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人物報導名人「離婚」也可以是好事!李可心:父母的離婚讓我成為一位冷靜的觀察者

「離婚」也可以是好事!李可心:父母的離婚讓我成為一位冷靜的觀察者

大學一年級便出版《爸媽離婚再婚教我的事》的可心,有著早熟的見解和思考。童年時經歷爸媽吵架、離婚、媽媽再婚後重組家庭的生活,深知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十分深遠,因此希望可以藉由自己的故事幫助許多有著同樣經歷的人。

圖片來源:李可心臉書

「出書、寫字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寫書時要梳理邏輯和順序,去分類和整理,這是一個讓自己深思的過程。」十九歲的可心想寫書給予和她有相似經歷的人一些勇氣和信心,也藉由寫書將自己的成長歷程記錄下來,並在這個過程中與曾經的自己及傷痛和解。

經過七年的時光,可心的故事從家庭生根,在她燦爛耀眼的人生道路上開枝散葉,成為她一路上的養分。


結婚和離婚,都只是在某一個人生階段做出最合適的選擇

對於「離婚」一詞,許多人都會抱持著避而不談的態度,甚至認為這是一件丟臉、見不得人的事。但可心認為離婚其實只是一個中性詞彙,它代表人生中階段性的一個抉擇。要將它視為正面還是負面的詞意,端看我們要如何看待它、善用它。

可心的父親是在美國長大的華人,母親則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可心的父母在母親於美國留學時相識,對獨自在異國讀書的母親來說,當時在美國擁有廣闊社交圈、生活如魚得水的華裔青年就像她的真命天子一般;而可心的父親也認為具有東方女性那股善解人意、細心入微的母親也是他能夠相伴到老的伴侶

成長環境的不同,帶給可心的父母們極為不同的個性和價值觀──他們當初相愛的原因,卻也是兩人婚姻中的最大難關之一。

李可心提供

可心談到母親時,腦海裡總浮現她操持家務、節儉並讓家庭安穩的印象。也因此,可心的母親會對父親帶著孩子做一些冒險、不安全的事情感到憤怒,她希望孩子能在正規、合乎常理的生活裡成長。

「媽媽的成長經歷也讓她從小便十分缺乏安全感、對人較為不信任,這也造就了她更為保守、謹慎的個性。」童年無法理解的母親,在可心長大後就漸漸能體會她所有行為背後的不容易。

而可心的父親則是擁有著較為自由奔放的性格。他會在颱風天帶著孩子出門看招牌被風吹落的畫面,也支持孩子不去上補習班或希望孩子能出國念書。相較於母親,父親看待事情的觀點較為開朗、樂觀,也對人較有信任感與安全感。

李可心提供

雙方的文化差異以及由此衍伸出的不同理念,讓婚姻逐漸出現大大小小的破洞,這樣的爭吵與不合也延續到母親再婚後。

可心舉例說明:「媽媽把我們送去寄宿學校,爸爸卻認為那是因為她再婚後不想照顧我們,而由於媽媽的反對,我們放假時去找爸爸玩,都要騙媽媽是和朋友出去」。

這也讓可心由衷地認為「父母的離婚是一件好事」,離婚不僅讓雙方過得更好,也讓小孩得以遠離無止境的爭吵帶來的灰暗生活。

雙方溝通不良以及對彼此的不信任,造成對對方行為的妖魔化,她深知雙方根本上的差異、各持己見和拒絕溝通,讓這段婚姻以離婚收場成了最合適且必定的結尾。

「我仍然希望當時他們能不要放棄溝通,但我已經不在意誰先提離婚,也不在乎輸贏了,真相重要嗎?人總會被自己相信的和所見所聞影響。」這是經歷了父母離婚後,帶給可心的體悟,而這些體悟也成為了她日後生活及工作上的珍貴養分。

理解,並不代表認同

「理解」並非分出對錯或者輸贏,而是去探討對方行為、言語背後的原因,從而理解對方為何會產生這些想法,但這不代表我們必須或能夠去認同對方。

誠然,在婚姻裡磨合、衝突都是一定會發生的,但最重要的還是「溝通」與「理解」,而不是雙方都避而不談,用各自的想法去誤解對方的行為。如果在婚姻中無法理解彼此,雙方都沒有努力的動力和面對的勇氣,這份疲倦感及厭惡感便會不停地蔓延、茁壯,那麼此時「離婚」便成了一個最合適且對所有人都好的選擇了。

