專為學員打造自信提升課程,以生活作為切入,帶學員在溝通上、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人際之間有著獨樹一幟洞察力的Mr. P也分享了他對婚姻的見解,從常見的婚姻迷思切入,探討婚姻的目的。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善用通訊軟體,替親子關係增溫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雖然「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面對傷痛,揭開疤

近期紅遍台灣的首部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創新題材看見台灣政治方面的議題,角色們貼近生活與選舉時事,並展現了在選舉其中的衝突、合作等寫實生活的問題,而其中「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不僅是全劇的經典台詞,更帶出了觀眾共鳴的去看見社會狀況。

少子化衝擊下,高房價問題有望趨緩嗎?

台灣房市在百年大疫的挑戰中逆勢成長。2021到22年中,全台灣共有35萬件房子被買賣轉。榮景另一邊,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嚴峻的少子化。而少子化帶來的首購族減少,是否會影響房價,讓我們分析一下。

向《關鍵少數》學習:放下恐懼,在AI浪潮中尋獲新機

當AI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浪潮,恐懼、排斥、焦慮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唯有直面害怕的源頭,將焦點放在如何利用AI增強能力、如何更進一步掌握科技,人機共存的未來才得以展開。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