「離婚」是一個中性詞彙,不是失敗,更不是虧欠,而是選擇


「我對自己說:『要有自信、幽默一點,不要把離婚看成負面詞彙。』」提到父母離婚的影響,可心說自己充分體會到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多麼的深遠,父母的心態和作法會直接導致孩子對離婚的看法,因此她建議離婚的夫妻應該以平心看待「離婚」一事。

「平常心」不代表對離婚一事避而不談,而是父母應該抱持大方、有自信的心態,並且放下權威者的形象,主動關心孩子並與他們溝通,互相分享彼此的心事和感受,甚至可以適度地表示自己的軟弱之處。

「孩子能否健康的成長,與婚姻的健全沒有絕對關係,而是與父母是否以正面、健康的態度引導孩子有關。」

從小親身經歷過父母離婚,可心更了解孩子需要的是什麼,若是將來遇到同樣的情況,她也會主動對孩子提起自己小時候的相同經歷,讓孩子知道不必因此感到自卑,當我們自己以正面、有信心的方式面對,也不必擔心別人的眼光。

許多單親媽媽在離婚後對孩子深感虧欠,所以會想盡辦法彌補孩子,但「彌補」的這個動作反而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的確是被虧欠的,可能會讓他們更加予取予求,心中也可能永遠認為父母的「離婚」造成他們獲得的愛是不完整的。

「愛不是一個披薩,並不是定量的,當你得到更多的愛,反而更能去愛人。」可心不認為父母的離婚對孩子而言會是虧欠和失去,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離婚是一件正常的事,既然同為一家人,更應該共同面對、一起成長。

李可心 臉書

成為一個感性與理性兼具的「觀察者」

父母在離婚過程中許多不理性的行為,也使得可心需要成為更理性、更成熟的作為一名調停者,同時她也在過程中獲得許多成長和自我了解的機會。

小時候因為父母爭吵不休,讓她十分厭惡、排斥與人爭吵,甚至在路上看到她人爭吵的場面都會感到不安、緊張,因為她認為爭吵十分疲憊且容易使焦點被轉移,而她對當時不停吵架、無法退讓的父母深感不理解。

隨著年齡增長,可心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出國留學、談了幾段戀愛,她發現需要靠人生經歷的積累,有些年幼時不理解的事才會豁然開朗,無論是父母的爭吵,還是離婚背後的意義和成因,她都更能夠感同身受且理解他們的立場與心情。

「我發現當我站在一個較遠的角度綜觀事情,反而讓自己更輕鬆、更不用受情緒或壓力所困擾」



「有時不需要答案或結果,因為變因太多、詮釋的方式也不同。社會不停變化,我們能做的就是當下認為最好的決定,但這不一定會是結果。」

人生不能重來,永遠沒有人能知道什麼是最好的選擇,有時得到答案和結果也並非好事,所有決定的好壞都出自我們的想法和心態。可心從父母離婚的成長歷程中,收穫了比他人更早熟、更的個性,影響了她的個性、職業和價值觀,也成就了她看事情的高度與格局。

可心抱持著永遠開朗、自信、樂觀的態度迎接接下來的人生,也帶著滿滿的期待暫時卸下先前的工作,踏上屬於她的世界之旅。


採訪、撰稿:Queenie

核稿編輯:Shiuan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Most Popular

More from Author

尼泊爾與悉達多教會我的事(上)

到尼泊爾這件事引起了家裡長輩的擔心,但我們要認清的是,我們不該只怪罪某個國家的危險,而是要有責任地保護自己。

尼泊爾與悉達多教會我的事(下)

「志工」需要理解到,你在幫助的不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而是和一個和你我沒有什麼不同卻又沒有交集的人,分享彼此的世界。這次的尼泊爾行提醒了我,這輩子一定要更謙卑地去服務世上的人。

「冷漠」反而是好事?要想好好生活,我們都要學會「適度冷漠」

當我們站在他人的立場體會對方的情緒,我們會感到自己被他人信任,產生一種崇高感,也加深我們和傾訴者的連結感,讓我們內心深處湧出一種獨特的快樂。但當這種同理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直到我們內心無法承受時,我們就會發展出一種「冷漠」來保護自己。

《奇蹟車站》:要學會擁有,必先學會接受失去

電影請來人氣動畫《你的名字》導演新海城十歲愛女新津知世,飾演女主角沙也加搭檔可愛白色柴犬露露。透過由《在咖啡冷掉之前》女星有村架純的旁白,交錯編織沙也加的現況與回憶片段。

- Supported by Google adsense -

影評人的職涯求生指南:專訪雀雀與張硯拓

自由業者加上文字工作者,兩種搭配聽起來就非常難賺錢的工作,卻是現在許多上班族轉職的嚮往之一。在影評人雀雀和張硯拓的經驗裡,成為一個專業的影評人,首先需要的可能是熱情與目標、仰賴的卻是長期的自律與堅持。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擁有能夠接受薪資浮動以及「不作不食」的覺悟。

隨著審美潮流變動的「創業」:專訪五分埔服飾業者佩筠

聽到「創業」,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是和網路數位相關的「新創產業」。但在五分埔,時尚服飾的創業幾乎奠基於台灣早期的「聚集經濟」,並隨著消費者和流行的審美不斷變動,是一種既傳統、又創新的產業,而佩筠一家的服飾經營故事,正是台灣近30年來的產業縮影。

從無到有,建構扎實世界觀:《人選之人》導演林君陽專訪

林君陽執導的《人選之人》上映不到一週就衝上台灣NETFLIIX收看榜第一名,並受到韓國議員的關注推薦。以「台灣選舉文宣幕僚」為全劇焦點的設定,但不如真實世界狗血的作品,到底如何成功吸引觀眾目光的呢?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下)

出版《男人的愛情研究室:談一場不追不求的戀愛》及《自信力:13堂關於事業、情感、人際關係的自信課的Mr.P,將在本文和讀者分享自身的婚姻觀:當真愛來敲門時,不是從利益為考量,而是因為信任,而決定成為共度一生的夥伴。

因為我們是最佳夥伴,所以我們結婚(上)

本文筆者Mr.P,專為學員打造自信提升課程,以生活作為切入,帶學員在溝通上、關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在人際之間有著獨樹一幟洞察力的Mr. P也分享了他對婚姻的見解,從常見的婚姻迷思切入,探討婚姻的目的。

AI時代真正該擔心的是什麼?

自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人們不免也開始擔心與討論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但職業更替在歷史上一直是必然的,更該擔心的是,AI如何控制我們的思想。

善用通訊軟體,替親子關係增溫

現今科技進步下幾乎人手一機,人與人的溝通也多靠著手機完成。雖然「通訊軟體」讓生活聯繫更方便,卻也好像讓溝通隔著螢幕少了點真實情感流動。究竟,LINE是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還是阻隔更多?

《人選之人:造浪者》:「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面對傷痛,揭開疤

近期紅遍台灣的首部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以創新題材看見台灣政治方面的議題,角色們貼近生活與選舉時事,並展現了在選舉其中的衝突、合作等寫實生活的問題,而其中「我們不要就這麼算了」不僅是全劇的經典台詞,更帶出了觀眾共鳴的去看見社會狀況。

少子化衝擊下,高房價問題有望趨緩嗎?

台灣房市在百年大疫的挑戰中逆勢成長。2021到22年中,全台灣共有35萬件房子被買賣轉。榮景另一邊,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嚴峻的少子化。而少子化帶來的首購族減少,是否會影響房價,讓我們分析一下。

向《關鍵少數》學習:放下恐懼,在AI浪潮中尋獲新機

當AI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浪潮,恐懼、排斥、焦慮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唯有直面害怕的源頭,將焦點放在如何利用AI增強能力、如何更進一步掌握科技,人機共存的未來才得以展開。

打造一部自然真實的台劇:《人選之人》編劇簡莉穎、厭世姬專訪

簡莉穎擁有多年的劇場編劇經驗,而厭世姬是網路知名插畫家,兩人選擇以「文宣幕僚」作為編劇主題,表面上呈現出台灣獨特選舉文化的熱鬧、荒謬、緊湊,但實際在故事面則涵蓋了性別平權、家庭與工作的平衡、職場性騷擾、理想與務實的矛盾等等議題。這一切的緣起,都跟兩人的生活經驗有關。

職涯諮詢超多種!兩大方向快速找到你最需要的服務

對工作和職場失去熱情,可能是內心聲音與外在環境產生了衝突。對於有職涯迷惘或職業倦怠的人們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來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再進一步分析比較需要的是哪方面的協助,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Total
0
Share